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校園欺凌的產生與防治措施
◎李芳芳
近幾年,校園欺凌以一個嚴峻現實的現象直接威脅著師生的人生安全,極大地影響了校園的正常秩序,嚴重破壞了純潔健康的校園文明。成為了學校、社會以及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重點關注和重點探討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育管理經驗來談一談校園的欺凌事件產生的因素以及預防措施。
校園欺凌趨向低齡發展。筆者隨機在學校抽取了100名學生(16~20周歲)進行校園不文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有93.27%的學生知道校園欺凌;34.17%的學生曾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校園欺凌;49.59%的學生認為校園欺凌逐年增加;38.52%的學生表示校園欺凌曾發生在身邊的同學身上。
據資料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更加嚴重的趨勢,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犯罪年齡呈下降趨勢。在2000年前后的5年期間,我國青少年作案年齡平均下降2歲,14~16歲犯罪狀況日益增多,13~14歲兒童明顯增多。第一次失足兒童的年齡呈下降趨勢。
校園欺凌以不同形式呈現。曾經網絡上過這樣一組數據,深圳市疾控中心在2007年對該市18所的4350位11到23歲的學生進行了關于健康危害行為的調查分析得出,校園暴力中言語暴力所占比例最高,有48%;軀體暴力為31%;性暴力也不容忽視,有20%。在調查進行前的30天之內,有36.5%的受訪學生報告曾被惡意取笑,4.9%被索要財物,12.4%被有意排斥在集體活動之外,5.6%被威脅、恐嚇,4.5%曾受過打、踢、推、擠或被關在屋里,27.4%學生曾被人開過色情玩笑或做過色情動作,14.9%因身體缺陷或長相而被人取笑。因受欺負而產生自殺行為的學生也占到受訪學生的3.8%,校園欺凌對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嚴重。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正處于發展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不夠全面,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自身原因、家庭失敗教育、社會不良影響都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發生的誘因。
自身原因居首。在對100名學生問卷數據得出,有66.66%的學生認為蠻橫的學生容易發生校園欺凌;47.59%的學生認為校園欺凌是青少年對黑惡勢力,欺凌的認同與膜拜;31.57%的學生認為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主要責任在于自身;青少年抵御外界影響能力差,“近墨者黑”模仿能力及反面可塑性強,容易受到意氣用事的影響,缺乏正確的是非辨別能力,形成欺凌心理,產生欺凌行為。
不良家庭教育和環境,導致問題學生增多。“家”是一切教育的起點,青少年心理發展、行為養成、品德塑造等更多的個人表現全是在這里形成并發展的,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欺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青少年處于成熟與非成熟之間,家長誤認為這類人群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與分析事物能力,即使孩子有思想行為問題,處理方式上簡單粗暴、溺愛過分或放任自流。無正確引導的青少年一旦出現問題,便會按照自己“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多可能會發生校園欺凌。還有一種家庭成為欺凌產生的催化劑,父母在人際交往遇到瓶頸時,經常爆粗口、家庭成員提倡“以暴制暴”,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受到了相應的影響,覺得處理矛盾時是可以用欺凌解決的。
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不良文化吞噬著學生思想。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往往與社會環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著直接關系。青少年看太多的帶有欺凌性質的電視、錄像或電影后會變得好斗,對受害者缺乏同情。因此,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是誘發欺凌行為的因素。 欺凌文化使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崇尚欺凌,導致他們在激烈矛盾沖突的刺激下,突發欺凌犯罪。
學校因素。個別老師在處理問題時沒有恰當合理,對待學生以諷刺、挖苦等形式替代說服,使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當負面情緒累積,這些“重點關注對象”從內心產生不平衡感、自尊受損,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學習興趣消失殆盡,關注點轉移,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欺凌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校園欺凌由青少年導演,最終毒害的仍舊是青少年。一樁樁校園欺凌惡性事件的發生,在震驚的同時,怎樣應對或者杜絕校園欺凌,面對問題青少年、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是該引起深刻的反思的。
良性家庭教育,健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應擴大為對家長的教育,指導并號召家長努力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鼓勵家長勇敢對家庭、孩子和整個社會負責。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子女身心健康發展、健全人格培養為首任,讓孩子在家中得到溫暖,避免孩子人性偏離,教育子女以溝通引導為主,避免錯誤教育導致的心理叛逆,從而增加校園欺凌事件。
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方凈土周圍如果全部被網吧、游戲廳、影視廳環繞,何來凈土之說?呼吁社會要依法加強對學校周邊的環境管理,還校園一份安寧。相關機構應嚴懲社會不良環境,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對不良信息及時清理,相關司法走進校園,大力宣傳校園安全。
學校的工作。學校要充分認識和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把“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課題深刻研究,盡快地緩解和妥善地解決這樣一個困擾教育發展、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嚴峻社會問題。學校以德育為突破口,重視青少年思想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熱情,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積極引導學生做“愛國、愛校、愛家、遵紀守法”的人。
抓緊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給青少年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建立“預防重于處理”的觀念,加強校園監護,把一切不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青少年教育任重而道遠,只有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出發,營造良好環境才能有效避免悲劇的發生,才能讓國家的棟梁茁壯成長。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