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孌
讓民俗文化浸潤語文課堂
◎ 王孌
民俗地域文化是語文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如今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讓民俗文化浸潤語文課堂,既是對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新課程對語文學科體現人文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民俗就是人們在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或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慣例、規矩。民俗文化則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點,它體現的是各民族的價值觀、信仰和理想,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風俗、習慣等的總和。民俗文化的存在對社會和民眾的行為發生著巨大的規范作用。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觀念,也引起了民俗文化的嬗變,許多地方的古老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很多學生表現出對西方節日的追捧而對傳統節日的冷漠,對流行歌曲的癡迷而對傳統民歌的淡忘,甚至對傳統儀式的不屑一顧等。很長一段時期,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本土的一些民俗地域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做到有效的滲透,以致很多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特色文化知之甚少。這些正很好地暴露了語文教學中對民俗地域文化教育缺失的問題。
2007年12 月,國條院頒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增加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之后全國各地掀起民俗文化熱。民俗地域文化類考題也頻頻在各類考試中出現。可見,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樣的形勢之下,在語文課程中滲透民俗地域文化,提升學生傳統文化底蘊,讓學生深入學習了解本土民俗地域文化已是時代的需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民俗地域文化更是我們語文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地域文化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傳承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促進了語文教學,提升語文教學的品味,培養學生較高的語文素養,而這又恰是新課標中所推崇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導入民俗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中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識引入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教學中能給學生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時若能用有趣的民間傳說故事等導入,就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上老舍的《茶館》這篇戲劇時,學生對戲劇這種體裁不是很了解,特別是對于這京味十足的戲劇更提不起多大興致,在上課前先播放一出在我們宜州老少皆知的彩調劇《王三打鳥》,首先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很快了解戲劇這一體裁,也能體會到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方言特色和魅力。
利用文本資源,感受民俗情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地域文化,對語文教學內容作有益的補充,可以增強趣味性,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們的許多課文當中都有涉及到民俗地域文化方面的內容,教師可適當在課堂上拓展延伸。比如在魯迅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社戲》、《孔已己》等,我在教學中就聯系了魯迅其他文章中有關的民俗地域文化,給學生講析如果魯迅的作品中如沒有融入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只從寫作背景去理解文章,那么文章中很多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鮮明,給人深刻的教育意義。包括老舍筆下的《大雜院》、《茶館》,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來,或讓學生通過語言感受,或通過直觀感受,并適當延伸拓展,以此讓民俗地域文化首先在學生的心目中確立一定的地位,讓他們逐步重視。
利用民俗文化,培養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課本的教學資源是有限的,教師應把對民俗文化的培養延伸至課外。各地民俗地域文化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地滲透進民俗地域文化,就必須讓學生走入生活,親身去實踐,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各種風俗活動,顯示了家鄉父老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所表達的多是人們喜慶萬物更新,祈望五谷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的意愿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些習俗中不少內容還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著,我們仍在盡情分享著、延續著。
巧用民俗資源,充實作文教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地域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挖掘身邊的民俗文化,感受它的豐富多彩,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筆記錄下來,抒發真情實感,從而寫出好的作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寫好作文的必備條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取材是寫作的重要環節。而寫作源于生活,靈感的顯現都蓄積在日常生活中,家鄉的特色建筑、節日風俗、禮節風俗、婚喪風俗、禁忌風俗、飲食風俗、語言風俗等,學生在觀察、玩耍、體驗、感受的同時,也在積累著最生動的第一手寫作素材。因此,引導學生平時多關注、感受生活,多利用身邊的民俗文化,才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上《口技》一文后,學生對古代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贊不絕口,陶醉其中時,我在教學此課時就加進了一題拓展寫作題:在我們的家鄉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絕技表演?能不能請你也以作者一樣的手法來描寫表演的場面,向大家介紹一下。于是有許多學生都聯系到了家鄉一年一度的春節、三月三民歌節、端午節,印象最深就是本地的“上刀山下火海”節目,讓人拍手稱絕;賽龍舟盛會,吸引上萬人民駐足觀賞;山歌對歌,引人入勝,這些很多都是學生親眼目睹過的,那精彩的場面讓學生深有感觸,于是在寫作訓練中我就鼓勵學生在描寫之中注入自己真實的情感,表露自豪之情。這一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民俗地域文化的印象,又提高了寫作與口語表達的能力。
總之,地方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延續,弘揚民俗地域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我們的語文教學承擔著教育學生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任務。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地域文化,讓民俗文化浸潤語文課堂,不僅可以更加熟悉自己本地的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又能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教益,提升學生傳統文化底蘊。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進一步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刻的挖掘,了解歷史,了解民族,讓我們的教育走向生活,走向世界。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