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發展不但決定著投資規模,也決定著資金流向和資金的配置效率,進而影響到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方向,正是基于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緊密的互動關系,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高度重視金融的發展,近年來寧夏在金融改革、發展中取得了很大進步。
首先,從金融增加值來看。2010年,寧夏金融業增加值為97.8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8%,2016年,寧夏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7個百分點,金融業對寧夏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9.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成為寧夏服務業中最重要的行業之一,一般認為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時,可以認為該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支柱型產業。
其次,從存、貸余額來看。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積聚存款、并將款項投放到高效的部門,從而形成資本,在此過程中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若存款積聚不足,那么資本供給就會缺乏,因此存貸余額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基本的金融指標。2017年上半年寧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金額為5864.01億元,同比增長11.5%,貸款金額為6106.73億元,同比增長12.1%,存貸款數額的不斷上升為寧夏經濟發展提供資本來源,進而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從金融業吸納就業來看。經濟發展最終體現為是否有力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力促進了地方就業,在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轉變的過程中,金融業作為現代服務業有著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以銀行業為例,2010年寧夏銀行業從業人數為18690人,2014年達到22103人,2016年則達到23466人。
近年來,寧夏積極引進、組建各類金融機構,不斷增加金融有效供給。2015年至2017年初,共引進、組建、培育各類金融機構57家,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新三板”企業服務中心,推動企業在“新三板”、“四版”掛牌交易,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有序推進,30余家企業進入主板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增加迅速,447家企業在區域股權市場掛牌交易。
為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加大財政與金融融合度,寧夏政府組建5家投資運營集團公司,進一步增強了寧夏投融資平臺功能。金融改革小組確立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擴大至7個縣區,扶貧小貸、互助資金、鹽池惠民微貸等6種試點全區推廣。創建了全國首個以省為單位的金融扶貧示范區,涌現出金融扶貧的“鹽池模式”和“菜川模式”;在保險領域,寧夏推動“兩試點,兩擴面”工作,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
金融生態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各地區高度重視。寧夏近年來制訂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辦法,金融生態得以不斷優化。
1.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農村和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和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2016年末征信系統收錄寧夏企業、自然人等數量同比增長6.0%。
2.支付體系日益完善。2016年末,寧夏助農取款筆數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6.8倍和4.7倍;移動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占電子支付筆數和金額的比重同比分別提高5.7和5.3個百分點;金融IC卡發卡數量占寧夏金融機構銀行卡發卡數量的55.3%,同比提高19.3個百分點。
3.國庫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寧夏財稅庫銀橫向聯網覆蓋面穩步擴大,通過財稅庫銀橫向聯網辦理的預算收入業務量占比首次突破90%。配合財稅部門完成了“營改增”試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行政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直接繳入國庫。
4.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加大。開展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檢查,對寧夏4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全面評估。健全金融消費糾紛處理機制,及時高效處理金融消費者投訴及咨詢。
寧夏金融總量絕對值較小,以2015年為例,陜西省金融增加值為1115.49億元,甘肅省金融業增加值為443.12億元,內蒙古金融增加值為829.2億元,而最高的江蘇省金融增加值達到5333億元,寧夏為261.6億元,是江蘇省的5%,從絕對值來看,寧夏金融增加值僅高于西藏、海南、青海。一方面是較小的金融總量,另一方面是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對資金的大量渴求。如何以小金融帶動大發展是寧夏在經濟中面臨的短板。
