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面源污染的問題日益嚴峻。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表示要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類型,外源性污染一般是來自非農村區域的企業或工業點源污染轉移造成的,而內源性污染則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生活方式造成。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生活方式造成農業用氮素和磷素、農藥重金屬、農村禽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等有機或無機物質沒有得到有效處置,而這些非自然產生的物質會從非特定的地域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到受納的河流、湖泊等水體中引起污染。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染污源是離散、隱蔽、隨機、不確定且不易被監測,因此,其難以界定責任主體。同時,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涉及面較廣,污染治理成本較高。雖然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都很重視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但責任主體缺失、治理成本高和財政能力有限造成了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推進緩慢。為解決市場和政府都失靈條件下的貧困、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弱勢群體關懷等社會問題應運而生的社會企業,特別是扎根于農村地區的農業合作社這種類型的社會企業,將成為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主力軍。
1976年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創建了為貧困創業者提供“小額貸款”服務的、采取企業運作模式的格萊珉銀行,從此拉開了現代社會企業發展的序幕。199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正式提出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一概念[3]。此后,致力于環保的英國社會企業Bulky Bob’s 家庭廢品收購公司、致力于教育推廣的印度社會企業Agastya等社會企業都在各自的社會問題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西班牙、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先后實施了社會企業發展國家戰略。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實踐者、政府相關部門和學者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并不斷地豐富社會企業的內涵及其社會功能。
由于各國的社會企業的運營制度、利潤分配制度和法律屬性存在差異性,社會企業尚無統一的定義。例如,歐洲社會公平研究項目組織(EMES)提出社會企業是合作社與非營利組織的交叉組織,其包括合作社之非營利化和社團之企業化[4],英國貿工部(DTI)界定社會企業是具有某些社會目標的企業,其盈利主要按照他們的社會目標再投放于其業務本身或所在社區,而非為企業股東和所有人賺取最大利潤[5]。但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學者們對社會企業達成了一個共識,即社會企業是介于企業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一類組織,這一組織具有非營利組織和企業組織的雙重屬性[6],其采用企業化運作模式來同時實現社會使命和市場目標,并且實現社會使命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標。依據發展模式,社會企業可劃分為商業化的非營利組織、就業整合類社會企業、社會合作社、非營利—營利組織間的合作以及社區發展類社會企業[7]。
社會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具有以下優勢:一是相比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而言,社會企業的可靠性更強。因為企業受市場驅動,當其社會責任履行的成本過高時,企業可能會為了股東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其對環境、生態和社會穩定的破壞;二是相比非營利性組織而言,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受制于其單一的資金來源,而社會企業可通過企業運營模式獲取利潤來維持其自身的持續發展;三是相比政府而言,社會企業在解決問題源具有離散分布屬性、跨部門分布屬性的復雜社會問題時更有效。例如貧困、環境保護、弱勢群體關懷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成因復雜,其所涉及的領域和公共管理部門通常都非常廣,單獨依靠政府和市場都無法有效解決,造成“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同時存在的雙失靈現象。各國社會企業的實踐證明,社會企業通過合作交易聯系離散分布的主體,在不增加現有社會治理成本的基礎上,以自身為媒介連通各個職能部門,有效地解決上述復雜的社會問題。
在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過程中,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非營利性組織力量弱等問題的出現需要其他的社會主體參與到污染治理中來,作為肩負社會使命和市場目標雙重目標的社會企業,環境保護與治理是其關注的重要領域,社會企業參與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
1、社會企業直接參與治理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作用機制
正如英國環保型社會企業E&K通過回收咖啡豆包裝麻袋、廢棄消防橡皮管和超市購物袋,將其制作成腰帶或錢包出售,并將收入的一部分幫助咖啡農和捐贈慈善機構[8],社會企業參與治理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直接作用可通過回收農業廢棄物、治理污染和傳播環保思想觀念等路徑實現。農業部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專業服務性組織,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直接參與污染治理的社會企業可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信貸支持下組建經營,對禽畜類養殖地的糞便、農作物秸稈回收制作有機肥或建造規模化的沼氣池,農地地膜回收制作成農業用挑揀框或滴灌帶等農用物資、農藥瓶回收給農藥生產包裝企業再利用等經營活動獲取持續發展資本,并將收益用于扶持貧困農戶開展標準農業生產或其他綠色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生產經營,以及用于直接治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治理和水體污染治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并且,直接參與治理污染的社會企業還可以通過言傳、戶外廣告等形式向農村居民傳播綠色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和方法。
