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啟動。八年來,創業板秉承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培育新興產業的歷史使命,著力打造創新資本形成的市場化引擎,逐漸形成了支持創業創新的市場特色,培育了鼓勵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形成了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內生力量,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創業板蓬勃發展,影響力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10月31日,創業板共有691家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量的20%,總市值約5.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9.5%。創業板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年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背景下, 創業板公司營業收入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成為新常態下經濟調速不減勢的穩定器和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引擎。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2.9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平均凈利潤由2009年的0.5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
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發展。(1)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企業去杠桿降成本。截至2017年10月27日,創業板累計IPO融資規模達3481億元,股權再融資規模達2576億元,創業板公司實際發行債券48家次,募集資金238億元,債券平均利率從2015年的7.4%下降至2017年的5.8%。創業板上市公司上市前一年平均資產負債率為37.3%,上市后第一年迅速降為18.9%。創業板顯著降低了企業杠桿率和財務成本,有力支持了創業創新企業成長,有效發揮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作用。(2)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補齊產業結構短板。創業板新興產業表現突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文化、信息以及健康產業已成為創業板發展的引領行業。上市后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前100名的公司中,傳媒、計算機、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入圍的公司均超過10家,占據前四名;積極并購助外延擴張,善用資本促產業整合。一些從事傳統產業的公司,通過并購進入新興產業,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截至2017年9月30日,在已實施完成的317單重組中,平均交易金額8.2億元;276單涉及發行股份支付對價,平均股份對價支付金額6.6億元,占交易總對價的80.5%。(3)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補齊自主創新的短板。截止2017年10月27日,690家創業板公司中,638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資格,600家擁有核心專利技術,252家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83家擁有國家863計劃項目,60家為國家創新試點企業。創業板激勵科技人才創造熱情,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網絡,建立了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和高效的價值發現機制,為資本和人才牽線、為技術和市場搭橋。(4)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助力社會協調發展。目前,創業板地處縣、鄉級區域的公司有91家,支持一批城鄉支柱工業企業、農業企業的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產業支撐,同時有力促進城鄉區域結構矛盾的解決。此外,中西部省區的創業板公司已達139家,創業板通過支持中西部地區企業的發展,有效緩解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完善制度加強監管,創業板構建長遠發展的“四梁八柱”。各項基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規則更加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產業規律和特征需求,如創業板在準入門檻、再融資等方面進行了重點優化;行業指引規則體系逐漸形成。為更加準確地揭示新興產業公司在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鮮明特點,提高信息披露的可讀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創業板已發布了影視、醫藥、光伏、節能環保、互聯網游戲、視頻、電子商務、營銷、LED產業鏈和醫療器械等10份新興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強化一線監管職能,堅守風險防控底線。一方面,強化對信息披露、并購重組、股價異動和違法違規事件的監管,促進市場主體規范運作;另一方面,保持監管敏感性,對風險苗頭早識別、早處置、早上報,開展風險排查,積極防范和化解風險,保障市場穩定運行。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深交所將加快推進創業板改革,優化創業板定位和制度安排,提高創業板對早期科技企業的支持能力,把創業板的服務對象向高新產業前端推進,向創新企業最需要資本市場支持的階段推進,努力增加創新企業供給,積極推進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廣、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導向的優秀企業上市。
深交所將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打造創新資本形成中心,加快建設融資功能完善、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資本市場,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中國經濟的美好未來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