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后,“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成為助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促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補齊當前金融服務的短板,提高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運用互聯網思維將傳統金融業改造融合,改變傳統金融業的“高成本”、“低效率”、“服務質量差”、“覆蓋范圍低”、“發展乏力”等問題,能將普惠金融這一理念落實到實處。但互聯網金融因其自身的特點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除存在傳統金融模式的風險外,還衍生出特有的風險。加強對其運作風險的研究,分析此類風險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策略有利于發揮其靈活方便等優勢,減少因此造成的損失。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的運作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和P2P兩種,這兩種新的運作模式是當前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發展方向,具體運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獨立機構,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通過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對接而促成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網絡支付模式,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與靈魂,它的高速發展也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基礎上的P2P是指一方有充足的資金且想要充分利用空閑資金進行投資和理財,而另一方缺少資金,需要資金進行周轉和救急,雙方可通過P2P網貸平臺進行協調和選擇達到雙方的互利共贏。從2012年下半年起,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快速增長,P2P平臺從19家迅速增長自250家左右,交易額增幅達20倍左右,總交易額突破240億元,且通過P2P平臺參與項目投資的實際投資人達到4萬人左右。與此同時,因監管問題,企業自身盲目追求利益所產生的問題集中爆發。
眾籌是一種群體性自發的融資方式,當個人或組織有好的項目需要資金的支持來完成時,便可通過網絡上的平臺搭建提案者與跟投者的橋梁。隨著眾籌的深入發展,眾籌平臺開始細分,如股權眾籌、債務眾籌、回報眾籌、捐贈眾籌等。自2011年國內首個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成立以來,據盈燦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現有的眾籌平臺將近500家,年漲幅達30.7%,眾籌已越來越成為年輕創業者籌集資金的首要選擇。
保險公司或者獨立的第三方網絡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等媒介來進行保險的銷售和自身的運營和管理。2008年互聯網行業的領頭者阿里巴巴開始嘗試進軍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保險進入探索期,一大批保險網站隨之涌現,他們主要以保險中介商和提供保險的相關信息。“互聯網+保險”在2013年飛速發展,尤其是萬能險等新型的理財型保險徹底引爆了第三方互聯網保險平臺市場。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僅是某一種金融模式的發展,而是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阿里巴巴2013年的余額寶,到P2P網貸平臺和眾籌平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互聯網保險牌照的放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保險市場。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事物雖然有著傳統金融行業難以比及的優勢但同樣存在傳統金融業所具有的風險,而且因其自身特點,在發展過程中還衍生出其特有的風險。
我國現行的法律沒有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經營主體及范圍,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第三方支付興起后,大量的資金截留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因法律對經營主體的資質和經營范圍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潛在法律風險如同一枚定時炸彈。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經營方利用平臺上留存的資金進行高風險的投資,必然會帶來流動性風險。
我國銀監會出臺的《電子銀行和電子貨幣業務的風險管理》的規定操作風險依來源可分為內部操作風險、第三方風險和客戶操作風險。
內部操作風險主要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內部對網絡銀行的管理落后。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沒有建立相應的銀行業務的管理系統,沒有相應的部門進行協調控制,存在安全隱患。
第三方風險主要是服務提供商風險和信息技術外包的風險。服務提供商作為連接客戶和銀行的橋梁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因缺乏遴選服務商的有效機制,大量良莠不齊的服務提供商的涌入,硬件和軟件服務的水平參差不齊,致使互聯網金融憑他風險防范能力較低,極易造成網上銀行交易的漏洞,極大提高了支付風險。信息技術的外包風險主要是因為外包的不可控性,容易產生客戶信息泄露等風險。
客戶操作風險主要分為三方面,一是客戶自身的個人資料和密碼容易被不法分子盜用,造成客戶的損失,二是在進行交易時無法確認客戶本人的身份,易造成不法分子的盜刷,三是網絡詐騙不時發生,如釣魚網站。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當客戶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入一筆備付金的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應將備付金存入商業銀行專門的備付金賬號,便于銀行對平臺的備付金進行轉移和清算。雖然該規定明確了第三方平臺的責任,但仍然存在支付機構惡意挪用備付金的行為,且相關的法律法規未明確類似情況的處罰規定。
互聯網金融的電子貨幣比在市場中流通的貨幣流動性更快,更難判斷貨幣的發行量是否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為了防范流動性風險而建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是當前人民銀行調控經濟的重要方式。如何將互聯網金融里的電子貨幣納入到央行的監控范圍,關系到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互聯網金融中的流動性風險主要體現在高杠桿率。P2P平臺為搶占市場,推出大量的新型金融產品,具有難以估量的風險。部分P2P網貸平臺注冊資本不到一千萬,年成交額卻高達幾個億,杠桿率高。為爭奪市場推出“包賠本金”等條件,但又沒有準備金等措施保障,極易出現流動性風險,損失將非常巨大。
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因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畸形金融創新給投資者造成大量損失。監管部門未能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甚至有時相互扯皮導致受影響的投資者投訴無門,往往等到損失發生后才處理。如2015年的E租寶事件,監管部門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在總成交量達700多億、總投資人達90多萬時才將其查處,巨大損失已無法挽回。
