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英,蘇若華,李 京
(1.黑龍江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哈爾濱150027;2.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80)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案例啟示
趙淑英1,蘇若華2,李 京1
(1.黑龍江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哈爾濱150027;2.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80)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基于其自身所獨有的可實現系統性風險分散轉移、盤活銀行業系統內不良沉淀資產、有效活躍金融市場等顯著特征,故而在中國現階段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存量及不良貸款率日益攀升的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對2016年中國最新面世的兩大典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中譽一期”和“和萃一期”典型案例研究,揭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推動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應采取鼓勵不良資產證券化機制設計創新;拓寬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受眾群體等對策,以期更好盤活中國商業銀行巨額存量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資產證券化
為有效管控商業銀行風險,中國商業銀行業系統內所集聚的不良資產需要進行恰當處置。從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來看,不良資產證券化是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處置自身巨額不良資產的一個全新手段,且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操作,商業銀行可有效實現資產負債表表內呆壞賬的核銷、不良貸款率的下降、銀行資本金充足率的提高、資產流動性的增強、內部資本結構的改善、資金融通渠道的增加。與此同時,又因為不良資產證券化在風險管控方面具有嚴格的機制設計,運用不良資產證券化這一操作工具會有效提升商業銀行風控能力,為商業銀行在平衡資本充足率和資本收益率兩大矛盾時找到適宜的立足點。因此,不良資產證券化對于商業銀行拓寬自身業務范圍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大力發展以盤活商業銀行巨額存量不良資產為目的、以優化資源配置為手段,以分散與轉移風險為特征、以助力經濟良性發展為取向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
從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來看,盡管近年來中國境內各商業銀行皆采取了諸如依法收貸、核銷重組、批量轉讓、債轉股等多種手段加大對自身表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但國內商業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存量余額及不良貸款率仍出現“雙雙回升”的現象,不良資產在中國銀行業內部積聚的規模日益呈現出攀升的態勢,現階段國內整體金融系統所積聚的潛在風險日益增加。據來自中國銀監會的最新資料顯示:時間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存量累計已至14 373億元,且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總體不良貸款率更是飆升至1.75%,這是自2012年以來中國商業銀行業面臨不良貸款存量余額及不良貸款率同步“雙升”的第四年,且其“雙升”趨勢仍在進一步加強。如此嚴峻的形式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商業銀行在經濟“新常態”及經濟結構性升級“陣痛”過程中處境的艱難。
宏觀經濟的不景氣致使大量不良類公司債權與不良類信用債權產生,在消耗商業銀行有限資金流動性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速了不良貸款存量余額及不良貸款率的同步升高。再者,一系列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對中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業務構成明顯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
不良資產證券化雖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中發展也較為成熟,但是,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及其惡劣影響的沖擊,鑒于不良資產證券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人開始對其持完全否定態度,甚至有人突兀地將它看成是風險放大的根源與危機產生的導火線。但隨著2016年中國各大商業銀行密集發行的諸如“和萃二期”“建設一期”等多達42件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皆表明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踐與研究推進工作已被正式“松綁”而宣告重啟。因現階段,在中國發行的眾多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中,依據所處置的基礎資產種類不同大體可分為不良類公司債權資產證券化及不良類個人信用債權資產證券化兩大類,而以中國銀行作為發起機構而組織發行的中譽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簡稱“中譽一期”)與招商銀行作為發起機構而組織發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簡稱“和萃一期”)可作為兩大類不良資產證券化類型典型代表,故選擇以這兩大案例為突破點,系統歸納出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階段所具有的經驗教訓,最后提出推動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進一步發展對策建議。
“中譽一期”該期產品中以興業信托為受托人而組建的特殊目的SPV以及“和萃一期”該期產品中以華潤信托受托設立的特殊目的SPV,均采用傳統信托模式。而且單個SPV的設立不能很好地將基礎資產池的風險與收益完全與原始基礎資產發起人隔離開來。
在中國證券市場,相比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數量更為龐大。“中譽一期”及“和萃一期”兩大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所選擇的投資受眾群體是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機構參與者,這表現出現階段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在受眾群體選擇上具有投資受眾群體選擇過于狹隘問題。
同時,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較低的影響,中國無法以廣闊的國際金融市場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融資的目標選擇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受眾群體選擇上的狹隘性。
在信用評級方面,歐美國際社會普遍以“惠普”“穆迪”等國際知名第三方獨立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為支撐,它們中介服務工作的開展往往是基于現實客觀因素的理性評估,受政治及國家強權方面的影響較小,利于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而中國則以市場化的方式,以中債性、中誠信等商業集團公司的評級結果為支撐。以“中譽一期”為例,該期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起人是中國銀行,是一家國有控股的商業集團公司,而對它進行資產評估的機構——中企華是一家商業集團公司且具有央企背景。這種以市場化手段對政府主導的不良資產項目進行評估,所產生的結果有損客觀公正性。
中國目前處于對預防商業銀行發展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不良動機的監管上缺位的狀態。商業銀行往往具有為應對國家政府當局監管層考核而盲目擴大不良資產證券業務的動機。而此類動機產生的根源在于商業銀行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所收獲的融資與產品發行利潤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是放置于表外中間業務收入項目內,這就增加了商業銀行運用資產證券化實現資本隱形套利的動機。
商業銀行應改革三大傳統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模式并使之與中國國情相契合,在政府層面則應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機制設計創新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金融監管層也應對此類創新支持鼓勵,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在中國本土化的有序推進提供助力。
為拓寬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受眾群體,中國商業銀行在設計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時應對個人投資者的實際購買力予以考量,通過對個人投資者實際購買力進行評估,為廣大個人投資者的參與創造條件。
同時,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化,在適當時機對中國的資本項目予以放開是現階段使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擴充投資受眾群體邊界的不二選擇。
與歐美國家相比,為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提供資產評估與信用評級的金融中介機構還普遍存在業務操作流程不規范、資質水平國際認可度低等問題。為實現中國信用評級機構服務質量提升,建議如下。
第一,由中國政府出面設立一批第三方信用評級金融中介機構,且以NGO(非盈利組織)的形態去組織日常機構運營,由國家財政部專門撥款,獨立于日常國家政府體系,受國務院直轄,并與國際評級機構接軌,保障資信評估工作的客觀性、權威性。
第二,政府應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以約束、規范金融中介機構。
可通過設定具體量化指標進行審查,量化指標標準需金融監管層依據實際情況審慎制定,既不可使商業銀行積極有序發展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又不可使存在不良動機的商業銀行“有可乘之機”。
[1]蔣照輝.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證券化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再探討[J].上海金融,2015(11).
[2]林 華,許余潔,高瑞東.不良資產證券化問題探討[J].中國金融,2015(12).
[3]馮光華.適時推進資產證券化[J].中國金融,2015(6).
[4]何 琪,童立華,肖體愛.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之問題解析[J].統計與決策,2011(10).
F830.91
A
1005-913X(2017)11-0096-02
2017-08-0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JY059);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6JYE06);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522266)
趙淑英(1968-),女,黑龍江雞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蘇若華(1969-),男,哈爾濱人,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李 京(1995-),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