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基礎設施不健全。從江蘇省省內各地級市的經濟總量來看,宿遷一直處于末位,而且經濟的發展水平也較低。當前,宿遷尚沒有建成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體系薄弱;團隊的接待能力不足,床位數、餐位數不能滿足對大規模旅游團的接待;旅游產品以土特產和食品為主,缺乏知名品牌,缺乏完善的研發和銷售體系,缺乏高品位、紀念價值大的旅游產品;已建成的景區的公共設施不完善,景區停車位、公廁、指示牌、垃圾箱、急救中心、信息化服務數量明顯不足、質量有待提高。
2.旅游特色不突出。宿遷文化是“西楚文化”,在旅游發展規劃中,對“西楚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沒有將宿遷的“西楚文化”與徐州的“漢文化”區別開,無法為景區發展提供內涵支撐,缺乏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知名旅游產品,無法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及旅游競爭力。雖然這里有江蘇省最早的古文化——“下草灣”古遺址,但文化遺存保護開發不夠,導致旅游特色不突出。
3.產業規劃不到位。眾所周知,旅游開發,規劃必須先行。宿遷雖然近些年來對全市旅游業發展進行了規劃,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仍存在生態規劃理念不深,專業規劃深度不足,旅游發展規劃差強人意,缺乏詳細、系統的旅游規劃方案。此外,因不同名勝古跡,隸屬不同管理部門,資源整合程度不高,致使資源開發上造成重復浪費。
4.產業產品不豐富。我市的生態旅游開發剛起步,雖然我市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的水平不高、深度不夠、產品結構單一,多以觀光游為主,“二日游”產品質量和水平不高,難以提高游客過夜率,無法拉動地區綜合消費;缺乏適合游客體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娛樂項目,康體休閑、夜晚生態旅游產品項目缺乏;適宜游客參與的娛樂項目較少,夜晚文化娛樂、康體休閑等項目缺乏;能夠吸引外來游客的高端文藝演出、地方特色表演才剛起步。
5.產業規模不夠大。雖然近年來,宿遷各項旅游指標增幅在全省持續領先,但是,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總收入等主要指標仍在全省處于落后位置。旅游產業規模體量小,行業小、散、弱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企業主體實力有限,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旅游活動仍以“一日游”為主,人均綜合消費不高,旅游產業對經濟的整體帶動力弱。
6.旅游專業人員缺乏。生態旅游不同于以往傳統旅游,它對旅游開發者、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如此,要求當地居民同時具備高水平的生態保護意識。因宿遷生態旅游起步較晚,地接導游、景區講解人員數量不足,講解水平不高,景區規劃、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高端人才嚴重缺乏,都會影響宿遷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1.以特色生態旅游項目增強吸引力
(1)打造核心景區產品。積極打造具有宿遷特色核心景區,加快推進兩湖、兩河風光帶等生態旅游項目的提檔升級。統籌推動戴場島度假村、馬術俱樂部、朱瑞紀念館、洋河酒文化廣場、酒文化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加速駱馬湖旅游度假區、項王故里為核心的系列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同時,按照“豐富內涵、提升檔次、打響品牌”的要求,大力實施旅游景區提檔升級工程,加快項王故里三期、三臺山森林公園提檔升級工程建設,加速創建國家級旅游景區,把重點景區打造成生態旅游的精品、品牌。
(2)打造鄉村旅游產品。著力打造具有生態特色的旅游鄉鎮、村、民俗風情園、特色農業觀光體驗游、生態休閑農莊、農家樂等類型鄉村生態旅游產品。對綠港現代高科技農業示范園梨園灣景區、薰衣草休閑產業園、綠港現代高科技農業示范園、運河灣自然農園、新莊荷塘生態觀光農園、四季青歡樂農莊等鄉村生態旅游產品加速升級。
(3)打造特色線路產品。重點開發娛樂健身、會議會展、生態休閑等特色旅游產品,同時,對紅色教育、西楚文化、宗教祈福等旅游線路加以開發。要加強對西楚文化的研究,邀請國內知名學者、教授召開西楚文化研討會,深挖西楚文化,為項里景區發展提供內涵支撐,同時起到造勢宣傳的作用。重點推進世界運河文化博覽園建設,打造世界運河文化體驗之都。
2.以產業化發展完善城市生態旅游功能
(1)在“吃”這個環節上,要叫響“到宿遷,吃湖鮮”品牌,著力打造駱馬湖美食名片。加強宿遷地方菜肴的挖掘和提升,依托全市大小飯店、特色餐館,策劃舉辦各類美食節、烹飪大賽等活動,研發一批諸如乾隆水席、楚漢全席、項王家宴等特色生態餐飲產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飲食產品,提升餐飲業的檔次;著力招引全國餐飲名店,與宿遷地方特色融合,培育宿遷特色美食品牌。
(2)在“住”這個環節上,加快高星級旅游飯店建設,并規劃建設一批價廉物美的經濟型、中小型特色酒店,引導和培育一批快捷酒店、城市客棧、農家樂住宿等旅游住宿設施,引入自駕游露營營地、營地旅館等新型住宿形式,滿足不同層次的游客需求。組織賓館、飯店、旅行社加強同業合作,為廣大游客打造舒適、放心的住宿環境。
(3)在“行”這個環節上,要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對旅游集散中心、導游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完善公共信息圖形標識系統。結合大交通建設,提高旅游交通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加快市區到主要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的道路建設及附屬安全設施建設,并開通連接各景區(點)的旅游公交。不斷增加旅游交通專線和班次。對公共自行車進行升級改造,促進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健康發展,建設自行車綠色通道。
