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勞動經濟學者論壇”召開
2017年4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科學》編輯部協辦,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第六屆“中國勞動經濟學者論壇”在北京舉行,約8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學者參加了論壇。與會者共報告了8篇涵蓋勞動經濟學的各分支領域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唐琦及其合作者通過對中國家庭收入調查1995、2002、2013年橫截面數據的分析,發現中國城鎮家庭消費模式在2002—2013年有明顯變化,家庭消費總量上升顯著,不同類型消費之間價格彈性絕對值顯著上升,家庭消費結構隨市場價格的變化更為明顯。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趙達及其合作者基于中國城鎮住戶調查數據,在修正不同階層的報告誤差和測量誤差后,重新測度了1993-2010年中國城鎮地區消費不平等程度,發現消費不平等程度在18年間上升了67%,遠高于基于原始數據所得的36%。其中,1993-2007年間是快速上升期,在2008年后所有緩解。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陳燕鳳及其合作者使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1995、2002、2007、2013年數據對中國農村消費貧困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我國農村消費貧困率一直在下降,其中農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對貧困率的下降影響顯著,教育回報越來越小,甚至出現“因學致貧”的現象,而非農經營對農村減貧的作用則越來越明顯。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同龍及其合作者使用微觀調查數據分析1998-2015年中國農村勞動市場的變化情況,發現由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主導的勞動力轉移趨勢沒有改變,沒有證據顯示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并且非農就業以年輕勞動力和男性勞動力為主,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有顯著提升。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吳曉杭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使用傾向所得匹配法發現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會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但有12歲以上哥哥姐姐的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則沒有顯著差異,有明顯的照顧效應。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斌開及其合作者基于2013年中國家庭收入調查和2005年全國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利用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在省份之間實施差異作為外生沖擊,發現義務教育顯著提高了代際的教育流動性,但是由于家庭背景越差的孩子教育回報率越低,所以義務教育未能進一步地提高代際的收入流動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生張欣及其合作者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和空氣質量數據,發現空氣污染降低了受訪者的語文和數學測試分數,對中國居民的大腦產生了一定的傷害,并且這一傷害對于男性相比女性更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學博士生職嘉男及其合作者通過構建家庭生育決策模型,并使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第二期數據對其進行估計,發現女性相對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數量越少,總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數量越少。
(唐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