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青
(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00)
淺談新聞語言的真誠
王劍青
(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00)
新聞語言真誠;認識與方法
新聞的語言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也不是做作情感的煽情。新聞語言是樸素、實在的,是“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的,是“真誠”的,是努力追求與受眾理解上的一致性的。新聞語言要追求包含盡可能多的信息量,要努力達到與受眾情感上的共融性,“真誠”必不可少。
1.新聞語言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實說話”。新聞語言就是運用于新聞傳播的語言,但是新聞語言并不是一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形態和被人們所公認的格式。作為報紙核心的新聞,其語言也經歷了一個文言、半文半白到白話文的發展過程。新聞語言是表述事實的手段,傳播新聞信息的載體。新聞語言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面語體,它服務于事實的報道,具有質樸、實用的語言形態,明快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講求信息的運載量,使之適宜于社會的廣泛傳播。語言是思維工具,中國人習慣說“言為心聲”。然而作為新聞語言它所承載的傳播者的“思維”并不是可以憑空想象的,它必然受著制約。
這種制約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新聞事實,二是受眾。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不能沒有事實,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事實是新聞的源泉。新聞傳播過程是在一個特定的關系結構內,新聞信息由傳播者向接收者的流動過程。新聞信息的接收者是新聞傳播的目的地和終點站,沒有接收者,新聞傳播過程也將不復存在。新聞是要“用事實說話”,但是更重要的是“用典型的事實向廣大受眾說話”。沒有新聞事實,或者沒有廣大受眾,新聞傳播都無法進行。
2.新聞職業道德要求對受眾“以誠相待”。從新聞傳播者的職業道德來看,需要對受眾“以誠相待”。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每個新聞工作者也應當用新聞職業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堅持真實性原則;深入實際,尊重實踐;反映群眾的愿望和呼聲等等道德準則。新聞語言的“誠”主要表現的新聞傳播本身上,新聞語言是連接傳播者和受眾的紐帶,自然非“誠”不可。
受眾作為社會的主角,接受新聞的主體,因時間、對象而異,會對不同的新聞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從而使新聞價值在他們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現實性,因此新聞價值的大小也就和新聞的情感因素直接聯系起來。就其本質而言,情感表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使人們獲得某種內心的滿足。新聞借助于情感會使受眾更快地形成態度,實現新聞傳播的一系列社會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聞都能在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產生心靈的互動,把受眾的思考力調動起來,由“情動于衷”到“言導于行”。新聞通過情感的作用,達到了與受眾進行思想交流和行為指導的目的。一篇好的新聞,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新聞事實,一是真心實意地情感,而這種“情感”就是我們所說的“誠”的一種外化形式。
3.“真誠”的情感因素與新聞客觀性的統一。 新聞必須是“真實”、“客觀”的,“誠”則要求包含著“情感因素”,情感是主觀的,提倡新聞語言要“誠”豈不是把新聞語言和文學語言混為一談,而削弱新聞的客觀性嗎?其實新聞事實的客觀性并不排斥感情傾向,兩者處理得好,是相得益彰的。
首先,純客觀的新聞報道是不存在的,任何新聞傳播都介入了主觀因素。傳播者總是有一定階級立場,存在一定是非、愛憎觀念,有不同的觀察問題的角度。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如何選擇事實、選擇哪些事實、怎樣報道這些事實,一千個記者會有一千種方法,這就是主觀性在起作用。由此看來,任何新聞都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不過主觀性要來源并服從于客觀性。
其次,情感因素的主觀性和新聞的客觀性在客觀報道的方法中必然能夠,而且也應該統一起來。新聞報道中的“情感”是不知不覺滲入客觀事實之中的。情感流露得自然得體,使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
1.“真誠”的新聞語言要“簡潔明白”。新聞語言要努力追求與受眾的理解上的一致性,從而使受眾對新聞的接收轉變為正確的接受。新聞接收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接觸新聞階段、意義轉換階段和接受階段。新聞傳播效果產生于傳播過程的終端,因而接收是產生效果的首要條件。但有了接收并不等于產生影響,只有那些過關斬將、被大腦接受的新聞,才稱得上是有效果的。意義轉換階段連接著接收和接受,而新聞語言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盡力做到表達上和理解上的一致性,至少是相似性,才能使傳、收雙方真正的得以溝通,產生共鳴;相反,表達上的笨拙,詞義本身的多義性,就為理解的不一致提供了客觀條件。作為大眾傳播的新聞載體,面對千百萬的讀者、觀眾、聽眾,唯有使用深入淺出、明白易懂的語言來傳播信息,才能為廣大受眾正確理解和接受,從而使新聞傳播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所以,“通俗易懂”、“簡潔明白”是新聞語言“真誠”的第一個要求。
2.“真誠”的新聞語言要有更多的信息量。這既是新聞本身提高質量的需要,同樣也是傳播者職業道德的要求。信息量體現在內容和表現形式兩方面。如果一篇新聞價值很高的報道,語言冗長拖沓,顯然會在節奏上影響原有的信息量。介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新聞語言要有“精練”和“豐富明快”,并且富含信息量,這是讓新聞語言“真誠”的第二個要求。
3.真誠的新聞語言要與受眾情感共融。這不僅是實現新聞社會功能的需要,也是人性情感的需要。新聞的社會功能就是新聞對社會的作用,新聞事業的社會功能概括起來有:(1)溝通情況、提供信息,(2)進行宣傳、整合社會,(3)輿論監督,(4)知識教育,等等。傳播者要使受眾明之以事,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要使傳播者和受眾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這種情感的共融不僅僅是一種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為一種動力,推動新聞傳播的社會功能的實現,特別是以宣傳力量喚起人們行動,以情的感化達到宣傳、教育和整合社會的目的。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親和力,受眾可能就不會太買賬了。新聞語言如何實現與受眾情感上的共融呢?李白有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們所追求的這種情感上的共融也要流露得自然得體,使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