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姜林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果,信貸風險主要來源于投資的不確定性,當投資的不確定因素導致正面的結果時,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為機遇;當投資的不確定性造成負面的結果時,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為損失。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可以理解為由于內外部不確定因素而導致的經濟損失或獲得收益的可能性。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起步較晚,真正開始認識到信貸風險管理重要性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促進商業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商業銀行紛紛進行資本的增加、資產負債比率的調整等。
規模擴張與風險管理之間存在矛盾沖突。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存在重視規模擴展而輕視風險控制的誤區。銀行的發展計劃通常是以規模的擴展為根本的目的,評價一個銀行成功與否的標準也通常是其規模的大小。但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金融市場監管力度的擴大,銀行運營過程中的風險也在不斷的增大,許多銀行都開始逐漸重視風險的管理和控制,但對于擴張規模的理念仍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部分商業銀行為進行規模的擴張和眼前利益的獲取,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風險性高的項目中,并且單個項目的資金期限長、資金量大,沒有對風險進行合理的分散和限制。
風險管理方法單一。科技的發展為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例如科學的分類、準確的計量方法、先進的控制手段等。當這些技術應用到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中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就是在于科學合理的運用了這些技術手段。但我國在這些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明顯不足,因此在風險的量化管理上仍存在較大的缺陷,大多數銀行當前仍采用資產負債管理的傳統模式上。
風險控制體系不完善。我國的商業銀行當前大多采用法人管理的結構模式,沒有形成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并且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業務都是縱向設置的,與之相對應的,審貸序列也是縱向設置的。當前我國大多數的商業銀行都沒有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門負債風險的管理的人員。銀行的風險管理任務通常是由內部監察部門、信貸部門或資金管理部門兼任的。而這些部門自身的工作任務也較為繁重,并且沒有進行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技術,在風險管理的效果上并不盡如人意。
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構架。西方發達國家在商業銀行的運行上通常都是以董事會為基礎,實行高層管理階層的獨立風險管理。董事會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起到主要的控作用,并且主要進行高層管理人員的道德管理。銀行的高級管理階層有一套專門的管理體系,能夠實現風險的自動調節。此外,銀行內部還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對各類風險都進行綜合全面的管理。在這些部門中,都有一個首席的執行官,負責與其他部門的交流以及風險的集中控制。
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檢測技術。準確的風險分析和預測是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的關鍵,而風險的預測具有極高的復雜性,只有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保證風險預測的準確性。西方國家在風險管理工具和技術上有較大的成就。以美國為例,美聯銀行設計了一種被稱為CAT的信用分析系統,能夠對在線的信貸文件進行分析和管理,并且根據在線審批的結果為客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案。美聯銀行還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商業風險系統,能夠對幾乎所有類型的信貸風險進行管理。在風險監測技術方面,美國銀行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外部評級系統的建立。外部評級系統可以對企業所有的項目進行評級,從而為信貸業務提供客觀、真實的數據參考。銀行可以及時的掌握企業的規模大小、還款能力、發展前景等,從而對信貸風險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西方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
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科學的銀行治理結構。通常銀行的風險治理結構中會設有監理會,其主要的作用是對銀行高層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并將審計的結果直接反映給董事會,從而確保了監理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其次是相互制約的業務部門和嚴格的審批授權制度。西方的商業銀行一般實行審貸分離的管理方式。在信貸授權方面采用的是信貸委員會批準制度,其核心的要點是信貸授權審批制度。在進行貸款業務時,市場部門需要先對客戶的信用情況進行審核和評估,再由信貸委員會的成員給客戶的信用定一個等級,完成以上步驟后,貸款的業務才能進行。在業務正式實施后,再由信貸部門將客戶的信貸資料存入銀行的系統中,便于信貸部門的及時查詢和管理。
西方的商業銀行已經基本上實現了電子化的管理。通過電子化的管理,能夠極大的提高信貸業務的管理效率和質量,有效的降低信貸業務辦理過程中的風險系數,并將銀行的內部控制系統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建立信貸風險的電子管理系統,可以將所有的業務內容和操作流程都通過電腦進行管理,這種方法不僅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而且能夠提高數據的安全性以及數據運算的準確性。
按照權力制衡原則建立起完善的信貸組織結構。在信貸部門的建設過程中,要遵循相互制衡、程序定位、系統協調等基本原則,具體如下:
首先, 信貸部門的建設要遵循相互制衡的原則,使得商業銀行各部門之間能夠形成一定的牽制作用,在工作過程中相互監督。
其次,信貸部門的建立應當遵循程序定位的原則,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工作過程中所有部門處理好自己部門的事物,不對其他部門的工作進行干預。
最后是遵循系統協調的原則。各部門在工作過程中要向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在完成自己部門工作的基礎上,實現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增加信息的共享與交互,對信貸風險進行全面的管理。
以成本收益最優為準則,建立全新的信貸運作流程。風險的預期具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來源包括負面的效應和正面的效應兩個方面。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承受較大的投資風險就是因為風險的正面效應能夠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一般來說,投資的風險越大,收益性就越高。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業務的辦理時,不僅要考慮到收益的問題,還要采取各種措施將風險系數降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風險收益最優。
以系統、人員等為支撐,建立完善的信貸支持體系。商業銀行還要加快系統化信貸培訓機制的建立。信貸培訓是提高信貸業務開展質量的有效途徑。我國的商業銀行應當首先做好信貸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對各個崗位的信貸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且定期進行培訓內容的更新,使業務人員的業務能力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銀行內部建立起高素質的信貸人員隊伍,從根本上確保信貸業務開展的質量。最后,商業銀行應當提高數據的質量,加強信息技術在信貸流程中的使用。客戶信息在信貸業務的開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則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我國的銀行必須關注數據質量,將數據的管理作為日常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機制對數據質量低下的問題著手進行解決。
建立和完善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環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質量的提高依賴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良好的制度下才能確保先進的技術手段得以有效的發揮。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商業銀行應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內部控制是指通過一定的計劃和組織在業務的運行過程中進行協調和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和會計資料的可靠性。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