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花珍,東營市國土資源局河口分局
淺議農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張花珍,東營市國土資源局河口分局
每年的春季是農村宅基地建設的高發期,如何管理好、利用好農村宅基地,縮小城鄉差距等問題的解決已迫在眉睫,農村宅基地管理問題已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同時也給我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村宅基地;存在問題;管理對策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多、各鎮(街道)對農民建房缺乏正確引導和管理,再加上采用的是無償、無期限的使用制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農村建房處于無序狀態,亂占、多占現象嚴重,普遍出現了農民超標準占用宅基地建房和未經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批準任意建房,建了新房也不愿意交出閑置下來的老宅基地,出現“一戶二宅”、“一戶多宅”現象。
農村宅基地的性質屬于農村集體所有,按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農民對自己依法獲得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置權,不能進行轉讓。但從現在情況看,除了本行政村內相鄰戶間的調劑和父母與子女因分家以及農戶經批準后因客觀原因由村委會重新安排而發生的流轉外,沒有其他形式的流轉。由于宅基地的不可交易性,一方面農民進城后,農村的房子都閑置;另一方面有的農民在城市賺到錢后,在城市里買房的同時,又在農村修建新房,舍棄老宅破屋,進一步擴大了宅基地占用的土地面積,也使農村出現大量的閑置宅基地、閑置住房。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城鄉結合部或交通道路兩側。建房者往往不具備依法取得宅基地的條件,就私自花錢買土地或者與他人私自交換承包地建房,房子建成后自己居住或轉讓、出租;有的干脆在自己承包的路邊地里建房經商賺取利潤。
對符合村莊規劃和用地條件的農戶,由于種種原因未經批準就建設了房屋,如果堅決拆除,退還土地,就會給農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如果不處理,執法部門就是不作為,使執法者左右為難。即使對不符合規劃的住宅想依法進行強制拆除,因為國土資源部門沒有強制執法權,申請法院執行又要履行繁瑣的程序,具體執行起來也很困難。
2.1 堅持預防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處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堅決克服“重查處、輕預防”現象。認真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農用地轉用審批制度、確保做到按土地規劃安排各種用地。嚴格實行土地違法行為問責制,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等土地管理新政策,嚴格落實對土地執法責任人的獎懲措施,做到對土地資源違法行為早發現、早制止,努力把各種土地違法行為消滅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2.2 全面落實動態巡查責任制,實現執法關口前移。動態巡查將逐步實現“市局—分局—鎮(街道)—村”四級動態巡查網絡全覆蓋,各鎮(街道)國土所已制定了詳細的動態巡查計劃,每周巡查不少于兩次,重點部位和沿街區域每周巡查不少于兩次,并將巡查、督辦的相關情況及時上報分局。分局由專人負責認真做好動態巡查記錄,對發現的宅基地違法行為及時制止,及時督辦。對發現的宅基地違法案件不發現、不報告、不制止、不查處的失職瀆職行為要追究該轄區工作人員責任,確保對亂占、亂建等違法行為早發現、快查處,真正形成上下貫通、信息靈敏、運轉協調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執法監察機制,把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3 開展調查清理,規范農民建房。開展“空心村”和閑置宅基地、“一戶多宅”的調查清理工作,嚴格宅基地申請條件,堅決貫徹“一戶一宅”的法律規定。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申請報批程序,健全公開辦事制度,提供優質服務。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的前提下,鼓勵農村村民新建、改建、擴建住宅,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廢棄地。凡村內有空閑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堿地、廢棄地的,不得批準占用新的宅基地。按照集約用地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鼓勵集中建設農村社區,使農村宅基地的利用和管理走上合理化、規范化軌道。
2.4 加強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違法用地一經發現,及時向分局、鎮(街道)和村通報,督促開展聯合執法。區政府應責令各鎮(街道)加強宅基地管理,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結合簽訂的土地執法監察目標責任制對違法用地的查處進行量化打分和責任追究扣分,納入各鎮(街道)全年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同時,政府應制定一系列政策,充分發揮好國土、監察、公安等部門間的聯動執法作用,實現土地執法由單一執法變為多部門聯合執法的良好局面,確保執法效果。
2.5 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提高農民依法用地自覺性。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學習貫徹《土地管理法》、《山東省土地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繼續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教育從農村實際出發,多種形式,反復多次著重講清楚土地管理中的新規定、新要求。對農村村民建住宅的違法用地案件,尤其是對頂風作案、違反規劃、亂占耕地案件查處,發現一處,查處一處,不斷提高農村村民依法用地的自覺性
[1]劉廣棟,程久苗.1949年以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理論和實踐.
[2]黃健雄主編.農村宅基地法律政策解答.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