從資本市場融資角度來看,2017年上半年,內蒙古地區上市公司達到26家,其中上交所上市16家,深交所上市5家,中小板2家,創業板3家,另外新三板企業65家,輔導備案企業為15家,上市公司總股本949.92億元,總市值達到5590.80億元,私募基金管理數28家,產品37支,規模為123.69億,公司債發行47家,債券余額為51.12億元;陜西A股上市公司為46家,總股本597,73億元,總市值5948.5億元。寧夏截至到2016年6月共有上市公司12家。總股本75.40億股,流通股本53.25億股;總市值761.33億元,與周邊省區存在較大差距。
經濟發展規律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將逐步上升,并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逐步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主導產業。2015年我國三次產業占比為9:40.5:50.5,陜西為.8:51.5:39.7,甘肅為14.1:36.7:49.2,青海為8.6:49.9:41.4,新疆為16.7:38.2:45,寧夏三次產業占比為8.2:47.4:44.4,可以看出,寧夏第二產業在產出中的占比逐步縮小,同時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呈現出擴大態勢,這與全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是趨同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這就要求有一個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的金融結構,因為第三產業作為輕資產部門,較難提供抵押品并從銀行取得貸款,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資本市場在融資中的地位。
寧夏融資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比重較小,經濟發展大量依賴銀行信貸資源,資本市場發育不充分,融資渠道單一,從年度數據分析來看,2007年,寧夏非金融機構融資總量為218,7億元,其中貸款、債券、股票比重分別為:92.7%,7.3%,0;2010年寧夏非金融機構融資總額510。1億元,融資結構為96%、2%、2%;2014年社會融資總額為842億元,但融資方式開始多元化,其中人民幣貸款74,2%,外幣貸款0.9%,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為7.7%,企業債券8.8%,股票3.1%,2016年全國社會融資規模中人民幣貸款占比均值為69.9%,西部地區為81%,企業占券融資全國平均水平為15,5%,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為9,5%,境內股票融資比重全國平均水平為7.5%,西部地區為4.6%,寧夏2016年社會融資中貸款為550億元,企業債券融資27億元,股票融資48億,可以看出寧夏金融業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從融資結構來看,非常單一,仍以間接融資為主要方式,而作為直接融資途徑的股票和債券運用較少。
寧夏金融發展存在較大的不均衡。從銀行存貸款來看,2015年,全區存款總額為4805.15億元,其中銀川地區存款總額3017.77億元,石嘴山地區495.72億元,吳忠地區532.51億元,固原地區346.15億元,全區貸款總額5117.82億元,其中銀川地區占3653.98億元,石嘴山地區424.59億元,吳忠地區460.97億元,固原地區206.22億元。可以看出,存貸總額中銀川地區均占有較高的比重,固原、石嘴山、吳忠占比較小。
寧夏近年來再繼續做大金融總量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總體而言,金融機構少,金融資源匱乏,金融實力弱,仍然是解決當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基于此,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力爭在空白金融牌照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著力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寧夏的融資結構的不合理,金融鏈條不完善,從原因來看,一方面,在于寧夏的企業大多難以達到掛牌上市、發行債券等直接融資條件,所以從根本上還是要加大實體經濟的發展力度;另外一方面,寧夏的企業對各類融資工具缺乏基本了解,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轉變觀念,發揮政策引導的作用,樹立資本運作市場融資的觀念和信心,調動企業利用在資本市場融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對于成長性好的企業,綜合利用財政、稅務、土地等綜合手段,引導企業通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四版掛牌。再次,積極培育和引入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風險投資。
金融生態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寧夏這樣的經濟欠發達省份而言,要想匯聚更多的資金,促進金融業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在優化金融環境上下功夫。
1.強化法制保障。提高金融監管執法水平,保障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健全金融法律專業服務市場,規范金融法律服務。加大對各類金融法規政策的宣傳,形成全社會普遍自覺守法的濃厚氛圍。
2.加強誠信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來跟進。建立企業、個人等各類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推進政府公用信息向全社會開放共享,同時依法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和商業機構的商業秘密。積極培育征信市場,規范發展會計、審計、評級、評估、咨詢等中介機構。
3.加強金融人才建設。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培養和引進熟悉直接融資、股權投資、風險管控、金融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為金融改革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寧夏黨校經濟學部,寧夏 銀川 750021)
[1] 寧夏金融十三五規劃,2016年.
[2] 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2-2016年.
[3] 寧夏統計年鑒,2012年-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