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湖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達565.53億元,其中地方法人農信機構不良貸款額153.25億元,不良貸款損失率達44.75%,農信機構呆賬核銷處置壓力較大。
(一)核銷證據取證難。企業資產損失相關的證據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證據和特定事項的企業內部證據。一方面農信機構很多不良貸款均為陳年舊賬,有的賬齡甚至長達幾十年。以本次調查的3家農商行為例,近年核銷對公不良貸款期限在2000年后的有26筆,僅占比6.4%。由于歷史上貸后管理制度和核銷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重要的追索證據丟失(例如,法院強制執行裁定、工商吊注銷證明、內部催收記錄等),農信機構往往很難收集到以上符合要求的證明資料,給核銷不良貸款帶來一定困難。另一方面,《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雖然允許“對新呆賬核銷存在的問題及特殊原因,法院不能出具財產清償證明等相關文件的”,可根據內部清收報告、法律意見書等文件資料進行核銷呆賬,但在實際執行中對“特殊原因”較難把握,有關審批部門對此理解不同,取證時依然面臨涉及部門多、手續繁瑣,取證費用高等問題。
(二)抵押物處置變現難。調查發現,農信機構95%以上的貸款采取房地產作為抵押品。而近幾年對不良貸款抵押物的成功拍賣率和物品變現率都很低,導致債權銀行現金受償舉步維艱。調查數據顯示抵押變現率為56.67%、受償率為11.98%。究其原因:一是當初抵押物設置不合法,權屬不明,使所簽抵押合同無效,形成“空頭抵押”而失去不能拍賣;二是公開拍賣程序復雜,從起訴—判決—未還—申請執行—裁定抵償—重新估價—協商拍賣—公開拍賣,繁瑣的程序,銀信部門疲于應付。三是抵押物評估方法欠科學、或債務人串通評估人員低值高估及在保管過程中的自然貶損等因素影響,導致抵押物在真正處置時的收益普遍低于原估價值;四是由于債務人的阻撓,抵押物在競價拍賣時常常無人問津,迫使債權人降低底價或自行保管,使抵押物無法及時等額變現。
(三)涉稅風險規避難。國稅總局《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規定,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改用自行申報扣除制度,不再經稅務機關審批。這對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機構對核銷政策的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被稅務部門事后查出,不僅將多承擔25%的所得稅稅賦,而且面臨行政處罰。如剛改制為農商行的武岡市農信社和新邵縣農信社因改制核銷貸款,國稅部門不予承認,分別要求重新繳納所得稅及罰款近3000萬元和5000萬元,農信社苦不堪言。
(四)財稅政策協調難。財政部《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規定:“對單戶貸款余額在3000萬元及以下的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以及對單戶貸款余額在500萬元及以下的個人經營貸款,經追索180天以上仍無法收回的,可按照賬銷案存的原則自主核銷”;“借款人和擔保人雖有財產,對借款人和擔保人強制執行超過1 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債權可以作為呆賬處理”,而國稅總局《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卻未規定相應的稅前扣除條款,且稅前列支標準非常嚴格,相當一部分被納入財政部核銷范疇的呆賬在核銷后無法取得稅務機關稅前列支的批文。
(五)呆賬主動核銷難。呆賬核銷會減少當期經營利潤,而農信機構考核評比、高管人員業績、股金分紅等都與利潤指標緊密掛鉤,農信機構迫于利潤考核的壓力,對風險控制指標的關注程度相對較弱,對于過程復雜、政策嚴格、需要資本消耗的不良貸款核銷工作往往缺乏主動作為。根據測算,被核銷不良貸款年度收回率達到75%以上,核銷不良貸款對農信機構資產質量的正面效應才會大于對經營效益的負面效應。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情況下被核銷不良貸款的清償率在50%以下。
