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嚴,昆明市安寧市公安局
互聯網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的挑戰與應對
文/劉嚴,昆明市安寧市公安局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經濟領域中出現一種帶有共享、分享行為特征的新經濟模式在社會中廣泛的流行起來,該經濟被稱為“分享經濟”。尤其在近兩年,該新經濟模式在交通、住宿行業盛行,并逐漸延伸到其他領域,實現了產業的升級轉型。但是,從另一方面互聯網分享經濟在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同時,也給行政法規制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本文就互聯網分享經濟對行政法規制的挑戰進行分析,并相應的提出應對對策和建議。
互聯網分享經濟;行政法規制;挑戰
互聯網分享經濟不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互聯網信息時代中的新商業模式,并在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等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在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分享經濟平臺逐漸出現了一些治理問題,使得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雙方權益問題日益突顯,而如何加強對平臺的監管也是當前社會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所在。
互聯網分享經濟即: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對海量的分散化并閑置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分享,繼而滿足經濟發展中的多樣化需求。對使用者而言,不擁有物品的所有權,通過租、借共享行為獲得物品的使用權,滿足了自身對物品的需求;對服務提供者而言,通過特定時間內,將物品的使用權過渡來提供服務,進而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對社會供給而言,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是綠色低碳經濟的充分體現和應用。互聯網分享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閑置資源的高效實用,直接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外促進了網絡平臺的發展,相應的軟件和網絡技術在不斷創新,有利于移動智能終端、云計算、網絡安全系統等技術進一步發展,進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互聯網分享經濟滿足了人們追求品質生活的需求,促使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改變了供給模式和交易關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一些細微的消費行為開始集聚整合,有利于商業模式的創新,讓更多的人付出少量的支出后。能夠與他人共同分享閑置的資源,提高了社會福利,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第三,能夠創造積極的生態效益,“再利用型”的消費模式,減少了資源的消耗,有利于綠色低碳的發展[1]。
在諸多財產用途管制內容中,一項最基本的內容是將財產使用做了民用和商用的分類管理,特定的土地、車輛、房屋等在確認為民用類型后,不得用于商用。同樣,民用財產需要變更為商用財產時,必要要辦理相關的嚴格用途變更手續,并承擔相應的行政法義務。主要是因為,財產在轉為商用時,其使用范圍擴大,服務對象的復雜性,要求在確保民眾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必須對商用財產施加嚴格的行政法規則。互聯網分享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以上規定的突破,大量財產商用和民用混合的現象,對財產用途管制制度帶來巨大的挑戰。
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要求,對一些行業的專門設置了市場的準入規則,即設置了行政許可。在互聯網分享經濟中,“無證經營”現象非常普遍,對現有的市場準入管制帶來不利的影響作用。
特定行業中為了確保提供的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防止消費者受到劣質商品和低水平服務帶來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我國行政法對特定的職業制定了嚴格的職業準入管制。但是在互聯網分享經濟模式中,其提供的服務對象可以是財產,也可以是勞動、知識技能,不利于開展有序的職業資質管制。
在互聯網分享經濟中,從業人員多以兼職勞動形式參與,網絡平臺企業和借助平臺從事分享經濟的從業者之間,并不具備固定的勞動關系,導致相關的適用于勞動者權益保護、社會保障相應的行政法規制難以適用。另外,互聯網分享經濟交易活動形式為個體化單獨交易,較多的分享經濟交易行為無法納入行政稅收體制中,使得分享經濟發生的產值無法計入到行政統計中,不利于保持國民經濟的數據準確性[2]。
我國行政法規制在較長的發展實踐中,缺乏對消費者權益的較高關注,更強調實現相關產業的促進的統籌規劃。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中,實施行政法規制的改革,端正明確規制的目的,將重點放置在消費者層次中,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在互聯網分享經濟模式下,應積極轉變行政法規規制模式,建立政府、企業與社會三方合作的規制模式,推動政府單方向的規制模式向多方合作規制模式轉變。主要是因為,行政機關的編制因素和財力條件有限,在面對分享經濟帶來的人數規模大、對象復雜化的發展形勢中,應積極借助社會和企業的力量開展合作,這也是迎合時代發展的必走途徑。
互聯網分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對其進行規制管理時也應根據其特點,在傳統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及行政強制基礎上,引入信息規制工具實現行政法規制工具的創新。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強制信息強留、強制信息共享及建立大數據規制平臺,利用信息工具的優勢,推進公平交易,實現交易主體雙方的自律。
為實現行政法規制機構的規制目標和自身利益相容,應對規制體制進行重構,建立激勵相容的規制體制,根據行政法規制機構的層次特點和現狀,對規制層級適當的提升,針對我國互聯網分享規制機構數量較多且分散化的特點,應對規制機構規制權限適當集中,將行業主管機構中涉及互聯網分享經濟的規制權限逐漸的剝離,并成立新的規制部門,在行政法規體系內部提升互聯網分享經濟的話語權。此外,還應在國民經濟統計以及政績考核中,將互聯網分享經濟納入。
總之,互聯網分享經濟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不能忽視。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現存的挑戰,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解決方案,政府也應對其制定合適的規制路徑來推動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加強對平臺的有效監管力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進而在經濟發展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優勢和價值。
[1]孫森森 . “專車”運營的行政法規制 [J]. 紫光閣 ,2017,05:89-90.
[2]王維才,崔航. 我國分享經濟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宏觀經濟管理,2017,04:51-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