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我國已與5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協議,“一帶一路”戰略正從宏觀層面的戰略部署開始進入到微觀層面的項目落地階段。上市公司正逐步成為資本市場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一帶一路”建設為上市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并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優勢資源和產能提供了戰略機遇。相應地,上市公司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均可提供助力。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市280多家上市公司以不同方式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參與的方式主要包括開拓產品進出口貿易、工程建設、設立制造基地或研發中心等。
一是上市公司積極參與沿線國家貿易和生產領域的合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和參與全球生產分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比重不斷提升,而伴隨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全球經濟發展疲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勞動力等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等問題突出。當前中國在技術水平、資本供給和信息網絡等方面實力顯著增強,“一帶一路”戰略可促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建立新的分工模式,將我國幾十年來發展的優勢行業上市公司產品出口至沿線國家。《“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2017)》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為9535.9億美元,其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25.7%。從貿易市場看,東南亞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目前也是我國上市公司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未來上市公司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產品和服務將逐漸出口至沿線更多國家,與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推動產業優化布局。
二是上市公司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發揮優勢產能,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為交通運輸、工程建筑、設備制造、通信等各行業上市公司提供了“走出去”機遇,相關行業上市公司已經過多年經營積累了豐富的項目運營和生產經驗,并在國內和國際處于領先水平,屬于我國傳統的優勢產能公司。通過服務“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上市公司在國內市場已飽和的情況下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來獲得了新的盈利增長點。中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點區域,也是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的重點區域,中亞地區國家地處內陸,天然氣資源豐富,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目前上市公司在中亞地區的合作主要是以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合作為主,雪人股份、新興鑄管、北新路橋等都是各行業的優質公司,在中國和中亞地區的“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自身優勢。
三是上市公司還可通過在沿線國家設立制造基地、研發基地等方式,將當地優勢資源和公司自身優勢結合相結合,實現共贏。上市公司的制造基地大部分設立在東南亞地區,主要是由于東南亞地區人口眾多,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為充分利用當地的勞動力和市場,一些電器制造業、金屬制造業和紡織業上市公司在當地設立了生產基地,如蘇泊爾在越南建立生產基地,魯泰A在柬埔寨、越南、緬甸建廠。此外,上市公司在歐洲地區主要通過設立技術研發基地來學習和引進當地的技術,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對上市公司來說,面對沿線國家的復雜政經情勢,與其他“走出去”的國內企業一樣,也面臨商業和政治等方面的多重風險:一方面,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區域政策調整較為頻繁,一些國家存在政局不穩,政府廉潔程度不高的情況,且2017年全球各地的一些重要選舉和政權更迭可能導致監管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會對上市公司的海外業務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公司出海并購當地礦產資源、高新技術企業時還會面臨政策審查方面的障礙,目前已有深市上市公司面臨此類問題。
為了更好地服務上市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降低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資本市場支持和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力度需不斷提升。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本市場的合作與對接,推進“一帶一路”跨境金融服務,促進跨境資本形成,探索跨境金融產品創新,為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融資渠道多元化提供支持。在可預見的將來,資本市場在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