(一)貸款核銷信息泄密潛藏道德風險。一是《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對于金融機構資產的保全和防范道德風險至關重要的呆賬責任認定和追究、核銷后呆賬管理、呆賬核銷保密等制度卻未作出適應性修正,導致“降低核銷成本”和“防范道德風險”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與落實。二是呆賬核銷需向相關部門取證,保密工作很難到位,又受區域信用環境欠佳等因素的影響,一旦泄密,已核銷貸款的保全和追收將更困難,且可能導致部分人員賴賬“效仿”,加劇不誠信行為的發生。三是銀行對核銷貸款實行“賬銷案存”,銀行追債的相對強度降低,債務人賴賬思想更重。由于農信機構天然的人緣地緣血緣關系,銀行工作人員選擇性地對貸款核銷信息泄密,助人賴賬。更有甚者,內外勾結謀利,采取將一些關系戶貸款歸并到所謂“爛人”身上,讓銀行催收無門。調查反映,原邵陽某農信社此類貸款占不良貸款的近15%,最終在改制時不得不予以核銷。
(二)核銷處置存在操作風險。一是貸款核銷貸款主體不合格。部分農信機構以“自然災害”等名義核銷派出所、財政所等行政部門的貸款,且貸款用于發工資或是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這些貸款的主體均不是合格的核銷主體,但農信機構迫于行政壓力或為獲取地方支持而予以核銷。二是人為調整信貸資產分類。農村金融機構不乏通過人為調節信貸資產分類來達到業績考核的需要和監管部門監管評級的要求。以業績考核指標為導向進行信貸資產的分類和減值準備的計提,首先考慮的是利潤指標,就會出現完不成利潤指標就少計提撥備、完成了就多計提撥備的導向性操作。從調查情況看,評估與賬面不良貸款率偏離最為嚴重的某農商行偏離度達到7.98%。
(一)加強引導,創造貸款核銷處置便利條件。
一是推進司法環境建設。法院加強金融債權積案執行,簡化相關審核材料要求,盡可能縮短審理周期,推進企業破產案件簡易審理,積極創造中小法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核銷處置的條件。二是強化信用環境建設。健全和完善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建立不良信用記錄定期通報制度,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為清收已核銷貸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建議銀監與人民銀行在征信系統或是大額客戶風險預警系統中增加訴訟信息,以利于地方銀行及時獲得同業起訴的情況,并允許以這些信息的電子形式或打印文件作為核銷的證據,以使相關核銷條款更具操作性。三是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包括財政、稅務、法院和農信機構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農信機構貸款核銷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困難進行分析,尋求相關部門支持。特別是解決部分呆賬貸款取證難問題。
(二)統一政策,降低農信機構貸款核銷成本。
一是實現財稅制度對接。應盡快梳理并消除財稅兩個部門核銷標準不相一致的政策條款,統一自主核銷列支條件。建議財政、稅務兩部門充分溝通,統一認定標準,制定實施細則,提高中小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核銷的可操作性,并增強其執行核銷政策的合規性。二是適當放寬核銷標準。進一步擴大中小法人金融機構債務減免自主權,以利于其通過債務重組盤活不良貸款和及時核銷呆賬。對符合條件的小額不良貸款可以免于司法程序,并在稅前扣除,減輕金融機構貸款核銷成本。同時根據現代農業信貸需求的變化,擴大核銷額度標準。三是建立農戶貸款核銷補償機制。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對符合核銷條件的農戶貸款予以適當的財政補償,對自主核銷的農戶貸款允許稅前單獨列支。
(三)完善機制,加強核銷貸款的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對不良貸款變動監測。嚴格監督農信機構隱瞞不報、長期掛賬和掩蓋不良資產行為,促使其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杜絕在撥備提取、貸款核銷過程中的利潤操縱行為;二是加強核銷貸款檔案管理。健全貸款損失責任認定和追究制度,嚴格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三是建立核銷貸款催收制度,本著賬銷案存的原則積極催收和追償,最大限度保護地方銀行資產。
(中國人民銀行邵陽市中心支行,湖南 邵陽 4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