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制不新。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承擔、從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主要還是以前的舊模式舊機構:一是教育部門主管或主辦的職校職院;二是人社部門主管的技工學校、培訓中心;三是社會力量舉辦的民辦職業學校(學院)。這些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大多出于賺錢或應付上級的目的組織培訓,真正抱著為國家培養大國工匠,為“中國創造”培養高級技術人才這個目標來搞培訓的很少。于是這些職校、職院、培訓中心開辦的專業、設置的學制,配備的師資、購置的實訓設施很難跟上企業的需求,很少符合培訓對象的要求。從我縣職業技術學校調查得知,該校目前有在校生2949人,其中就業部28個班(職業技術類)1347人,對口升學部33個班1602人(普高)。就業部在校學習兩年,頂崗實習一年;對口升學部在校學習三年,參加高考。就業部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向富士康等合作企業輸送,真正從事所學專業的占70%左右,30%左右的為一些流水線上的普工。設立對口升學部的原因是職業高中有對口升學的任務。職校辦起了普高班,重點不明,形成“怪胎”,不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而辦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辦學。
(二)重視不夠。發展職業教育大多停留在口頭上、電視上、報紙上、會議上,而真正的規劃與投入遠不足以調動辦學積極性,不足以打造高級職業技工學校的需求。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2016年政府投入的免學費資金為2400元/人/年,其中中央財政占50%,省級財政占35%,縣級財政占15%。
(三)投入不足。培訓資源分散,有限的資金沒有整合使用,各自為戰。從調查情況看,上級對平江縣有資金補貼的培訓項目就有人社部門負責的職業技能培訓、扶貧部門負責的雨露計劃、農業部門負責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殘聯負責的殘疾人技能培訓等,沒有形成合力,沒有使這些培訓資金真正發揮作用。
(四)興趣不高。從近兩年平江縣人社部門所開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兩后生的培訓可以看出,平江縣政府2016年安排撥付73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精準扶貧培訓。為使培訓工種專業易學實用,縣人社部門除縣內定點培訓機構外,還委托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開展了叉車、挖掘機、工程機械維修等技術工種培訓,培訓費、住宿費、往返車費全部由政府承擔,每人每天還發放20元伙食補助費,培訓結業后學校負責推薦工作。同年3月,平江縣人社局又聯合縣扶貧辦召開鄉鎮勞動保障站長暨扶貧站長工作會議,部署全縣擬脫貧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培訓信息采集工作。此后又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了組織和宣傳發動,但全縣29449名貧困勞動力全年只有57人參加培訓,實際使用培訓資金30.85萬元。
2017年上半年,平江縣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培訓力度。一是將培訓費增加到256萬元。二是縣人社局組織全縣各鄉鎮、社區、村的人力資源信息聯絡員進行了宣傳發動,布置了具體任務,要求各鄉鎮、社區、村要把培訓政策宣傳到位,組織人員參加培訓,并將此項工作納入了縣委政府的督查考核。三是新增了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級技工學校、御品天下茶學院、平江縣金華電腦學校等3所定點委托培訓機構。新增了電工、電焊工、汽車駕駛(含B2證、C1證)、茶藝師、塔吊、工程測量工等6個技術工種。但由于委托培訓學校必須是通過政府招標采購的定點培訓機構,技術工種較少,導致參與培訓的熱情不高,其中,特別看好的駕駛專業也倍遭冷落,至今只有34人參加培訓。
(五)氛圍不濃。當前我國各類宣傳媒體雖然對技術工人(工匠精神)的宣傳報道有所加強,但各類技能競賽、技術比武舉辦太少,使那些長期默默奉獻在技術生產一線,吃苦鉆研在生產技術前沿的技術工人很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全社會尚未形成一種尊重技工,想當技工的氛圍。
(六)觀念不正。培訓組織者方面,培訓公益性有待加強。據了解,外地職校甚至是較高級別的技工學校在我縣招生都要給招生人員招生費,有的達到每名學生1600元。用這樣的手段來招收學生,其動機和目的耐人尋味,其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是收費較高,影響生源。二是商業化的運作模式追求利益,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三是影響正常的招生秩序,像我縣職校招收職業技術類的學生其競爭就非常激烈。而家長和學生方面,絕大多數擇業觀念仍是想坐辦公室,想當公務員、白領、老板,不到迫不得已為了生存需要,很少有人愿意去學技術,到生產一線當技工。部分學生和家長的擇業觀念有待轉變,青年人怕吃苦的思想有待磨練。
