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麗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清末山東移民東北與朝鮮移民東北原因的對比研究
王冬麗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山東半島的山東人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是清末東北移民浪潮中的重要代表,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兩地區移民,在遷入地東北的拉力和遷出地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的推力下,受共同的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移民東北。在共同促進東北的農業開發和民族融合,以及拱衛東北邊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又在不同方面影響著東北地區的生產、生活活動。
清末移民;東北地區;山東移民;朝鮮移民;原因比較
東北地區在清末作為移民聚居區,顯示出強大的包容性。清政府實行開禁放墾政策以來,關內山東漢族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開始合法地向東北地區移民,他們與東北的原住民一起共同開發東北。“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對中國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①。因此,研究近代以來,特別是1860年清廷開禁放墾后到清朝滅亡前的東北移民問題有重大意義。目前,對于東北移民問題的研究已有不少學者根據自己的觀點出版著述或發表論文,有較大成果②,其中不乏高質量的學位論文③。這些研究成果是從兩地移民開發東北的角度出發,主要為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的原因或是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的原因、山東移民對東北旱田的開發以及朝鮮移民對東北水田的開發,以及兩者移民其他的貢獻和影響。但是,上述研究成果是將關內地區山東漢族移民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一分為二,分別談起,卻沒有采取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兩地區人口移民東北,這樣往往忽視了各族人民在東北開發中的共同作用,未免有失偏頗。因此,本文出于這些方面的考慮,擬從清末山東移民東北與朝鮮移民東北的對比研究角度出發,通過對清末山東移民東北與朝鮮移民東北的原因諸多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和解釋其中存在的諸多共同點和不同點及其原因,進一步闡明不同地區移民歷史的特點和規律。
清末山東半島的漢族移民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是多種歷史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兩地移民的原因有相似性。
第一,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的客觀條件相同。
清政府在東北地區推行的從局部放墾的弛禁政策到全面放墾的移民墾殖政策是關內山東移民東北和朝鮮移民東北的客觀條件。鴉片戰爭之后的20余年,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使各國列強得寸進尺,繼續壓榨和掠奪中國的土地、剝削和奴役中國的人民。隨著《璦琿條約》的簽訂,黑、烏兩江已做為中俄兩國的界河,清廷丟失東北大片領土。1860年,清政府分別與列強三國簽訂《北京條約》④,清政府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境地。在1860年以后的東北地區較清初相比,區域已有不小的變化,且人煙稀少、兵力空虛。1860年9月部分開放黑龍江地區為開端后,為了挽救東北的邊疆危機繼續弛禁,逐步作出移民實邊的抉擇。1862年,清政府正式查明非法越境到東北地區的開墾的外來民,以丈量土地,按例升科⑤,戶部可以頒發給其執照,這也就說明清政府已經承認已經來到東北并開墾土地的移民以該土地所有權。1879年,清政府開放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圍場等等。
此時,源源不斷的“移民大軍”已經從中國關內和朝鮮半島聞風而動,日難數計。不論是從關內移民到東北的山東漢族,還是從朝鮮半島移民到東北的朝鮮人,都對幅員遼闊,卻地廣人稀的東北邊陲顯示出了格外的熱情和興趣。面對大自然賜予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他們發揮各自的勤勞,與東北原住民一起共同開發東北。
第二,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的主要動因相同。
天災人禍是兩地人移民東北的主要動因。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都發生千年一遇的天災,從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70年代中后期,特大旱災饑荒——“丁戊奇荒”⑥席卷山東半島,并且持續三年之久。由旱災引發的蝗災使殘存的莊稼毀滅殆盡,春夏之間,河水泛濫,又引發水災。1876(光緒二年)《申報》報道:奉天與錦州,土地十分肥沃,人煙稀少,有很多荒地等待開墾。且山東地區旱災饑荒已久⑦。時隔四個月,《申報》又對山東半島進行報道:“其苦不堪言狀”⑧。面對東北荒涼、卻急需開墾的肥沃土地,窮困潦倒的山東災民躍躍欲試。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旱災、蝗災、水災并發的山東半島僅一海相望的朝鮮半島,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連續多年發生水旱災害,與朝鮮半島一山相望、一水相隔的東北邊疆部分地區,成為朝鮮人避災的首選之地。據統計,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從朝鮮半島流入今吉林集安一帶的朝鮮人已經達到千戶有余,居住點遍布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廷在延邊地區設置“越墾局”,為非法越境的朝鮮人提供專墾區。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平安道與中國東北交界,從朝鮮此地越境到中國去的邊民有十萬余⑩,由此可見,當時朝鮮半島的朝鮮人也對東北廣袤的土地表現了強烈的好奇心。
第三,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的心理因素相同。
概而言之,即清政府對東北地區由實行嚴禁開墾政策轉向弛禁,進而開禁,肥沃廣袤的東北黑土地對關內山東移民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形成吸引力和拉力;而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水旱災害無形之中給關內的山東人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以離心力和推力,再加上山東人和朝鮮人對東北向往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兩股源源不斷的移民浪潮也由此而生。
清末山東半島的漢族移民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原因有諸多相似性的同時,又表現出不同之處。
第一,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其移民主體的國家屬性不同。

