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岳,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探究
文/孫岳,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在全球金融業綜合經營趨勢下,有效的提高我國金融業的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已成為迫切需要。我國金融業進行綜合經營是必然選擇,所以一定要加快研究和制定金融綜合經營的法規、政策,為綜合經營的穩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應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增強金融監管能力,建立嚴密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以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綜合經營;混業
金融業綜合經營指的是金融機構同時經營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資管等業務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業務,實現多元化經營的金融模式,是金融機構經營戰略的一種選擇。
隨著二戰后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推進與客觀要求,金融業的綜合經營已是一種全球性的趨勢。世界金融業經歷了混業—分業—混業的發展模式。
最初金融業務比較簡單,這是分散的、小范圍的金融業務,只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金融產品臨時性的、多樣性的需求,此時的金融機構一般是混業經營的模式,是一種雛形。20 世紀30 年代美國華爾街的股災為這種金融業的簡單混業經營畫上了句號。這場股災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格局的變化。美國政府和金融監管局將罪魁禍首歸于銀行業和證券業的綜合經營,由此頒布了史上最嚴格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限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必須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隨后,許多國家紛紛效仿。70 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發展形勢席卷全球,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嚴重影響了金融分業經營的效果,對金融業分業經營提出極大挑戰。上世紀80 年代中期后,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金融“大爆炸”,紛紛走上金融業綜合經營的道路。然后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美國,要求金融業實行綜合經營的呼聲日益高漲,金融業綜合經營趨勢明顯,尤其是花旗集團的金融綜合經營更是走在全球的前列,示范效應突出。1999 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這部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法案應運而生,從此美國金融業綜合經營愈發提速。2008年由于濫用金融衍生品導致了美國國內金融危機,隨后蔓延至全球。然而,綜合經營由于切實存在的現實優勢,故而并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越發強大。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同樣經歷了從混業經營(綜合經營) 到分業經營,再到混業經營(綜合經營)的變化。
20 世紀90 年代初期,中國金融業處于混亂無序的混業經營狀態。商業銀行大都參股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旗下都開展了信托業務,銀行業和證券業建立了模糊的綜合經營的關系。各行業提出了全方位、多功能發展的口號,金融機構開始紛紛涉足不同行業,開展了初步的混業經營。
由于當時金融機構的自律能力和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金融業混業經營造成了金融業混亂,嚴重地擾亂了中國的金融秩序,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國內金融業混亂的局面,1993 年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對保險業、證券業、信托業和銀行業實行分業經營”。1995 年,中國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這三部法案的出臺,基本確定了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的基本格局。1998 年底,中國頒布了《證券法》,由此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局面全部形成。2005 年10 月27 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訂) 》第六條在原證券法內容“證券業、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證券公司與銀行、信托、保險業務機構分別設立”的基礎上,增加了“國家另有規定除外”的內容。這就為中國金融業穩步實施綜合經營,預留了法律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金融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和金融創新的壓力不斷增加,綜合經營的要求和動力日益增強,這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也是金融機構應對市場需求,自身發展壯大的要求。如今,平安、中信、招商、光大等等國內主流金融機構都已基本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結構,并開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金融機構經營要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金融各板塊有自身的經營周期變動,所以金融機構就有對不同金融業務交叉經營的動力,從而產生進行綜合經營的內在需求。金融機構分業經營還是綜合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所產生的收益的比較。
金融行業各板塊都存在著符合自身運行的行業周期,只要行業周期變化,就會引起不同金融業務潛在利潤率的變化,就會對金融機構進行綜合經營的決策產生影響。對于一個具體的金融機構而言,其考慮分業經營還是綜合經營,要根據本行業生命周期和金融機構自身的能力綜合考慮。因此,可在金融機構處于本行業上升時期,本身經營能力相對較強時,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壯大,因此適宜于分業經營;在行業生命周期下降時,綜合經營可以促進利潤增長多元化,尋求復合增長機會,因此更適合采用混業經營。具體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收益率和市場機會是不斷變化的。在一個階段,此行業的收益率和市場機會看好;另一個階段,另外行業的收益率和市場機會看好,行業的生命周期存在變化,加之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也隨著自身發展歷史的長短、內控機制、風險管理水平、社會經濟環境、法規政策等因素發生變化,所以金融業就存在著交叉經營的動機。
經過30 多年的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初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監管體系,為金融業從分業經營到綜合經營的變革奠定了基礎條件。
然而金融市場依舊有待完善,金融風險管理、內控機制和自律能力有待加強,金融監管能力不足,社會信用觀念不強等具體情況,中國的金融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走一條漸進式的綜合經營的道路。
第一,法規、政策要先行。從1999 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陸續制定、頒布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等制度,這就為綜合經營作了一定的準備。但從宏觀政策手段上看,還應抓緊制定實施綜合經營的有關規則,明確允許銀行涉足證券和保險業務,允許金融機構從事跨行業投資、經營和并購等。
第二,要大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過往,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三大監管部門已經確立了各自監管的“主監管制度”,即以銀行為主體的集團以銀監會監管為主,以證券公司為主體的集團以證監會監管為主,以保險公司為主體的集團將以保監會監管為主,并明確了各監管機構的職能分工以及信息共享等框架,但總體來說,取得的進展僅僅處在原則性框架層面,監管機構應有意識地進行制度建設。
第三,金融機構要大力加強內控機制的建設和落實,不斷完善風險管理系統,并根據行業自律的要求,借鑒境外先進金融機構風險控制制度的經驗和教訓。對現有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和抵抗風險的能力要進行全面測試,對資產質量高、經營管理水平好、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強的機構,可適當放寬其業務限制。
第四,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較為適當的模式,應通過構建金融控股公司,適度開展金融綜合經營。金融控股公司采取法人分業、集團綜合的形式,在金融子公司之間有效地建立了一道“防火墻”,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風險傳遞。
第五,加大綜合經營人才的培訓力度和激勵機制。要努力培養高層次的金融專業人才,同時金融機構要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在職人員培訓,組織中高級管理人員到境外先進金融機構考察和學習其綜合化經營的先進理念、產品、業務流程和風險監控的經驗教訓。
[1]蔡浩儀.抉擇:金融混業經營與監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馮靜生.綜合經營當為金融業的必然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7).
[3]馬海琨、張京.論我國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之路[J].華東經濟管理,2006,(7).
[4]王國剛.全球視角下的金融混業現象:多維度透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徐櫻.“綜合經營”與“混業經營”辨析[J].現代商業銀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