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立濤+李媛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實踐求真知的優良傳統,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帶弟子周游列國,到新文化運動時期陶行知先生“做中學”的教育理念。雖然時代不同,但都包含了學習場域的轉換,即從學校、課堂中解放出來,到大自然、社會中,尋找知識的真諦。“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美國教育家杜威關于教育本質的精辟論述,也可作為這種學習方式的理論基礎。這種發生在校外的、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被稱為“研學旅行”“修學旅行”或“游學”。這一寓教于游的學習方式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經在德國和日本等國流行,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開展得比較火熱。我國大陸地區起步較晚,在2013年之前,更多的是一些旅游機構推行旅游產品,它們大多以“游”為主,稱不上完全意義上的“研學
旅行”。
興起
2013年2月,《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雖并未對其實施做進一步的說明,但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及研學旅行,此后江蘇省、安徽省和陜西省率先進行試點工作。2014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較為詳細地對研學旅行的相關要求進行規定。在試點試驗的基礎上,其他省市開始頒布相應研學方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財政部、交通部等在內的11個部門共同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組織保障對研學旅行做了系統解讀,首次為研學旅行的內涵正名,即“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
途徑”。
困境
盡管我國一直在大力提倡,但在實踐過程中,研學旅行卻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困境。
一是安全問題。教育為本,安全第一。安全問題歷來是學校和家長關心的頭等大事。加之研學旅行發生在校外,又是集體出游,不可控因素繁雜,這無疑降低了安全指數。目前研學旅行實踐模式尚不成熟,沒有一套系統完備的安全出行方案,學校又缺少開展研學旅行的安全經驗,出于免責的考慮,很多學校在政策實施面前“裹足不前”。
二是經費短缺。研學旅行是通過旅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交通費、食宿費、景點門票費等。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而且,研學旅行的學習效果并非立竿見影,所以家庭困難的學生可能會選擇放棄這種學習機會。對學校來說,負擔所有家庭困難學生的出行費用不太現實,特別是在學校經費短缺的情況下,更是捉襟見肘。但市面上各種游學產品的誘惑,又易吸引一批有錢家庭的生源。鑒于此,研學旅行不容易做到全員參與。
三是保障機制不完善。研學旅行表面上只是學校組織的一次校外學習活動,實則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學生出行需要公安部門、交通部門和旅游部門的協調,在外食宿需要旅游部門、食品衛生和安全部門的協調,經費來源需要財政部門的資助,這都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一次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而不是學校單打獨斗的孤立行為。這種保障機制不建立,教育合力不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校執行政策的積極性,讓研學旅行難以為繼。
四是研學旅行課程計劃不完善。《意見》明確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作為一種教育教學內容,教育性應該是研學旅行的應有之義。縱觀現今的研學旅行,“只游不學”“游而不學”“游、學不一”的情況大量存在,甚至成為春秋游、冬夏令營、戶外拓展、跟團游的代名詞。沒有系統化和專業化的課程設計,研學旅行僅僅是一場走馬觀花式的景點參觀,其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很難凸顯。
五是旅游行業研學產品繁雜。研學旅行的推出,對旅游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塊美味的“蛋糕”,很多旅行社也“應景”地推出以“游學”為主打的旅游產品或服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旅游網站關于“游學”特別是“境外游學”更是加大了宣傳力度。如此繁雜的游學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家長的視聽。當教育性主導的研學旅行和商業性目的的游學碰撞時,其吸引力自然比不上名目繁多的商業性游學。
反思
研學旅行之所以不能“學”之扎實,“行”之盡興,歸根結底在于研學旅行的實踐主體——學校,缺乏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既包括外在的保障機制缺失,又涉及自身的不足。因此,應對研學旅行進行頂層設計,促成各方通力合作,學校才會擁有這份實踐自信,讓研學成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完善實施機制。從國家提倡“研學旅行”到現在時間并不長,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實施機制和模式。《意見》的頒布也只是一個建議,具體的政策實施和落實需要一個可操作化的方案,政策實施的監督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由于“研學旅行”涉及方方面面的權利主體,要想把各方力量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必須構建完善的組織機制。雖然在《意見》的“組織保障”中提到要加強統籌協調,但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這種協調機制并沒有被很好地建構、執行和監督。因此,有必要完善這種統籌協調的組織機制。這種組織機制的最高權力部門應該是政策的制定者,由教育部門在這場游戲中發揮主要責任,其他部門扮演輔助者角色,所以可以在教育部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研學旅行的部門,各省市教委、教育廳分別負責各地區的研學旅行事務,包括經費劃撥,合作旅行機構資質審查,研學旅行實施細則制定,各學校研學旅行方案審查,學生研學旅行期間和旅游、交通、公安、食品安全等部門的資源協
調等。
第二,安全保障。安全無小事,學生出行在外,安全問題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學校在實施研學旅行計劃時,一定要做好安全方案和應急預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校也要不斷地向學生滲透安全教育思想,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此外,在出行前為學生購買安全保險,增加隨隊教師的人數,擴大師生比。endprint
第三,經費保障。國家提倡的是“各地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因此政府首先要保證研學旅行經費到位,學校要合理利用政府劃撥的經費,確保專款專用,對家庭條件實在困難的學生可以免除出行費用。教育部門要和旅游部門協調溝通,旅游景點對學生采取半價或全免的優惠政策。在食宿方面,主管餐飲的部門可以和賓館溝通,給予學生一定的優惠。此外,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呼吁社會上有責任的企事業單位為研學旅行貢獻力量。
第四,完善研學旅行課程計劃。研學旅行的落腳點應該在于“學”,而“游”是形式,是服務于“學”的。因此,每次的研學旅行應有明確的研學目標、研學內容、評價方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游玩。與學生在校以書本為學習內容不同,這種學習內容應該更多地體現出實踐性和創新性。此外,根據不同學段、年齡特點的學生,設計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計劃,學校應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研學課程。由于研學旅行屬于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路徑,因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簡單地以分數來評價。在整個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更應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第五,加強對商業性研學旅行產品的審核。《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公益性原則,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都想分得研學旅行市場的“一杯羹”。市面上的游學產品少則五六千,出境游更是動輒三五萬,而通過這些游學學生真正能收益的并不多,這值得我們深思。由于這些游學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學校的研學旅行課程競爭的,其實施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長對研學旅行的認知和滿意度,進而影響家長對學校研學工作的支持力度。因此,教育部門應該協調旅游部門加強對商業性研學旅行產品的
審核。
第六,多方合作。研學旅行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參與。現在,我們越來越強調家校合作,家長在研學旅行中完全可以承擔起責任來。如果學校有家長委員會,每次外出時,可以讓家長委員會成員全程參與。如果沒有,學校可以征求家長意見,選擇有責任心的家長參與其中,輔助研學旅行帶隊教師處理學生生活上的相關事宜。學校也可和有合格資質、信譽良好的旅行社合作,利用他們在交通、食宿等方面的豐富資源和優勢,提高研學旅行的
效率。
研學旅行并非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外以及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都實踐得非常好。雖然我國大陸地區正式推行研學旅行的時間并不長,但一些試點省份也積累了若干成功經驗。因此,各地主管部門要對這些成功經驗進行收集,組織各學校進行學習,并予以推廣。
本文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市統籌城鄉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招標課題資助項目“《卓越教師計劃》實施背景下的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編號:JDZB2016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U-D-S合作促進薄弱中小學內涵發展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