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昌婷,李 玲
(⒈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⒉福州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TIM 理論視角下的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之構建
□ 胡昌婷1,李 玲2
(⒈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350101;⒉福州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2011計劃”的工作重點是建立健全協同創新中心的體制機制。本文基于TIM理論之視角,通過對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內涵和制約因素的分析,從研究人員協同機制、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科研管理協同機制、科研成果協同機制等方面探討了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的路徑,以期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
“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TIM理論
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2011計劃”)。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全面創新,實現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使得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由此可見,建立健全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是“2011計劃”的本質所在。因此,基于全面創新管理(TIM)理論,探討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建設,構建協同創新中心之組織管理體系的研究人員、人才培養、科研管理、科研成果等協同機制,營造良好的協同創新氛圍,對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可知,機制泛指一個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學,指機械和機能的互相作用、過程、功能等。[1]目前,許多學者都將機制引入經濟管理領域,用以探討各類組織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和功能。《高等學校運行機制》一書對“機制”一詞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認為“機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過程,二是指研究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過程的一種系統化和制度化方法。[2]因此,筆者認為,所謂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一方面是指協同創新中心成立時組織結構如何構建,以使得全面創新管理理論的各要素能夠良好運轉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協同創新中心如何建章立制,如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學生培養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使得協同創新中心運行做到系統化和制度化。鑒于此,筆者基于TIM理論視角,從管理組織體系和協同運行機制的實現路徑 (研究人員協同機制、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科研管理協同機制、科研成果協同機制)兩個層面來探究協同創新中心的有效運行機制,以實現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1+1+1>3”的非線性協同效應。
自“2011計劃”啟動以來,眾多國家級、省級、校級的協同創新中心相繼成立,但因其剛剛起步,運行機制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具體表現為:一是條塊分割的體制難以建立有效的開放共享體系,缺乏統一規劃和制度安排。[3]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技術、信息的價值愈發凸顯,但如果缺少有效、開放的共享平臺和機會,就很難形成知識體系和技術、信息聯盟,無法攻克科研難題。特別是在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下,教師在協同創新中心獲得的研究成果和榮譽在高等學校績效考核認定時仍存在一些障礙,而學生在協同創新中心進行的科研實訓等在學分認定、評優評先時更不予考慮。協同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運作涉及到人員、資源、技術、信息等多種要素,而這些要素存在于不同部門的管理范圍內,“各自為政”和“單打獨斗”等問題導致協同創新的成本較高,構建開放共享體系的難度較大。二是協同創新中心各相關單位間雖然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分配等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例如:企業為了保持核心競爭力,占領市場份額,擔心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專利或技術會被泄露。參與協同創新的單位、個人所依據的資源、所作出的貢獻、所追求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利益分配機制的缺乏容易引發創新群體的內部矛盾。[4]協同創新的合作質量和穩定性與利益分配機制休戚相關,利益分配機制不科學,難以讓協同創新中心整體利益最大化,進而無法保證各協同單位的利益,協同創新中心由此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和前進的動力。三是協同創新中心內部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吸引高端人才的具體做法處于摸索階段,在培養人才方面還未發揮應有的功能。由于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政策不明確,對科研帶頭人的考核和績效評價方式不夠合理,激勵制度相對缺乏,使得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工作較為艱難。部分協同創新中心已開始單獨招收研究生,但在培養方式和獎學金制度等方面的做法與普通研究生沒有明顯的差別。參與協同創新的各單位在創建初期需要良好的組織創新文化和暢通的溝通交流機制。但據筆者調研得知,目前已建的協同創新中心恰恰缺乏這兩種重要的相當于“潤滑劑”的機制。
全面創新管理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簡稱TIM)理論是由浙江大學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許慶瑞院士在2002年召開的 “技術與創新管理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以培養核心能力、提高持續競爭力為導向,以價值創造(價值增加)為最終目標,以各種創新要素(如技術、組織、市場、戰略、文化、制度等)的有機組合與協同創新為手段,通過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創新、事事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5]而協同創新是指各高等學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進行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有效地匯聚和優化配置技術、知識、制度、管理、市場、文化等創新要素,從而提升創造性和提高創新效率的一種新范式。
