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偉,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初級中學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文/羅偉,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初級中學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動腦能力,注重數學素養的培養,加強互助合作的指導。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課堂的有效性
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從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度來評價或診斷教學的行為。新課標要求“師生共同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應是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是動態生成教學智慧的教學,是關注師生雙方生命健康發展的教學。
教育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 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數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我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即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交互作用,自我建構數學知識結構,形成技能和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是數學知識主動探索的“建構者”,決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教學工作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夏丐尊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數學學科既然是一門科學,就需要嚴謹的態度,需要一絲不茍的精神,需要敢于吃苦專研的耐力,在數學學習中不能有半點的虛假。因此,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非常重要。我們的做法是:根據教材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欄目,結合教學內容并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利用“讀一讀”,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學習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利用“做一做”,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如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也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形狀。”利用“想一想”,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對開發思維、培養興趣有著極大的幫助。利用“試一試”,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名學生的智力、身心發展都不同、各人的知識需求也不同,關鍵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結合上下工夫。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知識需求,無論是課堂上提問,還是巡堂輔導,都要在提“優”補“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導學生,使差的學生向好的方向靠攏,好的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鼓勵個性發展,力求使每名學生的素質在課堂上都得到應有的提高。一是做到課堂提問難易結合,“優、差”互補。對一些難點、重點,首先向比較優秀的學生提出,然后繼續發問,讓他們把做題的步驟過程細細講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鞏固優秀學生的知識點,另一方面是為數學較差的學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對比較容易的知識點,多留給差生,鼓勵他們解答,給優秀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二是做到課堂教學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有自尊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迎頭趕上。三是做到把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空洞的,也不是脫離實際生活的,它是為現實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在現實中去體驗數學的樂趣。四是做到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講練結合,有利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
互助合作學習活動,作為學生個體之間開展學習的方式之一,需要具有良好的學習水平和解題素養作為支撐。教師要發揮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解決合作解題中的困難,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指導,對學生在合作解決問題中出現的“不足”進行有的放矢的“糾偏”工作,促使學生養成良好互助合作學習思想和習慣。互助合作學習活動是學生借助外界力量和智慧開展的學習活動,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解題要領,才能有效開展學習活動,實現學習效能的有效提升。可見,“方法”是學生有效學習活動深入推進的“金鑰匙”。但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只注重數學問題的解答訓練,致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將方法傳授作為學習活動開展的重要補充,搭建學生鍛煉和解答問題的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答過程的“回頭看”,反思解題過程和方法,總結解題經驗和要領,逐步形成問題解答的一般要領,從而使學生帶著方法要領進行互助合作學習活動,提升互助合作學習效能。
教育研究本質上是對于教育教學行為的研究。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加強教學行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