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麒
(蘿北縣廣播電視臺,蘿北 154200)
淺談縣級廣電臺走基層的重要性
孫麒
(蘿北縣廣播電視臺,蘿北 154200)
縣級臺;走基層;作用
縣級臺生存于最基層的民眾當中,縣級臺的發展在于對基層民眾的貼近性。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宣傳,只有走進基層、走進生活、走進群眾,所辦的節目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才有生命力,才有感召力,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發揮縣級廣播電視的宣傳作用。
走進基層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安排節目檔次,從實際出發報道基層中最具亮點的,群眾身邊的人和事,以實際效果檢驗工作,使縣級廣播電視宣傳更具體實在,入耳入心。
走進基層就要求縣級臺按實際需要設計欄目。有線電視、網絡電視都已走進千家萬戶,縣級臺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節目豐厚、頻道眾多的競爭面前,縣級臺要立足于當地的實際和自身的實際,遵循客觀實際辦廣播。縣級臺隨著職能的調整轉換,應該根據地方的實際需要設置欄目。幾年來,蘿北人民廣播電臺開辦的系列臺,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創辦了新聞綜合臺、交通文藝臺。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發展事業辦節目,并開設了許多受眾喜愛的欄目。
走進基層,縣級臺要從實際出發辦活節目。作為縣級廣播電視臺,就要結合當地實際和本臺的實際,扎實有效辦活所有節目。
走進基層最能檢驗工作效果。新聞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于基層,來自于民眾,廣播電視臺作為傳遞信息、傳達政令、傳播知識、提供娛樂等的重要傳播工具,過去的灌輸式辦節目正逐漸被引導、參與、互動、交流等所替代。廣播電視節目動聽悅耳,生動活潑,日益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的廣播電視節目是否走進了基層,是否走進了群眾當中,很重要的檢驗標準就是看廣播電視傳播的實際效果,就是說廣播電視節目受眾愛不愛聽,愛不愛看,它的影響力有多大,受眾滿意不滿意為最終落腳點。幾年來,我們一方面聘請了社會兼職評論員,隨時隨地地向我們反饋信息,不斷調整節目設置。另外,我們還開展了受眾問卷活動,每月定期及時對廣播電視的節目進行評議,評出節目優劣,實行獎優罰劣和末尾節目淘汰制,使節目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走進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觀現實,把握社會主流,從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展示美好前景,使廣播宣傳富有生機與活力,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
從生活中挖掘寶藏。現實生活充滿美好、友善的色彩,同時也有邪惡、污穢的東西,因此,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觀察客觀事物,以敏銳的目光捕捉生活的閃光點,把握時代主流,弘揚主旋律。基層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
基層生活的沃土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營養,是我們獲取新聞素材、吸取新鮮營養的源泉,也是縣級臺生存且不能離開的土壤。新聞作者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我們要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不斷吸取營養,增長才干,充實自己,錘煉過硬、嚴謹的工作作風,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基層生活中發現亮點。生活中的亮點絢麗多彩,我們所發現的是廣播新聞亮點和自身發展的亮點,或者是自身的增長點,在現實生活中廣播潛在的多功能有待進一步開發。
走進群眾就要深入敵植根于群眾之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使廣播宣傳更加可親、可近、可信,更加深入人心。
注重群眾關心的內容。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是我們縣級臺報道的主題,一段時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類媒體記者,大力開展了記者走基層活動,報道出許許多多的民生的、感人的故事和具有很強指導性、鼓舞人、啟發人、教育人的報道,都是群眾關心的內容,做到了準確、鮮明、生動。這值得縣級臺的編采人員去學習。所以說,縣級臺的節目就應該按照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去著手,報道群眾投身于火熱的社會建設中的偉大創舉和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謳歌群眾中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及時反映群眾的意愿與呼聲。
注重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播電視就應該發揮它的傳播面廣、播報及時、互動性強,便于收聽等自身優勢,同時縣級臺的廣播節目的類別、內容、收聽的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盡相同的形式,使民眾喜聞樂見。
注重架起黨與群眾聯系的橋梁。縣級廣播電視臺深入社會方方面面,是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縣級臺的新聞工作者直接做好黨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我們縣級廣播電臺在當好橋梁和紐帶中,首先是借助新聞平臺,開辦了《新聞廣角》《服務臺》《行風熱線》等便民服務節目,為群眾答疑解困,化解矛盾。其次是開展新聞扶貧工作,我們電臺先后與太平溝鄉金沙村、東明鄉常勝村建立新聞扶貧聯系點。在為這些聯系點進行新聞宣傳報道同時,還幫助他們進行廣告宣傳,幫助農民把農民與客戶之間建立生產銷售的橋梁。三是以 《鳳凰山下》節目為紐帶,組織團結社會有志于公益事業的人士參與愛心扶助活動。我們先后開展了救助病殘學生、搶救病危學生和農民等活動,組織愛心人士去開展愛心救助,帶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通過我們扎實有效的工作,贏得了社會及群眾的廣泛贊譽,也說明了“基層”是縣級臺發展的沃野。□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