TIM理論是在梳理國內外最新創新理論和總結我國眾多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強調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今社會和面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企業必須以技術創新為中心,與時俱進地進行全面創新管理,以技術創新的提升來帶動企業的發展。雖然TIM針對的是企業,但其內涵和思路也適合協同創新中心。一是協同創新中心旨在集聚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出重大標志性成果,促進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即創造社會價值和增加高等學校作為科技生產力和人才培育基地的價值,提高國家和民族的核心能力——創新能力,使我國在知識經濟的潮流中異軍突起,與TIM理論的最終目標相一致。二是“2011計劃”特別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協同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技術力量、組織體系、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機制、創新文化等要素都會影響協同創新的成效,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離不開全要素創新,這也是TIM理論的本質要求。三是協同創新中心由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在已有合作的基礎上協商成立,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需要在全員創新和全時空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協同,這樣,才能產生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2+2>4”的協同效應,這正是TIM理論范式所提倡的“三全一協同”,即全要素創新、全員創新、全時空創新和全面協同。可見,從TIM理論視角著手構建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機制,是一項有益的探索。
IM理論范式強調以技術、組織、市場、戰略、文化、制度等六大創新要素的有機組合與協同創新為手段來提升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效率,所以,協同創新中心應通過協同組織管理體系的建立來協調六大創新要素,充分釋放六大創新要素的活力,突破制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的內部障礙,打破高等學校與核心企業間的體制壁壘,從而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氛圍。構建協同組織管理體系,應圍繞協同創新中心的戰略,遵循目標原則、精簡原則、彈性原則。目標原則是指圍繞協同創新的戰略目標,為完成短期和長期戰略而進行的組織體系構建,戰略目標實現的支撐資源,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管理等都應該在組織管理體系建立時設置專業的職能部門。精簡原則是指力求精簡,按照協同創新中心發展的需求,建立盡可能少的部門。彈性原則是指組織管理體系應與時俱進,即在中心創建初期,應借助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實現組織扁平化,以便溝通與協調,而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應針對出現的問題調整部門設置與崗位職責,使之臻于完善。
TIM理論主張采用流程型、網絡化、扁平化的創新組織結構,各主體、各部門以整體利益為導向進行溝通和聯系。秉持扁平化、網絡化和流程型這三個原則,協同創新中心應由政府和協同單位共同組織管理,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下設辦公室、人資部、研發部、產權部和對外交流部,研發部下設若干PI團隊。另外,應設置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分別作為協同創新中心的咨詢和監督機構(如圖所示)。協同創新中心的各組織機構需強化服務意識,幫助每一個PI團隊實現持續創新和發展。因為PI團隊為了創新的需要,不僅有必要在內部臨時或長久設立創新小組、學習小組等非正式組織,還有必要建立跨PI團隊的創新社團,開展交叉學科的討論、交流和研發,激發創新思維,做到TIM理論提倡的連續創新與即時創新、即興創新齊頭并進。

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管理體系框架圖
參與協同創新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之前均已在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展過短期或長期的合作,形式分別有校校合作、校院合作和校企合作。全面創新管理理論重視通過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來達成預期目標,其內生制度體系包括企業的組織制度、激勵制度、人事制度、文化制度、產權保護制度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推動全面創新管理理論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不斷完善。[6]因此,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后,應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依據全面創新管理理論建立研究人員、人才培養、科研管理、科研成果于一體的協同機制,做到全要素創新、全員創新、全時空創新和全面協同,促進各協同單位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產學研高度一體化。
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科研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能夠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在各自的崗位和權責范圍內進行協同創新,做到人人創新。因此,應完善以下幾方面的制度建設:
第一,人事管理制度。在崗位設置方面,協同創新中心應根據發展戰略設置研究崗位和管理崗位,做到專職與兼職崗位相結合、固定與流動崗位相結合。采用全面創新管理理論推崇的虛擬團隊和重磅團隊,跨職能、跨組織建立PI創新團隊,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在吸引人才方面,應靈活采用雙聘制、協議薪酬制、柔性引進制等方式“筑巢引鳳”,聚集特色優質人才和高端人才,打造人才特區。在人員聘任方面,應堅持公開、公正、擇優錄取的原則,精心挑選海內外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以主推雙向自由選擇的方式,構建起“首席專家+獨立實驗室負責人 (創新團隊負責人)+青年學者+博士后+研究生”為模式的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合理的創新團隊。[7]由于研究人員流動性較強且來源復雜,因而,實行合同聘用制有利于避免人事調動帶來的糾紛。