以P2P網貸、眾籌、第三方支付等主要模式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等優點在我國發展迅速,加速金融業產品及服務的創新,也面臨著諸多的風險。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特點和發展情況構建風險防控體系,有效防范風險已成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關鍵。
針對經營主體的風險,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修訂和完善現有《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基礎法的相關細則,理清互聯網金融經營主體的經營范圍,加強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上截留資金的監管。
對因監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監管缺失,應逐步構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監督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明確監管主體責任,各相關部門分工明確,嚴格執法。創新監管方式,堅持嚴格監管基礎上的靈活監管,更好的服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加快形成跨部門、就地和跨地域相結合的一體化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實現監管的多方面和多層次。
2015年3月,在“一行三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的集體努力下,我國構建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框架,建立了第一個行業自律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更加規范,更加自律的時代。在法律尚未完善對備付金的使用的情況下,通過行業自律能夠做到對自身的合理管理,避免惡意挪用備付金的情況。行業自律相對于監管體系更具靈活性,其監督范圍更明確,監督的作用更顯著,效率也更高。除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這一全國性的自律組織外,各地也建起本地的行業自律組織,使自律組織從面的覆蓋向點的覆蓋拓展。建立行業內的信用評級制度,對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給予信用評價,樹立互聯網企業良好的形象的意識。再往后的相當長時間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監督力量,與我們的行政監督相協調,構建由內而外的監督體系。
對于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來說,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無序發展大多是因為沒有公正客觀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大多數金融產品的評級往往是由平臺方自己出具的,這樣的評級方式容易造成劣質的資產得到更好的評級從而誤導投資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加快建立公正客觀的第三方評級機構能有效遏制當前P2P市場的資產以劣充優的亂象,并且當某一項目出現風險時,第三方評級機構也能及時發布風險報警,讓投資者們時刻保持警惕,減少因風險出現而造成的損失。
對于技術操作風險,信息技術的安全關系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成敗,信息技術的缺失造成的不僅是財產上的損失,更是客戶對產品的不信任。信息技術的構建既需要我們的商業銀行加大對網上銀行的維護和升級,服務提供商對自己平臺的安全建設,更需要我們的客戶增強安全意識,對自己的個人資料,密碼等隱私信息要妥善保管。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安全,只有足夠的重視和不斷的完善我們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防御技術,才能構建廣泛安全可靠的互聯網金融網絡。
對于技術操作的風險,除了從客觀技術上強化技術的構建,也要從主觀上對互聯網金融的人才進行培養。互聯網金融發展,首先由于既涉及到互聯網這一計算機領域,又涉及到金融這一經濟領域。大學的陪養上,往往會按照學科進行分別培養,這導致在知識的教授上彼此的聯系較少,缺少彼此的理解,就業時也不能很好的與互聯網金融對口銜接。所以學校應開設互聯網金融相關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其次,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也應加強人才培養,互聯網本身具有的創新,開放的觀念也要求我們的企業不斷去探索,打破傳統金融企業的一些固有思維,強調創新性,開放包容性,鼓勵員工嘗試,積極開拓進取,比如引入創新激勵機制,對員工的好的想法成功轉化為產品給予物質獎勵。
對于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監管要完整透明的接受社會的監督,接受消費者的監督。消費者作為企業的客戶有權利了解企業的運作機制。互聯網金融機構吸納的社會資金應該與自由的資金相區別,不能公為私用,要實行強制的第三方保管制度,鼓勵和支持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將消費者的監管也納入我們的監管體系中去,切實保障我們消費者的利益,達到三位一體監管效果。宣傳和培育消費者的防風險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對于風險的發生,要做好企業的賠付責任制,切實保障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企業應該事先繳納一定程度的保證金,便于損失釀成時的補償。
互聯網金融連續四年登上政府工作報告,足以顯示國家對這一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從2014年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到今年的“高度警惕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問題”,背后顯示的正是這幾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無序、混亂的現狀。國家當前正醞釀制定強化落實負面清單制和不良企業備案管理制度,著力整頓當前金融亂象,扎好金融風險的藩籬,逐步細化監管規則來規范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廣西外國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1] Harris.Firms,Contracts,and Financial Structure.by Oliver Hart[J].Journal of Finance,1997.
[2] 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N].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5.
[3] 劉瀾飚.沈鑫;郭步超.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探討[J].經濟學動態.2013.
[4] 李超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于文獻的探究[N].金融評論,2014.
[5] 尹海員.王盼盼.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現狀及體系構建[J].財經科學,2015.
[6] 皮天雷,趙鐵.互聯網金融:范疇、革新與展望[J].財經科學,2014.
[7] 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
[8] 吳曉求.中國金融的深度變革與互聯網金融[J].財貿經濟,2014.
[9] 周光友,施怡波.互聯網金融發展、電子貨幣替代與預防性貨幣需求[J].金融研究,2015.
[10] 黃子健,王龑.大數據、互聯網金融與信用資本:破解小微企業融資悖論[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