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景昌,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人員分流與再就業
文/時景昌,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國有企業的發展需要遵循供給側主體的這一改革原則,針對國有企業人員的分流與再就業,以“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方針為指導,穩步開展和推進。本文將通過對目前供給側主體轉型的國有企業進行詳細分析,認真歸納其在面對人員分流再就業時所面臨的困境,并結合實例給出人員分流再就業的解決對策。
企業轉型;區域產業結構;企業社會職能;政策均衡
供給側主體的國有企業發展方向是將產業重心朝向創新、設計和市場化發展進行轉移,以先進、專業、自動化的生產技術為主要生產手段,從而降低用工總數,提升產業價值。面對國有企業在轉型中所共同經歷的大規模人員下崗這一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通過科學決策,為下崗工人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幫助,穩住就業基本盤,為分流再就業的民生底線拓寬空間。
以往的國有企業多數以重工業為主,例如有色金屬產業,在供給側主體的改革中,有色金屬產業存在諸多產能過剩的情況,且部分為僵尸特困企業,這些企業在能源、有色金屬冶煉等領域相對集中,且表現為地區區域的自然資源建廠導向,這就導致了行業地區資源枯竭,成為獨立工礦區。生產經營十分困難,缺少市場導向產品,產業結構單一嗎,使得企業員工在進行分流和再就業時,因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再在上游或下游企業進行專業化工作,就業出路逐漸狹窄。
在國有企業改革和人員分流再就業中,雖然正式員工數量占據了絕大多數,但是許多國有企業的再就業人員中仍舊有大部分合同制工人以及臨時工,甚至還有部分勞動派遣工,在進行分流和再就業處理時,難度十分巨大,也很容易出現處理失衡,導致不公平現象。在這些員工中,大部分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職業技能單一,再就業情況不容樂觀[1]。
國有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往往表現為與市場相互脫節的重工業,在當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顯得工作進展緩慢,改革中累積矛盾居多,同時生產經營困難。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往往會選擇廠辦大集體改制,使其能夠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改制所涉及到的范圍廣闊,波及到的企業職工數量多,使得企業職工和企業發展的訴求互相疊加,從而無法做到政策均衡。
目前是國有企業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深化時期,國有企業在進行人員的分流和再就業時需要認真、積極地落實中央的部署。分流再就業的工作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企業員工個人,還涉及到員工背后的家庭,因此在進行分流和再就業時需要企業按照中央的部署,對員工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研討。其中,員工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態、員工的個人訴求都是企業需要著重考慮的方面,并需要逐一進行認真詳細的解答。對于員工不能使用以往“一刀切”、“齊步走”等手段繼續激化矛盾,而是應該結合員工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地區、群體、行業、企業,切實負責地對員工進行安置,工作中需要慎之又慎,守住底線。
國有企業在市場當中擁有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充分發揮企業在市場當中的主體地位,可以使勞動關系的處理更加科學和高效。例如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對市場機制的合理運用,采取相應的經濟手段保障員工的再就業;此外,還可以依照法律認真處理勞動訴求,維護職工自身所享有的合法權利,為勞動關系的處理提升效率;職工分流的過程中,企業應該采取職工自愿的態度,給予職工自由選擇的權利,不能夠通過強制手段進行強迫,堅持法律程序的履行;資金方面,歷史欠賬和經濟補償應當有企業擔負,部分可有政府進行補助。在地方組織中,應該將企業人員的分流和再就業進行職責的劃分,并將中央所指出的任務目標進一步明確,做到層層壓實。同時還可以對困難地區和因分流再就業導致當地無力承擔的地區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協調好勞動者前往其他地方就業。加強組織協調,并強化資金和政策力度,使政策措施落到實處[2]。
目前多數國有企業的效益好于同類行業的民營企業,因此職工與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情感紐帶。在進行分流的過程中,政府鼓勵進行企業內部的分流,既保證了企業能夠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又能夠使員工得到最合理的安置。當然,作為鼓勵員工自由意志的選擇,部分員工在分流的過程中想要走出企業,政策方面也提供了支持和鼓勵,例如通過創業幫扶制度使員工在分流再就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創業幫助等各個方面的支持,盡一切可能保障員工的利益,避免失業。對于就業困難的人群,還可以采取崗位托底幫扶的方法,對分流員工中就業十分困難的人員建檔立卡,通過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就業方面的規劃和援助,對于零就業的家庭成員,還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和崗位補貼的方式,提供托底幫扶。
勞資雙方應當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內容,穩妥處理勞動糾紛和勞動關系,從而維護勞資雙方的共同利益。例如勞動合同的變更、勞動關系解除、終止、補償等,都是容易引起糾紛的地方,需要通過法律方法進行權益維護和責任劃分,從而使員工能夠平和離開企業。此外,國有企業還需要做好與社會保障的銜接。通過簡化流程、優化服務等方式將失業人員納入到保障范圍當中來,按照規定要求發放失業保險金;對于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的員工選擇重新就業的,企業應當積極辦理社會保險轉移;對于工傷人員,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妥善解決其安置問題。
在面對供給側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時,國有企業將接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考驗。作為以創新和市場導向為要求的企業發展方向,去勞動力、降低資本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在面對大規模的員工下崗時,企業應當嚴格遵循中央的相關要求,對下崗職工進行分流和再就業的安置,同時做好社會保障。
[1]楊璽澤.城市國有企業退休人員養老與社會支持網絡建設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李媛.我國國有企業預退休人員的再就業傾向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