第二,科研評價制度。科研評價應重視質量和貢獻,摒棄單純以論文、課題數量為導向的評價方式;應給予科研人員充裕的時間全身心投入重大課題研究中,相應降低科研評估的頻率,同時應探索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以收到連續創新、即時創新、即興創新相融合的全面創新管理效果;應實行相對的自主考核標準,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中期考核應側重反饋建議和定性評價,聘期考核應側重定量評估。PI團隊的整體成果和主要負責人的工作應由同行第三方專家委員會進行公開評審評價。
第三,激勵制度。激勵制度包括薪酬、獎勵、職業晉升發展等,用以激發研究人員創新熱情的人事管理制度。在薪酬制度設計方面,應制定多元化的薪資標準,適時采用全額年薪制、崗位津貼制、績效津貼制等薪資形式。在獎勵制度制定過程中,應實行能進能退的人員聘任機制,設立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突出貢獻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進行表彰頒獎,為領軍專家、首席科學家等骨干人才提供引領協同創新中心和所在團隊開展科技創新的優越條件。一方面,保證骨干人才擁有充足的經費,給他們配備齊全的實驗設備、科研助手和相關輔助人員;另一方面,優先支持骨干人才公派出國研修和學習,在評選“長江學者”“千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優秀人才計劃時給予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在職業晉升發展層面,應注重為青年人才創造提升自我和挖掘潛能的職業發展平臺。一是為每個PI團隊安排相當數量的青年人才,發揚“傳幫帶”的優良作風,在前輩的帶領下,讓青年人才適應、喜歡所在的團隊并得到迅速成長。二是要以項目研發為契機,選拔青年人才到企業掛職鍛煉,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突破技術創新的瓶頸。三是晉升職稱時應選賢任能,對于符合條件、表現優秀的青年教師可破格晉升副教授或教授,從而激發青年人才的科研積極性。
為把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全要素創新,協同創新中心應從招生制度、培養方式、學分認定、獎學金設置等方面探索寓教于研、教研相長的人才培養協同新模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
第一,招生制度。協同創新中心可根據建設需要申請研究生招生計劃指標單列,招生要求側重科研創新。從本科三年級學生中選拔一批優秀學生進入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實踐和科研等活動并為其配備導師。對于表現突出者,可按照單列指標提前招收為研究生進行培養,也可適度從國外招收研究生。
第二,聯合培養制度。聯合培養制度應通過三種途徑進行人才培養:一是注重學生培養過程的國際化,形成多層次、多樣性、柔性化的國際聯合培養模式。深化合作機制,建立研究生選拔推薦合作模式,推薦優秀學生到世界著名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通過公派留學、短期赴境外學習項目、聯合授予學位等方式在 “推薦出去”和“引進來”兩方面都要有所作為,以實現合作式創新和開放式創新。二是“雙導師”制度。即加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力度,注重學生實踐環節,除了在校導師外,還需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或高層管理者擔任其導師,指導其實踐訓練及畢業論文的撰寫等。三是預就業模式。即協同創新中心的高等學校和企業與學生之間簽訂“三方協議”,初步確定學生就業意向,但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產學合作,使專業教學、實踐訓練同職業訓練和就業緊密結合形成“鏈環”。
第三,學分互認制度。協同創新中心的各高等學校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制定跨學校聯合培養拔尖人才計劃,形成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的資源共享機制。如學生在企業或實踐中心學習所獲得的學分,學生所在高等學校應承認并計入培養計劃總學分內;參與協同創新中心相關競賽獲得的獎項可以依據規定申請獎勵學分;參與其他競賽獲得的獎項也可以根據規定申請獎勵學分,等等。各高等學校可在合作辦學的基礎上為相關學生頒發商議認定的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
第四,獎學金制度。協同創新中心應設置專項獎學金,以獎勵表現突出的本科生,還可以為提前進入協同創新中心協助開展科研的“推薦免試生”提供定期生活補助。對于拔尖的研究生,不僅在申請各項獎學金時可以享有優先權,同時還可申請協同創新中心設立的研究生協同創新獎學金。另外,各協同單位的碩士和博士在協同創新中心從事研究應當享受相應的津貼待遇。
科研任務如何管理、科技資源如何配置、研究經費如何使用等科研管理制度既是完成重大課題項目、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協同創新中心永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制度完善:
第一,科研任務管理制度。一方面,協同創新中心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課題和項目,采用矩陣式的科研組織模式,建立多主體參與的PI研究團隊;另一方面,協同創新中心應在領軍人才的帶領下,圍繞目標和任務,組織各協同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吸引各方人才,利用各種先進技術、設備和實驗室資源,爭取獲得突破性進展。組建不同的課題組,強化務實創新精神,凝聚組內力量,齊心協力完成項目,并盡可能地爭取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科技成果獎勵。
第二,科技資源配置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科研平臺開放共享機制。應制定科技資源建設與開放共享規章制度,將高等學校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型儀器設備、科學數據和文獻資料等面向企業和科研院所開放,并將其作為企業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為企業技術創新和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支撐,把開放共享納入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考核和績效評估范圍,采取穩定支持或根據高等學校科研平臺的服務水平給予事后補助等有效措施,促進其提升服務水平。二是建立行業技術聯盟,推進科技資源信息化。應充分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已有的科研基礎條件平臺,統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建立相關數據庫,創建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享等服務系統。
第三,研究經費使用制度。協同創新中心應嚴格按照支出審批程序尤其是大額支出的審批程序進行管理。為預防財務風險,強化資金管理,必須嚴格實行協同創新中心預算和決算制度,實事求是地編制預算表和決算表,并由高等學校審計部門和“2011計劃”管理辦公室進行審查和監督。國家科研組織部門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將科研任務及其經費資源委托于課題承擔單位之后,協同創新中心實際肩負著代理國家科研管理機構執行組織管理的責任和義務。[8]因此,在科研項目啟動、中期檢查、結題等環節都應注重研究經費的撥用和到位,做到專款專用,不挪用、不擠占和不截留研究經費,逐步建立并落實內部控制制度。