第二,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其移民遷出地的內部矛盾不同。


概而言之,盡管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都是兩地移民主體自覺選擇遷入地的能動作用的結果,但是卻表現出兩個不同的原因,一是其移民主體的國家屬性的不同,二是其移民遷出地的內部矛盾的不同。
清末山東半島的山東人移民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在移民原因的共同點上,表現為首先是移民遷入地清政府對東北“龍興之地”的政策由弛禁到局部開禁,再到全面放墾的幾經變化而對移民提供的客觀條件相同;其次是兩地移民在遷出地,即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所遭受的天災人禍是使其移民東北地區的共同主要動因;再次關內山東人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形成“以一帶多”的習慣是兩地移民東北地區的共同心理因素。在移民原因的不同點上,主要表現為首先是兩地移民主體的國家屬性不同,其次兩者移民遷出地,即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內部矛盾不同。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政府對東北地區實行局部開禁放墾的政策到清朝滅亡的50余年間,由于自然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合力驅動下,關內地區山東漢族移民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形成空前未有的高潮。東北地區為移民提供了相對較容易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這些外來移民也改變著東北的社會景象。但由于關內地區與朝鮮半島的自然等各方面的諸多差異,兩地區的移民遷居東北后又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特點。無論如何,中國關內的山東人和朝鮮半島的朝鮮人移民東北后,給東北地區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同時也推動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注釋]
①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340.
②路遇.清代和民國山東移民東北史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孫春日.中國朝鮮族移民史.中華書局,2009;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東北集刊,1941(2);李普國.清代東北的封禁與開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39-52;黃有福.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4):56-61;馬平安.近代朝鮮族移民我國東北線索梳理.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1):29-31;牛淑芹.清代山東移民東北述論.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18(1):57-62;馬紅麗.清朝山東人“闖關東”的成因及影響.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5):130-131.
③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644-1911).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4;范立君.近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860-1931).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5;劉娟娟.明清山東移民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董全軍.論晚清開禁放墾與東北農業開發.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5;辛圣鳳.朝鮮人的滿洲移民史研究.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6.
④《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中國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⑤《清穆宗實錄》,卷32,頁34-36.
⑥指19世紀70年代中后期,即1876-1879年發生在中國大地的特大災荒,主要類型是旱災饑荒.
⑦《申報》,1876年8月24日.
⑧《申報》,1876年12月11日.
⑨衣保中.近代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水利開發史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⑩在滿日本大使館,編.在滿朝鮮人概況.長春,1935.






[1]在滿日本大使館,編.在滿朝鮮人概況[M].長春,1935.
[2]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天賦統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4]路遇.清代和民國山東移民東北史略[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5]安作璋.山東通史·近代卷[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6]池子華.中國流民史·近代卷[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7]孫春日.中國朝鮮族移民史[M].中華書局,2009.
[8]李普國.清代東北的封禁與開發[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
[9]程墨秀.清代山東移民開發東北農業述略[J].齊魯學刊,1991.
[10]黃有福.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研究[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
[11]馬平安.近代朝鮮族移民我國東北線索梳理[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
[12]牛淑萍.清代山東移民東北述論[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1.
[13]衣保中.近代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水田開發史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2.
[14]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644-1911[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15]刁書仁,高峰.論清初東北招民開墾政策與漢族民人對東北的開發[J].史學集刊,2004.
[16]李偉.山東人“闖關東”與鄉土觀念的變化[J].史學月刊,2005.
[17]范立君.民國時期“闖關東”運動的特點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
[18]范立君.近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860-1931[D].浙江大學,2005.
[19]衣保中,房國鳳.論清政府對延邊朝鮮族移民政策的演變[J].東北亞論壇,2005.
[20]管彥波.試論東北朝鮮族的稻作[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
[21]馬紅麗.清朝山東人“闖關東”的成因及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
[22]周敏.1912-1930年東北關內移民與東北社會[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3]徐愛華.1775-1850年山東移民東北與山東社會[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4]鄭偉.晚清以來關內移民東北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5]馬曉馳.民國時期東北地區山東移民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6]于洪波.近現代山東移民東北歷史論析[J].求索,2009.
[27]閆娜軻.清代山東府縣人口考論[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8]孫合秀.晚清民國時期山東移民東北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9]劉大可.山東移民墾殖與東北農業的發展[J].東岳論叢,2011.
[30]劉娟娟.明清山東移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1]姜曄.民國時期東北移民與東北地區的開發[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
[32]董全軍.論晚清開禁放墾與東北農業開發[D].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3]辛圣鳳.朝鮮人的滿洲移民史研究[D].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4]《清穆宗實錄》,華文書局影印本.
[35]《申報》,1876年8月24日和1876年12月11日.
K
A
1006-0049-(2017)24-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