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云
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
◎李巧云
為解決跨境電商高速發展帶來的國貿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在分析行業背景和專業面對的師資、教材、實訓三方面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開展校企合作園區化辦學、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師頂崗鍛煉和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等措施,以期提高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導致跨境電商異軍突起,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無論是交易規模還是數量均持續增長,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居功至偉,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重視。為保證跨境電商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為跨境電商企業保駕護航。原先在國際貿易中被邊緣化的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紛紛試水,積極參與跨境電商交易中,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諸如國貿營銷模式和管理方式等的變化,對外貿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為適應這些變化,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當前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紛紛進行改革探索,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培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以期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需求。
師資。教師是學生登天的梯,師資水平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瞬息萬變的跨境電商行業,對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極高。跨境電商課程要求授課教師具有國際貿易、美工和英語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各高職院校的教師往往只專注某一方面的能力,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匱乏,相當大一部分的教師,很難滿足高速發展的電商產業的要求,這使得跨境電商企業更青睞委托專門培訓機構培養人才。
教材。雖然跨境電商的異軍突起,高速發展,但是配套的教材由于具有滯后性,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一方面,跨境電商作為新生事物,許多方法和經驗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淀,高職教師對它研究尚淺,不能完全跟上發展的腳步;另一方面,跨境電商帶來的變化范圍廣闊,但由于專業師資力量的薄弱,教材開發難度很大。一些企業行業編寫的教材太過專業化,與學生目前的知識、能力框架脫節嚴重。有些章節講到的諸如阿里巴巴、速賣通等后臺操作和網絡平臺上傳產品等項目,由于賬號收費和無實際產品等原因,學校很難為學生提供配套的教學資源,學習效果必然大大折扣。
實訓環節。跨境電商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較高,例如動手操作能力,能在B2B、B2C網絡平臺上發布產品信息,處理訂單,能利用網絡平臺做好產品推廣。但由于國際貿易類文科專業在各個院校中投入的實訓經費普遍比機電、汽車、建筑等工科專業少,所以現有的軟硬件條件很難滿足學生仿真貿易訓練的要求,加之實訓師資匱乏,造成學生技能水平和能力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
引進企業,開展園區化教學。學校與政府、行業聯合引進跨境電商企業,構建獨立學院開展園區化辦學。第一學年學生學習基礎課程,第二學年經企業學生互選后,學生進入各個企業的跨境電商部實習。跨境B2B、跨境B2C等課程均在跨境電子商務區內,學生通過運營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敦煌網等平臺及相關資源,完成學習。教學的主題、教學的任務都來自于企業的生產實際項目。該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的課程無論是內容的實用性還是項目的可操作性均與生產實際相一致。同時,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行業資訊,體驗真實的企業環境,接觸真實的業務操作,學習跨境電商行業全新的業務技巧,培養學生對新事物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學到的專業知識立刻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從業能力。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培養適合自己企業的學生,讓學生提前接觸企業的業務,了解企業的產品和運營特點,縮短學生入職適應期,降低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要能夠用得上、頂得住,必須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讓企業對人才的培養有話語權,因此,校企合作必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雙方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進程;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設計實施教學與實訓指導,及時交流反饋,實施過程跟蹤管理;共同制定質量保證與監督措施、質量考核評價方式與標準;共同評價教學效果及人才培養質量;讓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雙重熏陶學生。一般第一學年以學習通識教育課程為主(教育部規定),同時可以利用入學教育和職場體驗等課程,讓學生初步了解今后從事的行業,了解未來即將學習的專業。第二學年以學習專業課程為主,跨境課程安排到園區化內企業進行,實現工學交替,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第三學年第五學期可以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跟崗實訓,由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實訓,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職場生活,第六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順利過渡到職場新人。
教師頂崗鍛煉,把企業項目引入到教學中。學校制定專業教師的企業頂崗鍛煉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根據教學需要不定期安排教師深入跨境電商企業進行頂崗鍛煉,了解公司的產品,熟悉公司業務操作流程,教師回校后建立自己的跨境電商工作室承擔園區企業項目。在講授跨境電商課程時,就可以把企業項目與教學結合起來,利用企業提供的平臺賬號和產品,講授如何發布產品、店鋪裝修、聯系客戶等等,并能進行相應的跨境電商的后臺操作,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可操作性,讓學生參與企業運營,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也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同時,教師可以選出對本項目感興趣的學生利用第二課堂等形式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進一步開展業務,維持該項目的正常運營。
鼓勵學生自主創業。跨境電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貿的門檻,一些做B2C的網站,如敦煌網、亞馬遜、eBay、Wish注冊等費用較低,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跨境電商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優勢,積極培養有創業意向和創業潛質的同學,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幫扶和系統化的創新創業培訓,在專業導師和創業導師的共同幫扶下,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學生創業項目孵化成功率。學校建立學分互換機制,允許學生用在校期間的創業業績來兌換一定的學分,解除學生在校期間創業的后顧之憂。
在新形勢下,國際貿易專業要不斷探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引進企業開展園區化辦學,與優勢企業合作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同時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鼓勵學生自主創業,解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培養出能滿足企業需求的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