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成果及其轉化收益的合理分配影響著協同創新中心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發展,因此,利益分配制度就成為TIM理論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協同創新利益相關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很大影響。因此,筆者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科研成果協同機制:
第一,基礎研究共同署名。由于協同創新中心人員的人事關系依然保留在原單位,各協同單位合作取得的基礎研究成果由協同創新中心擁有,因此,參與人員所在的原單位名稱可同時標注在相關的論文、專著、專利、數據庫、軟件上。此外,將這些基礎研究成果在科技共享平臺上實現成果共享,有利于研究人員調用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更加深入的科技創新。共同署名和共同擁有知識產權,有利于調動科研人才創新的積極性,保障彼此間的利益。
第二,聯合出資并做好股份分配。雖然協同創新中心擁有一定的政府投入經費,但大多數項目的實施和研發仍需要各協同單位尤其是資金相對充裕的企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應以投入的人力資源、資金、儀器設備、技術等要素入股并簽訂協議,按照股份多少進行分配,以避免各協同單位之間產生利益糾紛。股份分配方式操作較為復雜,但應用性較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有利于各方聚力共同攻克難關。
第三,成果產業化上市分配。“蛋糕”要做大做強,必須將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成果推向市場,使其產業化并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在激勵措施方面,應利用稅收、股權、知識產權、酬勞獎金等方式,對科技轉移和成果轉化所得收益的分配制度進行改革,以促進科研人員積極進行科技成果轉移和產業化應用。對此,應合理分配各協同單位和有重要貢獻人員的發明成果產業化收益,提高各PI團隊和首席專家、獨立負責人等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比例。在實踐中,應安排專人負責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手續的辦理,方便科研人員開展成果產業化上市,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適合各協同創新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轉移實施管理辦法》并加強管理,嚴格執行。
總之,從TIM理論視角出發,通過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的構建,能夠釋放其潛在的創新活力,有利于打造 “人才特區”“學術特區”“學科特區”,推動各協同單位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狀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間的“互嵌”協同方式能夠有效地實現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資源上的整合與學科的融合,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有助于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大幅提升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從而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突破,并讓原始創新成果走向市場、走進百姓,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1988.523.
[2]肖昊,周丹.高等學校運行機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
[3]孫清忠,黃方方.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構建探析———基于管理協同理論視角[J].高教探索,2014,(05):26-29.
[4]王文華,李冬梅,葉宏帥,樊桂清,牟占軍.構建高校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研究[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79-81.
[5]許慶瑞,鄭剛,喻子達等.TIM:21世紀創新管理的新趨勢[J].科研管理,2003,(05):1-5.
[6]許慶瑞,謝章澍,鄭剛.全面創新管理的制度分析[J].科研管理,2004,(03):6-12.
[7]戴月波.協同創新模式下人才管理機制改革探索:以江南大學構建食品科學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為例[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3,(04):5-10.
[8]周勇.立足協同創新 改革科研組織與管理運行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3,(09):55-57.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perating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 Theory
Hu Changting,Li Ling
In recent years,corruption ca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d in endlessly,making people jaw-dropp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highland of education,academic of net and treasure of talent,and then why corruption cases occurred frequently.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internal control is not perfect.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prevention of integrity risk.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it diss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tegrity ri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n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prevention of integrity risk in the view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2011” pla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TIM)
F273.1
A
1007-8207(2017)12-0085-07
2016-06-03
胡昌婷 (1990—),女,江西贛州人,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李玲 (1964—),女,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本文系福建省財政廳課題 “創新型海洋工程裝備人才隊伍與保障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閩財指 (2013)564號。
馬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