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于2013年9月與10月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此后一年,“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世界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耙粠б宦贰毖鼐€6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40億的人口和39萬億的經濟總量為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和空間,也為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優惠。
自2013年9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成立以來,至2017年4月,我國已共批復成立11個自貿區,從南到北,由東到西,沿海到內陸,11個自貿區分布于我國各個方位,自貿區群體不斷壯大,實力不斷增強,為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聯合發力,經濟成效顯著。
各個自貿區分別依托自身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開發中歐班列,開辟新航線(海、空航線),擴大港口建設,構建公路運輸網等方式,海陸空全面發力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如中歐班列中渝新歐、蓉歐快鐵、中歐(義烏)班列、中歐(廈門)班列、中歐(武漢)班列、中歐(西安)班列、遼滿歐、遼蒙歐、遼海歐等,均已常態化運行,每周發出固定班列,省時省力省費用,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提供無限可能。
自貿區內成立各種類型的融資租賃公司、中心和平臺,通過金融創新為我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需要的大型設備的提供金融支持和資金支持,如大型國有企業振華重工、錦江集團、上汽集團、光明集團、上港集團、中遠海運、中國中車、中國鐵建、中國交建等均已通過自貿區開展境外投資業務,華信、阿里巴巴等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約占境外投資項目九成,對外投資的工程承包、貿易、投資、醫藥等項目進展順利。通過金融創新助力對外投資園區的建設,如中國武夷中肯(尼亞)東非經貿合作區、中毛(里塔尼亞)海洋經濟合作園、中利(比里亞)國際漁業綜合基地等境外園區列入“一帶一路”建設三年滾動計劃。
自貿區實施“單一窗口 ”制度創新,推出口岸監管創新措施,縮減企業通關申報數據項,為貨物順利通關提供各種便利,促使雙邊貿易額飛速增長。據海關統計,上海自貿區浦東新區2016年對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達3339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19%,2017年1月-6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3214.3億元,增長23.2%。福建省2016年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為3130.9億元,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30.25%,2017年1月-6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值合計1709.6億元,同比增長12.8%。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各自貿區大力支持跨境電商的發展。湖北利用跨境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一達通”,打造“網上絲綢之路”,為沿線中小企業利用電商平臺進行自由貿易提供便利,東湖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集聚效應逐漸形成;浙江積極建設電子商務中心,開發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鄭州跨境電子商務呈現爆發式增長,通過構建綜合配套的要素支撐體系,平臺日均可處理五百萬包,通關速度達到100單每秒,98%以上的單證實現自動審核,確保24小時內完成通關作業放行。
自貿區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促進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以通過文化傳播更好的開展政治協商和經濟合作。如自貿區成立國內首家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張江海外人才工作站,設立文化海外驛站,與沿線國家共辦大學,在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等,培養各種人才尤其是復合型高端商務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博覽會、展覽會、競技活動、旅游開發等活動促進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深度融合。
“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自貿區的建設有利于促進本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開展與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和合作,也為建立互惠型的雙邊和多邊關系做好前期準備。
東盟十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在東盟自貿區框架之外相繼簽訂了一系列的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南亞國家以印度等國為主導,成立了南盟FTA,印度又相繼與巴基斯坦簽訂特惠貿易安排,與尼泊爾、不丹、阿富汗等國簽訂雙邊FTA,與東盟簽訂印度-東盟FTA。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八國共同簽署了“獨聯體FTA”。海灣地區國家成立了海合會,中東歐國家中的希臘、波蘭和立陶宛等作為歐盟成員國,已進入比較高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階段,同多個國家簽署FTA協定??傮w來看沿線國家中自貿區發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國家有新加坡、印度、俄羅斯、亞美尼亞、烏克蘭、希臘、波蘭、立陶宛等。
目前來講,我國已與沿線部分國家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部分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商談中,與部分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尚在研究中。如我國已與格魯吉亞、韓國、瑞士、冰島、澳大利亞、秘魯、新加坡、哥斯達黎加、新西蘭、巴基斯坦、智利、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海合會、馬爾代夫、斯里蘭卡、挪威、以色列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商談中,還有一些國家如哥倫比亞、加拿大、孟加拉、蒙古國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在研究中。這些雙邊或者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為我國自貿區更好的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更多的貿易便利和投資便利。
制度創新是自貿區發展的核心保障,我國自貿區自2013年成立以來,開創出多項創新,且大部分創新可復制可推廣,在貿易便利化和投資便利化方面為自貿區企業提供了制度保障,促進了貿易和投資效率的提高。但是制度創新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完善,而11個自貿區中有7個自貿區是剛成立不久的,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貿區作為全國自貿區的排頭兵,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實戰經驗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自貿區,雖然可復制可推廣,在具體引進時也需要加以區分和完善。
