文/陳曉燕
“空殼工會”被注銷的背后
文/陳曉燕
據《工人日報》報道,甘肅省張掖市總工會日前注銷807家名存實亡的“空殼工會”,同時對全市1723個基層工會組織進行整頓。

一次性注銷807個“空殼工會”,張掖市總的“手筆”不可謂不大,顯示了其重視基層工會建設質量的決心,值得點贊。
“空殼工會”不只張掖有,在全國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是近些年一些地方大力推進工會組建覆蓋中出現的一種“奇葩”現象。其表現大多為:會員空無幾人,主席虛有其名,活動一片空白,經費空空如也等。一句話,牌子空掛,機構空設,長期不開展工作,對這種現象類似的叫法還有“牌子工會”“僵尸工會”等。
“空殼工會”為什么會產生?與企業注銷、關停并轉遷等客觀情況有關,還跟當地工會和企業的認識不到位、工作不實有很大關系。一些地方工會,一味追求組建成績單上的漂亮數字,重組建而輕規范。比如,對企業的建會批文是發了,但企業有沒有實質性動作不管,或以人手不夠無暇顧及為借口,不深入基層,不走訪企業,對“空殼工會”情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在企業,老板若是對組建工會心存抵觸,只是為了應付上級工會而建會,極有可能出現指定親戚或心腹員工擔任企業工會主席,繼而拒絕為工會機構設置、活動開展提供條件的情況——“空殼工會”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空殼工會”的存在損害的是職工利益和工會事業,不可等閑視之。工會是職工群眾的組織,是職工利益的代言人和職工權益的維護者,對職工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工會事業而言,一方面,它損害了工會在職工中、在社會上的形象,另一方面,它造成了基層工會組織建設情況數據的失真。
要清理“空殼工會”,擠出數字水分,從當前一些地方工會的實踐看,方法并不復雜。關鍵在于上級工會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切實把工作從“重組建”轉到“組建和規范并重”上來。要真正認識到基層工會作為工會組織的“末梢神經”,是工會工作的基礎,是打通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節點,其作用的發揮關系到工會事業的發展。上級工會不妨實打實地走進基層,一家一家地走訪、核對,同時與經濟普查數據和稅務、人保等數據進行比對,對各種不規范的工會組建行為進行清理。
當然,不是所有的“空殼工會”都要“清理了之”。對其中一些可以“拯救”的,可以按照全總規定的基層工會“有依法選舉的工會主席、有獨立健全的組織機構、有服務職工的活動載體、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有自主管理的工會經費、有會員滿意的工作績效”的“六有”標準予以規范,督促其轉化提高。說到底,建會也好,注銷也罷,都不是基層工會建設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還在于讓基層工會“活起來”,真正發揮職能作用,讓每一名職工都享有滿滿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