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淑敏,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博弈
文/袁淑敏,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
隨著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互聯網+”模式正以迅猛的態勢席卷每一個角落。在金融領域中,互聯網金融更以驚人的爆發力不斷向傳統金融業發起沖擊。基于這樣的現狀,傳統金融如何應對是擺在眼前的課題。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就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關系及如何博弈談幾點看法,旨在推進我國金融行業的良性發展。
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博弈
從廣義上講,傳統金融業是指,具有貨幣兌換結算、發行、保管以及貴金屬的買賣等一系列的資金活動職能的企業集合;從狹義上看,傳統金融指的是信用貨幣的融通。
作為一種混合經營模式,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互聯網+”將傳統金融模式嵌入到移動信息終端,實現了與消費者間的快速聯通。互聯網金融通過信用評價審核,將企業電子商務與消費者第三方支付對接,并囊括了所有依靠互聯網實現資金融通的交易模式。從整體構架來看,互聯網金融由傳統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兩部分構成,電子商務以及網上銀行依然要依托于傳統金融機構,第三方交易平臺以及P2P業務則屬于非金融機構。
現階段雖然傳統金融也開啟了網絡辦公模式,但是總體來講,業務辦理還是依賴于金融網點的實體操作,這也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主要的差別。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互聯網平臺為每一位用戶都提供了專屬的個人財富賬戶,通過該平臺可以實現諸多業務操作,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點對點服務。從操作平臺的角度講,在運營成本和工作效率方面,互聯網金融無疑要比傳統金融更具有優勢。
眾所周知,人民銀行的征信中心負責企業與個人的信用信息的征集,其數據信息是商業信貸的重要依據,在國家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金融由于缺少準入資格,無法共享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的信息,僅憑抵押物對沖壞賬風險,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網貸業務的雙邊風險。因此從征信系統角度講,傳統金融業的優勢是建立了完整的信貸風險評估機制,無疑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這對大客戶、超級客戶而言是絕對的優勢。
受傳統壟斷經營意識影響,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產品過于單一,所有的信貸產品都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主要表現為:理財產品缺乏靈活性、收益水平相對固定,無法滿足投資者的全部需要;相反,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由于限制條件相對寬泛,產品設計更加靈活,有利于為客戶量身打造完全符合其需求的信貸產品,P2P模式就是最好的證明。從信貸產品角度講,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騰挪”空間更大,產品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在傳統金融模式中,幾乎所有投融資活動都需要經過商業銀行中轉,其參與者可分為三大類: 投資者、銀行、融資方。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動了金融脫媒的步伐。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取代了間接融資,經濟發展也從銀行主導的經濟格局轉變為以市場為主導的格局。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使得銀行失去了主動權,參與者投融資方直接實現了資金對接,提高了投融資效率。
鑒于當前互聯網金融無論從理念、方式、方法上都與傳統金融大相徑庭,因此現有的監管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其監管的需求。以阿里巴巴為例,目前旗下涉及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等多項互聯網金融業務,在當前中國“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金融監管體制下,各個監管部門各司其職,但在一些模糊領域很難理清,所以應建立以人民銀行為主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應予以重視并設法解決,發揮傳統金融優勢的同時,保護傳統金融行業的利益。
(1)改變觀念
“互聯網+”模式的出現不僅為傳統金融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競爭,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2017年3月28日,中國建設銀行宣布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這一舉動無疑拉近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距離,彼此間競爭的關系也逐漸向競合方向發展。隨著國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加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應積極需求合作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加快轉型提升競爭力
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征信系統和大客戶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而傳統金融在業務操作、產品研發方面也有自己的不足。因此,傳統金融行業應加快轉型的步伐,利用自己客戶端優勢加強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業務,形成基于互聯網的新型金融商業模式。首先,依托“互聯網+”成熟的運行模式,建立自己的網絡支付平臺,并與資質良好的電商、企業等展開合作,從終端滲透消費者,并建立有效連接,打破以“支付寶”、“微信錢包”等第三方支付的壟斷。其次,建立信用中介平臺,為資產管理業務服務,實現電子渠道銷售;最后,還要積極拓展小微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積累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為他們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以此抗衡P2P信貸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首先離不開“互聯網+”模式的爆發,其次傳統金融行業缺少信息時代的高科技人才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人力資本的流動永遠遵循著供需的均衡原理,髙薪的“誘惑”使得大量優秀“互聯網+”人才流入到了互聯網金融企業,并逐漸形成技術壁壘。所以傳統金融行業也應該重新審視科技人才價值,并加強科技人才的聘用與培養。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造成的沖擊有目共睹。傳統金融行業必須改變固有思想,本著積極合作的態度,取長補短,并逐步提升競爭力,才能在未來大金融時代屹立不倒。
[1]李恒、王愛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及趨勢預測》.財經界(學術版)[J],2014.
[2]包力民、李克榮.《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與風險防范》.內蒙古金融研究[J],2013.
[3]井凱、王國政.《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模式影響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J],2014.
[4]白金枝.《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學報[J],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