自貿區作為全國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緩慢的前提下,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但是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象,如中歐班列的運行,目前各個自貿區均有開通的中歐班列,這些班列在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各個連接點的完美的結合,需要多方協力共同運營,才能順利開行,而且運輸成本也相對較高,據了解很多趟中歐班列回程幾乎是空車,也有些地方為了搶占資源,通過降低運費稅費等方式吸引貨物繞道,徒增國內運輸成本。所以應該整合資源,協調統籌,盡量充分利用現有線路和資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以造成資源的浪費。
沿線65個國家屬于不同的政治體制,采用不同的法律制度,遵從不同的文化習俗,文化的差異會對經濟的合作與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如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跨境電商的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貿易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縱觀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前與我國建立自貿區或者有意愿建立自貿區的國家一般都是發展中國家或者轉型經濟體,由于文化差異以及意識形態的不同,彼此之間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都存在很大差異,再加上跨境電子商務的虛擬性交易特性,對安全信任度要求比較高,就會從某種程度上阻礙跨境電商的發展。因為文化差異,也可能會導致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過程中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和經濟糾紛。
自貿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對外開放與對外投資合作方面存在各方面的優勢,自貿區內各種原有制度和創新制度為提高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自貿區應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擴大開放和加強對外合作,充分發揮自貿區的制度優勢和政策優勢,引領國內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提高。在探索自我創新的同時,可以吸收和引進國外自貿區先進的制度安排和監管措施,進行本土化處理,引領自貿區在制度安排上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標準相統一,以促使更多的國內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更多的外商企業走進來,通過先進的制度安排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沿線國家和我國進行雙邊投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法律糾紛和經濟糾紛,在處理這些糾紛時,適用于哪國法律,適用于哪國仲裁規則等都需要進行協商,那么我們就需要做好法律和規則的對接,盡可能按照國際通行的法律和規則來行事,也可以在約定的情況下采用某一國的法律或者仲裁規則,無論怎樣,我國都要做好規則對接,在友好合作的前提下,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為雙方建立長遠友好的互惠關系作出保障。同時要提高我國在制定國際規則中的話語權,爭取從參與者轉換到主導者的地位,提高我國在經貿和投資中的決定權。
我國自貿區在對外合作的過程中,應該突出重點國家和重點區域,與自貿區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展開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從貿易、投資、服務等領域互通有無,增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鑒于沿線部分國家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進行產業的轉移,把我國某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貿易自由化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去,一方面可以緩解我國國內勞動力緊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合作地就業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提升,為當地福祉貢獻力量。
自貿區之間應該相互合作,首先在國內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統籌協調,充分調動自貿區內各種資源和優勢,突出重點,取長補短,根據自貿區的發展定位立足自貿區自身優勢為自貿區企業提供各種便利促進自貿區經濟發展。其次要與國外自貿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提供貿易和投資便利,促進雙邊經濟總量的提升。
自貿區的發展歸根到底是區內各種類型企業發展的集聚,所以要促進自貿區的發展就要重視區域內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國有企業、知名企業、跨國公司等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的發展會帶來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會帶來產業的集聚效應,會帶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會影響一個地區國際化程度的高低,甚至會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所以要發揮企業的作用,為企業進行貿易和投資提供制度和政策允許范圍內的便利,為企業提供融資租賃的便利,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的便利,以企業的發展來帶動自貿區的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各個自貿區已通過多種形式進行過多次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促進民心相通,了解彼此文化風俗以及文化差異,在尊重各自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更好的進行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然而單純的文化活動是不能深入了解的,需要通過更多形式的調研、交流、實地考察、留學生互換、人才互培等方式來加強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充分和深入了解合作區域的文化背景下,才能盡可能降低合作風險,才能更好的進行貿易和投資,才能為雙邊或者多邊國家人民謀取更多的福利。
必須承認在我國自貿區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現實性的問題和障礙,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賦予了我國自貿區發展更多的意義和內涵,我們在建設自貿區的過程中,要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為解決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努力,以自貿區的發展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帶動與之合作的國外自貿區的發展,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謀福祉,為全球經濟的復蘇貢獻力量。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 任志宏.融合自貿區大灣區深耕“一帶一路”國際發展空間[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17,(08):4-7.
[2] 林利,謝春來,馮雪梅.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促進內陸自貿區發展[J].國際稅收,2017,(07):79-81.
[3] 李育東.“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內陸自貿區發展定位分析[J].現代商業,2017,(01):118-119.
[4] 羅亮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南沙自貿區人才吸引機制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6,(10):26-29.
[5] 陳曦.“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經貿規則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