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懿芮,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營運管理部
“新常態”下加速發展商業銀行同業業務重大意義
文/侯懿芮,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營運管理部
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始于2000年左右,但當時的業務品種僅集中在同業存款及同業拆借上。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資本市場不斷擴張、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金融機構競爭優勢差異以及信貸規模調控,銀行資產和負債端脫媒以及針對同業監管相對寬松共同作用的結果。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迅速發展,同業規模及效益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同業業務現已成為與商業銀行公司業務、個人業務并列的三大主體業務之一。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趨勢;重大意義
商業銀行同業金融業務是指以金融同業客戶為服務與合作對象,以同業資金融通為核心的各項業務,是商業銀行近年來興起并蓬勃發展的一項新業務。具體包括:代理同業資金清算、同業存放、債券投資、理財產品、同業拆借、外匯買賣、衍生產品交易、代客資金交易和同業資產買賣回購、票據轉貼現和再貼現等業務。近年來,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迅速,同業業務量、收入、利潤等在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占比和貢獻明顯提高。
在上市銀行財務報表中,同業資產業務包括: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同業負債業務包括: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在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及投資業務之外,同業業務主要反映銀行業短期資金的余缺平衡。因其流動性較高,波動劇烈,在實際操作中,其流動性管理的目的往往大于實際的盈利性需要。隨著國內銀行業流動性管理水平的提升,銀行也開始表現出對此等業務交易盈利性的關注,通過資金期限差異和收益率水平差異來貢獻利息收入。
我國銀行業同業往來項目的如下特點:
1.行業特征:大型行拆出方,中型行自平衡,小型行拆入方
(1)同業業務的軋差凈額為負,大型銀行是資金的主要融出方,股份制銀行體現出自平衡性。
(2)大型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均表現為存放同業量少于同業存放,這一方而是由于負債方第三方存管資金被大中型金融機構所吸納,另一方而是其自身網絡相對龐大,結算型資金外存較少,而農信社等分支機構較少的金融企業則需要更多的備付資金存放。
(3)拆借資金通常規模較小,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拆借資金比例的監管要求(拆入人民幣<=4%,拆出人民幣<=8%,拆借規模遠小于存放業務)有關,也和拆借主要用來滿足流動性需求,拆借業務需要授信安排,而其資金融通可以通過回購業務進行替代有關。
(4)銀行業回購的資產方往往大于負債端,并且由于存在基礎資產的抵押,期限往往能達到3-6 個月,并且存在業務創新的空間。
2.溢出效應:貨幣市場對資本市場有溢出效應,反映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格局回購與拆借業務與資本市場的相關性在不斷提升。
1.4 目前銀行間同業市場發展現狀
根據人民銀行數據統計,2016年12月份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44%,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56%。2016年全年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824.31萬億元,日均成交3.28萬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長34.4%。其中,同業拆借、現券和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分別同比增長48.2%、45.4%和30.4%。當月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44%,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1個和0.47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56%,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8個和0.61個百分點。
2.1 利率雙軌制為同業業務提供套利空間
我國利率體系目前處于利率雙軌制之下:銀行體系中被管制的法定存貸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場決定的貨幣和債券市場利率共存,為套利創造了空間。一是法定利率與銀行間市場利率之間的套利空間。
2.2 銀行間競爭優勢差異為同業業務提供天然條件
同業融資業務肩負著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和資金營運的雙重功能。從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需求看,國有商業銀行規模龐大,網絡四通八達,在存款市場擁有絕對優勢,需要充分運用閑置存款資金,以獲得最大收益。而中小型銀行由于存貸比處于高位,流動性風險壓力比較大,往往需要通過同業負債緩解資金壓力。
2.3 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是同業業務發展的內在動力
當前我國的利率政策是貸款利率有下限,存款利率有上限。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會上行,貸款利率則會下行,存貸利差將縮窄,銀行依賴凈息差過日子已不可持續,同業存款成為銀行金融機構的重要資金來源及主動負債管理的重要手段。
同業業務可以拓寬商業銀行的收入渠道,降低商業銀行對存貸利差收入的依賴性,從而增強綜合盈利能力。
2.4 “金融脫媒”助推同業業務快速膨脹
所謂的“金融脫媒”即是指社會融資結構在資產和負債兩端發生深刻變化:對于銀行而言,資產端依賴傳統貸款融資比重在下降,負債端依賴傳統存款作為資金來源的比重也在下降。而對于整個經濟體,社會融資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下降,債券、票據、股票等在融資總量的比例上升。
雖然同業業務定義和范圍都在不斷變化,產品林林總總,但盈利模式不外乎以下四種:
3.1 是期限錯配套利。短資金配長資產,賺取流動性溢價。
3.2 是監管套利。通過同業圈的資產經營運作,調節各自流動性、風險資產、貸款規模、保證金比例、票貸比、非標資產占比等等指標或突破投資額度、投資標的物限制。
3.3 是跨市場套利。利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貴金屬市場、海內外市場的相對分割封閉,進行無風險投資套利,如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貴金屬租賃業務、借用基金通道的海外債投資等。
3.4 是信用風險溢價。同業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投資于實體經濟的類信貸資產,這些投資和傳統貸款融資的盈利模式并無二致,主要是依靠銀行強大的信用風險識別控制能力。此外,雖然以銀行圈為主的交易對手普遍信用風險極低,但實力強的大銀行和實力弱、知名度不高的小銀行相比,同一類業務的定價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溢價。有什么樣的盈利模式就決定了風險存在的形式和類型。
4.1 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及互聯網金融平臺
資產證券化業務是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從監管導向來看,資產證券化業務是盤活存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非標轉標”的重要手段,127號文明確提出資產證券化業務“為金融機構規范開展同業業務開了‘正門’,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發展”。
其次,從美國銀行業發展經驗來看,資產證券化業務是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7年,商業銀行對非金融機構負債比重從近30%下降到20%左右,數據變化的背后是銀行參與企業融資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從直接為企業融資獲取利息收入,轉向將資產拆分、打包和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美國銀行業在社會融資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且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具體可以從以下的數據得以反映: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7年,銀行中間收入占比從14%提升至37%,商業銀行業占金融機構利潤總額的比例一直維持在40%左右。
最后,商業銀行自身來看,未來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的壓力將會加強,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有利于優化資本負債結構、緩解資本約束,同時擴大資金來源以應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沖擊,并提升中間收入。
4.2 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
金融機構差異性和互補性是金融同業合作的基礎,融入了互聯網元素的金融平臺有利于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和溝通,從而更好地利用金融機構之間的異質性挖掘同業合作空間、拓展銀行金融服務鏈條。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就是商業銀行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從信貸供給到業務撮合和咨詢、從高資本消耗到輕型銀行的業務轉型。
商業銀行在開展同業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中,可將客戶定位在同業客戶以及同業客戶終端客戶上。
首先,面向同業客戶在平臺上開展代銷金融產品、同業理財、交易結算等服務,并針對同業客戶風險規避需求提供風險對沖產品。
其次,相對于企業客戶,同業客戶自身即為金融服務商,債權資產和表外資產比重比較大,為同業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自然就延伸到了幫助同業客戶更好地滿足同業客戶終端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并提供結算、理財、系統支持等金融服務,打造金融理財超市。
在同業合作平臺實際運營過程中,由于國內第三方評級體系機制尚不健全,銀行可利用已經積累的風控資源,包括內評體系、客戶和產品準入管理等,提供類似于第三方評級體系的風險評級功能,并利用平臺的交易記錄進行大數據分析,為同業和企業客戶提供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