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長濤
初中語文詩詞教學
◎ 閆長濤
詩詞是在我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一種文化,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詩詞是教學的重點之重,要如何學習初中語文詩詞呢?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體會,從了解文章、解讀鑒賞兩個方面對初中詩詞的教學提出一些觀點和看法。
詩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產物,它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對于我們中國的學生而言,詩詞是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接觸的一門文學。從三字經到詩經楚辭再到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可以說都是我們從小就接觸的東西。《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發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其中的含義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詩歌它是一種具有較強節奏的一種文學載體。通過很少的字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現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好了,很多初中生對詩歌方面的知識了解越來越少了。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
熟讀課文,掌握含義。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以看出,熟讀課文是對初中詩詞理解教學的重要性。對于詩詞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慢慢積累的一個過程,跟學習英語是一個性質的,學生也不用過于擔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等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便會滴水穿石,從量變引發質變。
細心賞析,領會意蘊。魏志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書讀的次數多了,其中含義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葉圣陶老先生也曾經說過:“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可以看出熟讀課文的重要性,等你真正的熟讀了之后你就會發現來自古詩詞語言的精妙,它里面獨特的意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只有靠自己在讀中給予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作者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方能走進詩詞優美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古詩文教學中真正貫徹“以讀文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育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進行誦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誦讀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讀準詩詞每一個字的音調,把握正確的停頓和節奏,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情感介入,讀出古詩詞的語氣和語勢。
發掘意境,領悟意蘊。詩詞是一種藝術的語言,它是最純粹的語言,它的美是一種在意境中的感覺。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所說:“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其實意境這個東西,它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富于特征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可謂是“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詩詞它給我們往往反映的往往是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是極具“言有盡而意無窮”特點的。所以大多數的詩詞主題都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要注重學習詩詞教學意境發掘的原因。
通過音樂渲染氣氛,烘托意境。 其實古時候是沒有特定的歌曲,她們唱出來的大多其實都是這些詩歌。古代的歌姬將古詩詞的節奏、韻律等等都掌握的非常不錯,唱出來詩歌是具有音樂美。其實音樂是一種聽覺語言,它是人類心靈的詩章。而這二者之間又是具有相通共融之處。所以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有利于初中生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意境。像比如在教學《雁門太守行》時,就可以選用十面埋伏的曲子,因為這些曲子富有急征之感可以更快更好地將學生帶入“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氛圍之中。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很快輕松進入到詩詞所描繪的情境中而能把握詩意。
掌握表現手法,感受意蘊。其實讓初中生了解并掌握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熟練的掌握了之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那么詩詞中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有: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春天的生機勃勃與秋天的秋風瑟瑟的對比等等,詩人可以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以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種是襯托的手法,詩人常常借用某些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從而來彰顯出整個社會上的某種風氣,以此表達出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還有一種是將虛實結合的方法。這樣的表現手法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例如在絕句中,作者的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就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一種是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像我們比較常見的比喻、夸張、擬人等等,都是表現手法。作者通過描寫一些事物,讓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最后一種是借景抒情,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作者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其實在古典詩詞中,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手法,幾乎可以說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像我們熟知的范仲淹,他所寫的《岳陽樓》其實就是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在或者是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所以在初中階段學習詩歌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總而言之,詩詞它作為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精華,我們對詩歌的鑒賞應該是要達到一種更高的層次、每個人都應該做到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詩歌,理解詩歌。詩詞它作為一種文化方面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所以我們日常中在賞析詩詞鑒賞時,就要做到掌握它的語言,了解它的情感,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學習。還有就是在鑒賞教學中,我們也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因為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如果將這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當然,對詩詞的教學方法是還是有很多的,這些只是我的一些見解罷了。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要教會學生們掌握詩歌中的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等等,讓孩子們時刻記得詩歌的重要性。
甘肅省臨夏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