(一)加大投入,突出重點。中央和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同時要突出重點,對一些師資雄厚、實訓設施先進齊備、專業設置合理的學校,在資金上要重點支持,特別是對培訓那些高、精、尖、新和緊缺型技能人才的學校的工種專業更應加大扶持力度。有條件的話,可以對重要工種的培訓費用、食宿費用由政府買單,實行全免費培訓,培訓對象面向全國,不加限制,以吸引更多有志于從事技工工作的青年參加這些工種的培訓,從而解決那些緊缺、高、精、尖、新型技術工種招工難的問題。建議建立扶持學校、工種專業的名錄,并實時核查、更新。對進入扶持名錄的學校、專業根據實際培訓人數、效果進行補助,對未進入名錄或沒有效果的不予補貼。
(二)整合資源,有的放矢。整合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培訓補貼資金,全部由財政部門統一管理,直接對進入名錄的學校、工種專業進行補貼,從而使以前那些有培訓任務的部門不再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培訓資金浪費在沒有實際意義的培訓上,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完善體系,提升質量。職業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全國現有的高職院校(含技工學校)中選擇一批管理規范、師資技術力量雄厚且各具特色的學校進行重點扶持,使他們成為長學制、高精尖及短缺、新型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這些學校的布局和專業設置要合理,不能千篇一律,所設專業盡量不雷同,培訓容量不過剩。
(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既要強調職業培訓的規模,更應看重職業培訓的質量。過去,職業技能培訓注重目標任務,忽視培訓效果,很多培訓就是在教室、車間里走個過場,效果甚微。因此,縣級全日制職校要著重打造特色品牌,設置兩至三個重點專業,確保一縣一品,一市多品。全省也盡量不要重復,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培訓學制要靈活,要注重質量,使培訓出來的人員理論知識豐富,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能很快適應技術崗位的需要,成為名符其實的技工。
(五)回歸公益,確保生源。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要回歸公益性,教育機構不能作為盈利機構來運作,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應該是政府的職責,不能推向市場。現在無論市場化程度多高,勞動力可以成為商品,但教育不能成為商品。因此職業教育要整合各類培訓資金,重點扶持全日制高職院校和職業高中,讓學生不花錢只花時間就能成為一名技工。確保生源,讓學校不追逐利益,確保教學質量。
(六)采集信息,匯編成冊。加強培訓資源信息網絡建設。層級分明,特色鮮明的各種培訓機構布局完成后,要將所有培訓機構的基本信息匯編成冊,在全國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官網上發布,并要求全國各級人社部門、教育部門將這些信息宣傳到全國的各村各戶,讓全國人民知曉、了解我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布局及工種專業設置,使有心學技術、有志向做技工的人能迅速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學校,享受政府的惠民培訓。
(七)突出重點,面向新軍。將職業培訓的重點面向新成長勞動力。一是新成長勞動力數量大。根據縣教體局提供的數據,我縣2016年初中畢業生有11147人,除去普高錄取5500人,縣職高錄取1400多人,縣外職業院校錄取1300多人,還有2947人大都直接走向社會;2016年高中畢業生4575人,升入專科以上普通高校的3574人,還有1001人直接走向社會,職業培訓的潛在需求很大。二是新成長勞動力的可塑性強。新成長勞動力一方面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較高,另一方面接受職業教育的能力較強。
(八)廣泛宣傳,把握導向。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挖掘、發現、宣傳那些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在車間、工地等生產一線的各種中國工匠、勞動模范;經常舉辦各級各類的技術比武、技能大賽,使那些在生產一線的默默無聞的技工有機會向展示自身技藝,并把這些宣傳競賽制度化、常態化,進而營造良好的社會范圍,推動學生和家長轉變擇業觀念。
(平江第一中學,湖南 岳陽 4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