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又被稱為“IT FIN”,是指在云計算、支付、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上進行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業務模式,具有方便快捷、費用低廉、業務創新、用戶體驗佳等優勢。近年來在金融和互聯網市場上發展迅速,市場占有率日益提高,大大挑戰了傳統的金融業務。但是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成長與發展繁榮,日漸暴露出來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也非常突出,引人深思。此前包括人民銀行在內的十余部門聯合發布了一份名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文件,表明了政府對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高度重視。正所謂“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體發展態勢進行研究和分析,針對已經暴露出來的和潛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提出相應防范措施,不僅有利于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也能有效地提升我國的金融實力。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促進和推動了移動支付、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并且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人們的商業習慣。就支付方式來說,以往單一的現金支付已經悄然發展成了現在的現金支付、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銀行卡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并存的情況。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方式,正在慢慢革新著人們的傳統金融觀念,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理財思維和消費習慣。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最為明顯直觀的益處有:第一,支付更為便捷。始于支付結算領域的互聯網金融的結合拓寬了金融業務的領域,也革新了金融業務的方式。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線上線下全面覆蓋,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多種支付方式并存也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方便。第二,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性更強。互聯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信息的對稱,消費者在獲得更多的知情權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從而增強了客戶的行為自主性。第三,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更加完善。互聯網所具備的大數據應用分析能夠及時準確地分析出消費者的消費愛好和消費習慣,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信用風險又稱為違約風險,在金融風險中屬于較為常見的類型,主要指的是交易對手沒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雙方或者一方經濟損失的風險。專業性的描述就是“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移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雖然大部分發生在線上,依托于互聯網而進行交易,但互聯網只不過是一種技術手段或者實現工具,歸根結底仍然屬于是一種特殊的金融活動,因此,傳統金融所具有的違約風險并不會因為技術手段的先進而消失,反而會更加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審核監控機制,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門檻并不高,信用審核的渠道和手段也并不完善,因此互聯網金融業的主體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再加上存在一些網絡作弊行為,導致網絡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了極大地影響。互聯網金融交易中,客戶和服務主體進行無法面對面的交流,在交易雙方身份的確認和信用的評級方面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也增加了資金違約的風險。除此之外,還存在資金流向不明,追償機制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信用風險。
作為一種金融模式的創新典型,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而迅速發展壯大的,也必然會受制于技術缺陷所帶來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計算機系統、互聯網軟件或者認證系統存在漏洞。如果互聯網金融軟件沒有足夠的防火墻和牢固的防御體系來保護,那么被計算機病毒或者黑客攻擊而造成技術性風險就不難理解了。而且計算機硬件也比較容易收到自然和人為的損壞,造成數據的丟失和泄露。第二,偽造交易客戶身份。現階段個人信息很難得到保障,甚至只是偶然的消費行為都有可能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不法分子收集或購買他人信息,并以他人信息去實施金融詐騙。第三,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還包括未經授權的訪問。主要指的是病毒程序以及黑客對網上銀行以及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所進行的攻擊,特別是某些木馬程序和病毒不斷翻新,嚴重威脅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安全。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業務的結合,那就不可避免地會承受兩者共有的風險。就風險本身來說,互聯網金融理財除了常規的線下金融理財手段,最為凸顯的問題就是網絡安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互聯網信息技術風險。計算機網絡以及相關的金融系統需要不斷地維護和升級,人力物力成本自然耗費較大。因此即使是較為正規化的網絡金融平臺,也難免會存在不少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缺陷和漏洞。第二,信息泄露風險。為更加便利地服務客戶,互聯網以及相關的金融平臺建立了大量的數據庫和信息庫,一旦網絡受到攻擊或是金融平臺的保護力度不足,就可能會發生信息泄露的風險,而這些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和金融平臺公信力的下降。
流動性風險的定義為:“商業銀行雖然有清償能力,但是由于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者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取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者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這就是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所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同樣,這種風險也不會因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而消失,反而更具危機性和易發性。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線下的傳統金融業務一樣,都要進行大量的資金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通過合理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進行管理是防控流動性風險的必要措施,這項工作要是做得不到位,那么一旦發生中間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就必然會引發流動性危機,給互聯網金融機構帶來致命一擊。
