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思惠 陳亭羽 阿劉曉軍 尹丹妮 葉秀蓮 李洪恒
基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的數據分析
◎ 熊思惠 陳亭羽 阿劉曉軍 尹丹妮 葉秀蓮 李洪恒
民族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的對民族地區的發展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一些民族區域為例,以促進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為視角,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對所獲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數據分析結果顯示。
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更為最終解決民族地區平衡發展創造條件。發展經濟、改善各民族人民群眾生活是解決民族發展問題的物質基礎;同樣,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對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曼鯉波(曼鯉波,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綜論,思想戰線,2007,33(3))強調文化傳承是一個動態過程,發展民族經濟的同時也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文化;范婷婷(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先家庭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6))探尋了在以民族文化為載體的多元化背景下文化傳承問題;而李亞玲、汪戎(李亞玲,汪戎,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可繼承性研究,思想戰線,2006,32(6 ))指出要加快東西部的平衡發展。
而對于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熱依汗(熱依汗,少數民族生育觀念與經濟發展,中國集體經濟,2008,(16))提出了發展區域經濟穩定協調方面的若干建議;崔桓(崔桓,社會轉型期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探析,現代經濟信息,2014年23期)闡述了社會轉型期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張宇和李忠林(張宇,李鐘林,以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改革與戰略,2009年第12期第35卷)則提出了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一些建議。
文章以四川省民族地區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探究了促進民族區域經濟與文化傳承的平衡發展。
初始問卷數據分析
首先,我們編制了《關于民族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調查問卷》,其中初始問卷一共27道單選題。其次,我們對樂山市峨邊縣部分地區對初始問卷進行了初測,共發放問卷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最后,利用SPSS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科隆巴赫系數值為0.445。由于不具有良好的信度,因此我們對初始問卷進行了修改。通過相關性和信度分析,將相關性系數值過低的12個題項刪除,形成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的有效數據的獲取
我們進行正式問卷調查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樂山市峨邊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阿壩州阿壩縣等地。本次問卷調查5000份,有效回收4935份,回收率達到98.7%。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了信度、相關性和顯著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等,其中主要過程如下:首先進行信度檢驗,刪除區分度小于0.2的題目,保留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8的題項;其次對數據進相關性檢驗,測出KMO(檢驗統計量)的值;最后對問卷進行同質性檢驗,刪去一般共同值小于40%的題項。
我們選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和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這兩個區域的調查數據進行數據分析,以此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行發對比性研究。

表1 題項“當地經濟的發展與以前相比是否變好了?”
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比
從調查的數據來看,普格縣和峨邊縣的經濟得到了明顯改善。從表1中的數據顯示,70%左右的數據同胞明顯感覺到了當地經濟比以前改善很多。調查組在走訪峨邊縣的時候,接受訪談的少數同胞告訴我們:峨邊縣的旅游產業和特色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隨著旅游業、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同胞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年收入在不斷增長。數據分析表明,接近50%兩地少數民族同胞年收入大于支出,30%左右的家庭則呈現出收支相抵的情況。從“收入還倒貼錢”和“較多收入”中數據來看,峨邊縣的經濟發展次于普格縣的經濟發展,這可能與普格縣為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受到的國家政策支持有關。具體數據見表2:
傳統文化傳承的對比
峨邊縣和普格縣都是以彝族同胞為主的民族地區。從以下兩個圖可以看出:峨邊縣的彝族人民所占比例較大,有97%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僅有3%的人從不講,而這些人主要在外地上學或者工作;普格縣也是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集地,但同時也有著回族、漢族等21個民族人民,也有一半的少數民族同胞會經常講民族語言,偶爾與不怎么講本民族語言的分別為30%和19%(如圖1)。從這些數據顯示,盡管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發展,但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同胞仍然用母語進行交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非常重視,加強了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作用。
隨著民族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衣著也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但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同胞仍然鐘情于民族服裝。在峨邊縣,高達83%的少數民族同胞愿意穿他們的傳統服裝,有9%的人持無所謂的態度。普格縣也有四分之三多的人們愿意穿戴自己的民族傳統服裝。(如圖2)

表2 題項“您家的年收入怎么樣?”

圖1 對“你經常講你們民族的語言”對比

圖2 對“你愿不愿意穿你們的傳統民族服裝”對比
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我們得到:題項“家庭年凈收入怎樣”與題項“你經常講你們民族的語言嗎?”的相關系數為0.202,二者也呈顯著相關;題項“家庭年凈收入怎樣”與題項“你經常講你們民族的語言嗎?”的相關系數為0.229,二者也呈顯著;題項“家庭年凈收入怎樣”與題項“培養了孩子的花費情況?”的相關系數為0.095,二者也呈顯著。(注:相關系數為大于0.01的題項被認為呈顯著相關)。
幫助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近幾年來,少數民族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對“你認為你們村改善最多的地方是什么?”這一問題進行數據分析后,認為交通、住房、教育和其他方面得到改善的受訪人的比例分別為23.2%、45.1%、19.4%和12.2%,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得到很好的改善,其中改善最多是住房和和交通等方面。
家庭供養孩子的難易程度與家庭消費培養孩子開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在45.5%的困難家庭中,有21%的家庭在培養孩子方面有較大的開支,這說明絕大數家庭意識到了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也說明民族地區的良好的教育會帶動民族的經濟的發展。
這些數據結果顯示民族區域經濟發展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及現代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
總體說來,我們要不斷地增加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投資額度,確保當地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認真落實國家的民族政策,認真執行“精準撫平”政策;加快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及醫療制度;大發展民族區域的旅游業和特色產業,以此來拉動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大宣傳揮大文化傳承的力度。促進民族區域經濟和文化與教育的平衡發展,才能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與發展。
1.關于少數民族生育觀與區域發展的最優化的研究(樂山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01610649077);2.《數據挖掘》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樂山師范學院JG2015-2F08);3.高師院校數學專業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探索(樂山師范學院JG2015-2D01)
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