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蕾
勞動爭議仲裁中誠信缺失的表現、原因及對策
◎王少蕾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用人單位如雨后春筍一樣不斷建立起來,用人單位的不斷出現、用工人數的不斷增多,導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出現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勞動爭議案件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每年都要審理大量的勞動爭議案件,在勞動爭議仲裁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惡意仲裁、虛假仲裁以及偽造證據和虛假陳述等不誠信現象。本文對勞動爭議仲裁中誠信缺失的表現、原因以及對策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經濟主體不斷涌現,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趨勢。如果用人單位本身管理不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權利義務沖突,就會導致勞動爭議的出現。面對這些爭議,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有效化解了矛盾,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在實際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誠信缺失的現象,比如惡意仲裁、虛假仲裁以及偽造證據和虛假陳述等現象。這些誠信缺失的現象不僅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還給仲裁員了解事實真相、選擇適用法律帶來了嚴重的干擾,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挑戰。因此,對當前勞動爭議仲裁中誠信缺失現象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1.個別勞動者以仲裁為業,昧良心向用人單位索賠。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人沒有正當職業,將專門通過與用人單位之間進行勞動爭議仲裁以獲得賠償、補償作為自己的職業。這些人去用人單位應聘不是真正為了找工作,而是專門鉆用人單位的空子,在挑選應聘單位時故意找一些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的用人單位應聘,應聘成功后就利用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支付報酬以及繳納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漏洞,搜集相關證據后,通過仲裁的方式向用人單位索賠。例如有些勞動者專門挑選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去應聘,待工作幾個月后就馬上辭職,然后以用人單位不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為由到勞動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有些勞動者在應聘進入單位以后,明確表示用人單位不需要給其繳納社會保險費,工作幾年之后卻以用人單位不給其繳納社會保險為由,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
2.用人單位故意拖延時間、逃避法律責任。在目前仲裁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中,許多用人單位都是在勞動爭議事實清楚的基礎上,故意拖延待遇支付時間,或者拒不履行義務。例如有些單位在仲裁審理過程中,明知自己確實存在過錯,卻故意不提交相關證據材料或者拒不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以達到拖延時間的目的。還有一些用人單位負責人無正當理由,故意拒收法律文書逃避法律責任,或者在仲裁調解的過程中故意約定較長的義務履行期限,到了履行期滿仍然不履行相應的責任義務。
3.一些不法的仲裁代理人故意偽造授權委托書,利用虛假案件提起仲裁。在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具體審理過程中還出現了不法代理人偽造授權委托書,打假官司的現象。例如有些不法代理人利用勞動者法律觀念淡薄、缺乏戒備心等特點誘使勞動者在起訴書上簽字,然后拿著起訴書到勞動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起訴用人單位,獲取不當得利。
4.勞動爭議仲裁雙方編造虛假資料作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使用。一般的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多是集中在工資待遇、加班費、工傷待遇以及社會保險繳納和勞動關系糾紛等方面,有些仲裁當事人為了在仲裁中取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竟采用偽造的證據材料來支持自己的主張。例如在確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勞動爭議案件中,用人單位偽造考勤表、工資表,用以證明該單位從未有過要求確認與該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這名職工,以此來逃避法律責任;有些員工為了在仲裁中獲得更多的經濟補償,偽造證明工作年限的材料以及加班證明等。
5.勞動爭議仲裁雙方做虛假陳述,捏造事實。在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很多仲裁雙方當事人在沒有書面證據材料佐證的情況下,對于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職工個人是否存在加班事實、用人單位是否足額支付職工工資等方面進行虛假陳述。比如有些用人單位在職工由于發生工傷事故要求單位支付工傷待遇時,否認與職工存在的是勞動關系,有些說與職工存在的是勞務關系,有些說與職工存在的是加工承攬關系,有些甚至說從不認識受傷職工這個人。
勞動爭議仲裁中之所以出現誠信缺失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是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是勞動爭議案件中出現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發生勞動爭議以后,申請勞動仲裁是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置程序,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勞動仲裁機構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來審理案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僅對部分誠信缺失現象做出了可以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救濟途徑,并沒有對誠信缺失現象規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再加上仲裁機構的性質和法院等部門有著明顯的不同,《民事訴訟法》中關于誠信缺失現象的處罰措施條款并不是針對勞動仲裁而設計,導致仲裁機構一般沒有辦法對誠信缺失現象進行處罰,造成了不誠信的當事人有恃無恐,違法成本過低。
用人單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是誠信缺失的客觀原因。用人單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勞動爭議案件中出現誠信缺失的客觀原因。很多用人單位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再加上對勞動法不了解,導致在用人制度上存在很多漏洞,比如不簽訂勞動合同以及不按時或者干脆不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等,這種不規范的用人制度給日后的勞資糾紛埋下了隱患。
利益的驅動是誠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在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出現誠信缺失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的驅動。勞動爭議雙方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捏造事實,偽造證據,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明明知道自己理虧需要承擔責任,還胡攪蠻纏、矢口否認,或者明明知道勞動仲裁結果是公正的,仍然提起訴訟,拖延執行、甚至拒不執行。
社會缺乏誠信體系是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整個社會缺乏誠信體系是勞動爭議案件中出現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不良的社會風氣以及誠信體系的不健全導致誠信缺失現象頻發。當今社會的信用缺失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完善的誠信體系,爭議雙方當事人利用法律漏洞進行虛假仲裁等行為就是由于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不完善、社會缺乏誠信所造成的。
誠信維權,依法行使權利。勞動爭議雙方維權必須以誠信為本,不管舉證還是陳述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為了在仲裁中獲勝就捏造事實、偽造證據、虛假陳述,要將市場經濟中的誠信交易觀念融入到維權中,仲裁機構要對爭議雙方進行溝通和引導,促使雙方當事人誠信的接受仲裁。
完善相關制度,避免爭議的產生。用人單位應該完善相關的用人制度,嚴格按照勞動法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確保不存在制度漏洞,避免以后出現勞資糾紛。立法部門要制定加強誠信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不誠信的行為制定相關的處罰制度,明確仲裁失信行為的處罰依據和處罰標準。
對誠信缺失人員要依法嚴懲。針對目前勞動爭議案件中誠信缺失現象嚴重的現狀,人社部門要與公安、法院、檢察院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制定嚴懲誠信缺失人員的聯動機制,共同制止和查處誠信缺失行為。仲裁部門在仲裁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誠信的行為要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移交公檢法等部門進行處理,給失信人員以威懾力。
全社會要構建誠信體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教育全體公民自覺誠信,通過宣傳誠信典型構建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立失信人員黑名單,向全社會發布,讓失信人員今后不管是在貸款、住宿、乘車以及旅游等各個方面都要受到限制,全社會共同抵制誠信缺失行為。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標準,在勞動爭議仲裁中堅持誠信原則,爭議雙方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的誠信體系建設才能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龍口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