(4)在“游”這個環節上,要結合宿遷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全力挖掘宿遷知名地方文化,加強文化遺存保護和旅游開發,打造以項王故里、乾隆行宮、運河文化城等景點為代表的怡情養性文化游;推出融合自然山水風光,以駱馬湖、洪澤湖旅游度假區為重點,保留原生態自然風貌的洗心養肺生態游;依靠地方重點產業,規劃發展以沭陽縣花木觀光區、泗陽縣平原林海景區、中國酒都酒文化體驗區、鄉村旅游區為代表的綠色體驗特色游。
(5)在“購”這個環節上,加快開發一批工藝精良、攜帶方便、價格適宜、文化內涵豐富的系列旅游紀念品。推出項王故里紀念品系列,依托項王故里和真如禪寺,開發西楚文化紀念品和宗教文化旅游商品;打造駱馬湖之旅紀念品系列,與秀強玻璃合作開發展現駱馬湖風情的玻璃飾品,與娃哈哈公司合作開發駱馬湖純凈水;發揮民間傳統工藝的優勢,研發有宿遷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工藝品,如虎頭鞋、云渡桃雕、黃楊木雕、新袁柳編、剪紙等;推出特色食品系列,對宿遷特色食品黃狗豬頭肉、車輪餅、錢集老鵝、駱馬湖銀魚等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開發無公害綠色土特產品。
(6)在“娛”這個環節上,推動養生保健、文化演繹等休閑娛樂項目引進和建設,豐富休閑、娛樂及夜間旅游項目。著力打造具有一定規模、檔次、特色的餐飲、酒吧、娛樂和購物街區,規劃并打造一臺類似于印象云南、印象武夷的具有宿遷特色的主題演出。豐富西楚歌舞、柳琴戲等傳統演藝的內容并進行固定演出,豐富游客“夜”生活。
3.以品牌化戰略樹立宿遷生態旅游形象
(1)充分利用好宿遷豐富的自然資源。加快駱馬湖旅游度假區、洪澤湖濕地公園、古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區、蘇北花卉、平原林海等生態旅游項目建設,重點開發一批類型豐富、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結構優良的生態旅游精品,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類型,提升了旅游人氣指數,進一步增強生態休閑度假游的吸引力。
(2)充分挖掘宿遷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大對西楚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景點文化特色,做足做實項羽“西楚文化”。以大運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為基礎,以中運河為載體將歷史文化遺跡結合起來,增強大運河人文風光帶的可游性、文化性。
(3)充分發揮洋河、雙溝的品牌效應。深入發掘洋河、雙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品牌旅游規劃納入蘇酒集團企業生產整體布局中,充分利用品牌特色資源和優勢產品,把洋河、雙溝的規模、神韻、現代氣息及飲食文化、酒文化展示給游客,進一步提高洋河、雙溝品牌的知名度,帶動酒都發展,讓酒都真正香起來。
4.以優質化服務提升宿遷生態旅游環境
(1)構建生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對旅游集散中心、咨詢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廁等旅游設施進行統籌布局;對高速公路、城際公路旅游引導標識系統、城市道路按照長三角發達城市的標準進行升級完善;對公共信息圖形符號進行完善,對車站、碼頭等公共設施設立引導標識。
(2)構建生態旅游產業標準化體系。對生態旅游進行標準化建設,加快形成宿遷生態旅游產業標準化體系。對旅行社接待服務、旅游景區、導游服務等方面制定高標準的地方標準,在旅行社、社會餐館、農家樂酒店、經濟型酒店和星級飯店中推行標準化管理,對地接導游和景區講解實施標準化管理。
(3)構建生態旅游信息化體系。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要求,編制《宿遷“智慧旅游”總體設計方案》和年度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互聯網+生態旅游”建設,做好“宿遷旅游助手”手機客戶端建設,加大宿遷旅游管理系統的開發力度,打造生態旅游五大網絡平臺(網絡商務、信息咨訊、統計監控、宣傳營銷、政務服務),積極培育智慧旅游載體建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4)構建生態旅游人才支撐體系。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加快制定旅游人才規劃,一方面,加大對我市現有的旅游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大力提升導游素質,另一方面,加大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形成完整的旅游人才體系,為我市生態旅游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共宿遷市委黨校,江蘇 宿遷 223800;宿遷市委辦公室,江蘇 宿遷 223800)
[1] 中共宿遷市委辦公室:《宿遷市情》,2016年版.
[2] 趙爽,董鑫,蘇欣慰,胡剛:《國內外生態旅游研究現狀比較》,《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年第5期.
[3] 周宏:《武關河流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初探》,《商洛學院學報》,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