監管風險指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管理機制或是由于法律、監管規定等的變化對商業銀行正常運營所帶來的削弱其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風險。換而言之就是“如何管”和“能否管”的問題,如何管是監管手段的問題,能否管則是法律權限的問題。就現行法律而言,我國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并未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和行業屬性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甚至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市場準入規定,因此,互聯網金融幾乎可以說是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如果沒有明確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合理有效地規范,就很有可能會導致風險的集中爆發。除此之外還有監管手段的缺失,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市場環境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而且互聯網金融的交易主要是在虛擬網絡上進行,虛擬的交易過程和交易對象使互聯網金融失去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容易滋生資金流向不明、信用危機、資金鏈條斷裂等金融風險。
第一,防范信用風險的措施。
進行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評級體系建設,積極防范應對信用風險。建設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的信用評級體系,對于規范互聯網金融秩序具有顯著的作用,也是防范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的必要措施。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建設中,在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法性、經營性質、產品信息、管理能力、財務信息以及負面信息等相關信息和指標進行查證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無疑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同時還可以采用先進科學的評級方法,力求真實客觀地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內的企業進行評估和審核,以輔助投資者進行準確合理的投資決策。同時有必要構建信用獎懲機制,加強對失信企業和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
第二,防范技術風險的措施。
技術風險主要是針對互聯網本身來說的,應對技術風險也要從互聯網信息技術入手分析。針對現階段廣泛存在的互聯網技術問題以及安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金融行業的管理者必須將技術安全問題放在首位,積極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技術標準和信息系統相關標準,以確保安全。同時,對計算機硬件和相關的網絡設備,必須做到質量過關,按時檢修,并請專業人士定期進行病毒的過濾和入侵行為的分析檢測,及時排除安全隱患;還要網絡層面區分開互聯網和內網,設置牢固的防火墻以確保網絡訪問的安全;對互聯網金融相關的重要數據做好備份,確保技術的安全。
第三,防范網絡安全風險的措施。
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經驗,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體系。互聯網具有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網絡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同時互聯網也存在著很多的安全漏洞。要保證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就必須建立互聯網安全體系來進行規范和整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安全穩定的數據庫,提升互聯網的信息技術以及硬件設備應對黑客攻擊和病毒入侵的能力;第二,加強信息加密保密技術的應用,采取數字簽名技術、密碼鑰匙管理技術、驗證碼、流水碼管理等技術,建設更加安全有效的監管制度和安全防范體系,力求保證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繁榮。
第四,防范流動性風險的措施。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在大量資金流動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要想規避風險,就有必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風險防范和管理機制。同時也要做好充分的資金流動性準備,在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效仿中央銀行的存款保證金制度,建立風險備用金制度,將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到銀行里面,設立專門的賬戶進行管理。一旦發生資金流動性危機,就可以啟動風險備用金進行墊付,解決資金流動性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第五,防范監管風險的措施。
針對互聯網監管風險所存在的漏洞,首先必須明確監管的主體以及相應的權責。這方面就有賴于國家立法機構從互聯網行業的市場準入、業務模式、交易雙方權利、責任和義務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評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立法的進度的實施,完善執法體系。現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問題,也已經出臺了一些針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和法規,同時更多更加完善的規章制度也正在起草、修訂和出臺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對規范互聯網金融秩序,推動其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衡量標準,也能有效避免風險的發生。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和防范措施進行簡要的分析和研究,未來互聯網金融還會有新的發展和創新,自然也會出現新的風險形式,需要我們對此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討。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1] 陳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趨勢[J].經濟視角2014,(01).
[2] 暴婕.我國互聯網金融理財風險及對策芻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5,(22).
[3] 蔣玉鎮.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流程再造[J].經濟研究,20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