2、社會企業間接參與治理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作用機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合作社內部不以經營為目的,追求成員互助。因此,從本質上講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采用合作社模式經營的社會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治理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是通過環保型農業生產經營和扶貧幫困的正外部性來間接實現的。并且,農民合作社這種間接作用機制是從根本上防治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農民合作社一般會采取清潔化、標準化、生態化、適度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模式。那么,加入到農民合作社的農民,或按照合作社的部署種植適合當地土壤的高品質種子或種苗,以干凈的水源進行精準灌溉培育,并采用更環保的新型肥料和科學高效低殘留的施肥技術,使用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措施應對病蟲害,積極主動回收農田殘膜和養殖糞污用以再利用,從而從根本上實現農藝措施修復治理土地污染、杜絕土壤和水體的再污染;或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整合,形成物資多級循環零排放的生態循環種養殖;或在合作社的幫助下,實現精準脫貧,降低資源的浪費與閑置,過上更為科學環保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正大力推進的專業農民合作社,也是我國各級政府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實施方案中的一個環節。
雖然我國專業農民合作社在社會企業家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迅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內源性農村面源再次污染,但是我國社會企業發展仍相對滯后,尚沒有取得較大成效的專業從事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社會企業,專業農民合作社也仍需進一步發展。
1、明確社會企業的法律地位
從本質上講社會企業既不同于商業企業,也不同于傳統的第三部門。如果將社會企業簡單地劃分至商業企業的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內,社會企業的首要社會使命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其經營成果也可能無法應對商業企業年檢;如果將社會企業簡單地劃分至第三部門,社會企業的企業經營因不能開具必要的商業票據而難以為繼。因此,商業企業或第三部門的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對社會企業都不適用。而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也將損害社會企業家和社會認可的積極性。我國社會企業沒有專業的法律管理和支持政策,47%的社會企業創業者認為社會企業運作的重大挑戰來自于缺乏政府的專項政策。而西班牙、英國、韓國、日本、德國、我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都對社會企業設定了明確的法律地位,例如英國在2001年和2005年都設立了專門的社會企業局,并頒布了社會企業行動計劃;韓國在2006年頒布了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法律條文;我國香港地區在2000年的政府報告中明確了社會企業的發展戰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企業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也能有效運營[9]。因此,我國應探索社會企業獨立的登記管理體制、政府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管理體系,明確社會企業的準入標準,給予社會企業與同商業企業相同的經營約束,并同時給予社會企業稅費優惠、社會效應獎補和優先政府采購權。
2、激活民間資本對社會企業投入
專業農村合作社一般是由區域內已經取得經濟成效的農村帶頭人或者區域外的龍頭企業牽頭,組織農村居民合作,在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做大做強產品品牌。專業治理污染的社會企業則不僅需要社會企業家,還需要一群能擯棄就業區域歧視和職業待遇的技術人員的參與。因此,在明確社會企業法律地位的同時,還需提高社會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和認可。政府的財政支持是有限的,而民間資金資本和技術資本實力更為雄厚。我國可效仿西班牙,在社會上推行“齊來創業”的全民社會企業創業活動,快速提高普通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和認可,并通過宣傳讓大家重視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的嚴重性和殘酷性,吸引民間資金資本對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社會企業的關注;在高校開展社會企業創業教育,快速提高人才資本參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政府資助促進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社會企業發展宣傳活動、培訓計劃、專項研究和會議等,激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內源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社會企業的發展。
(湖南省社科院,湖南 長沙 410003;長沙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3)
[1] 張克強,黃治平等.農村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 新能源產業,2010(2):22-27.
[2] 張寶.將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納入法治軌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1-20(05).
[3] 劉繼同.中國社會工作(第二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97-201.
[4] 劉繼同.社會企業[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97.
[5] DTI.Social Enterprise:a Strategy of Success [R].London: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2.
[6] 王名,朱曉紅.社會企業論綱[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0(2):1-31.
[7] Defourny J,Kim S Y.Emerging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Eastern Asia:a cross-country analysis [J].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2011,7(1):86-111.
[8] 王雋.環保不差錢[EB/OL].http://www.eeo.com.cn/2010/0402/166598.shtml,2010-04-02.
[9] 鄭瑞強,王芳.社會企業反貧困作用機制分析與發展策略探討[J].94-97.
[10] 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China 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Report[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b2498feae009581b6bd9eb0a.html,2010-11-16.
[11] 趙莉,嚴中華.西班牙社會企業發展的策略研究及啟示[J].管理現代化,201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