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芝
如果說遇見生涯是源自內心對教育本質的追尋,對德育有效性的思考,對學科教育的理解,似乎都對,但也都不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教學相長。我發現生涯教育,基于入職30年在校園的師生對話。
對話一:入職第二年,我剛剛進入職業探索期,學生之問:“為什么要學化學?為什么要考大學?”引發我開始思考學科教學和學科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對話二:工作十幾年后,我的職業進入建立期,一位畢業生來找我,“咱們出本書吧,叫學習的動力引擎”,契合我一直在思考的學生學習動機問題;
對話三: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建立期,每每有出國的學生回來看我,都會探討一個話題,“你覺得中西方學生最大的差異是什么?”多年來,共同的答案是“中國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對話堅定了我做生涯教育的決心;
對話四:職業生涯進入維持期,我開始研究生涯教育的兩年后,遇見高三學生,問:“第一志愿報哪?”答:“我不用管,那是我爸媽的事,我只管考夠分就行。”愕然后,我決定將自己余生的職業生涯聚焦在生涯教育上。
“生涯教育”一詞是1971 年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Sidney P. Marland)博士首次提出的。關于生涯教育這一概念,至今很難找到適合我國文化的準確定義。我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生涯教育是喚醒學生自主發展意識、培養積極自我概念、提升生涯適應和生涯管理的技能和素養,幫助尋找生涯發展方向、進行生涯抉擇、尋求最佳生涯發展路徑的專門性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如果將生涯發展看作一個持續決策的過程,那么生涯教育是系統幫助學生進行生涯管理和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幫助學生尋找發展方向、管理發展速度和角色平衡、體現生命意義的教育
活動。
生涯教育是發展性教育
生涯教育具有的特點之一是生涯教育是發展性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生涯發展;二是在實施生涯教育時應遵循發展性教學原則。生涯教育是發展性教育,是由生涯本身決定的。生涯具有發展性特點。“生涯是指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從生涯發展理論大師督納·舒伯(Donald Super)對生涯概念的這一描述來看,生涯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過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變化中發展、豐富、完善。生涯教育應是促進學生生涯發展的教育活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當下和未來,用開放的心態面對社會和未來的
變化。
同時,應該說生涯教育是著眼未來的教育,討論未來就意味著帶領學生總是要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性,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并且,在不確定中選擇相對確定的方向、合適的發展路徑和速度,用行動描述每個個體的生涯發展。在實施生涯教育過程中,我們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應得到發展,教師應注重研究學生的興趣、動機和價值觀等內部誘因,激發學生生涯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他們過上豐富的精神生活,促進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實施生涯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應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活動平臺,以便他們在實踐中創造更多的優質學習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尋找和發展成長的內在主線。生涯教育既要助力學生當下精彩,又要奠基學生未來幸福。
生涯教育是主體性教育
生涯教育具有的特點之二是生涯教育是主體性教育,其意旨每個生涯人物是自己生涯發展的船長和舵手。學生作為自己生涯發展的主人,探索自我、探索環境、探索未來都應來自自我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是自己生涯發展的主體,他對生涯規劃的意義認識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因為生涯,你想它在,你不想它不在。成長是必然的,但人的生涯發展有主動和被動之分,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有有意識和無意識之分。生涯發展對學生而言,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是高中時期的重要任務。
當然,人的主體性發展有三種狀態:受壓抑狀態、積極發揚狀態、過分張揚狀態。生涯教育意在激發學生生涯發展的積極發揚狀態,既積極、主動地建構,遠離被規劃、被教育、被安排的受壓抑狀態,又要避免自我膨脹、精致的利己主義的過分張揚狀態。我們提倡的生涯發展的自主性,表現在從外在考試壓力動機轉變為內在興趣意義動機,從升學成績目標轉化為內在人生價值目標,從一段段割裂的被動人生轉變為連續生長的主動人生,從教師父母安排學習到自主選擇、自主
安排。
生涯發展大師舒伯認為,貫穿生涯發展階段、生涯角色、生涯成熟等概念的核心是“自我概念”。一個人的職業選擇的歷程,即自我概念實踐的歷程。心理學認為中學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期,高中階段是自主意識覺醒和自主能力快速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在中學生涯教育中重視自我概念的形成,幫助高中生逐漸穩定和成熟,在生涯選擇與適應上持續發揮影響力,建構自主人生,學會在有時限的人生中,借助一系列方法和技術,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辨析外界紛繁的信息,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選擇可能的發現途徑,繼而采取有效行動,平衡生活,開發潛能,奉獻社會,創造多彩人生。
生涯教育是主體性教育,應遵循主體性教育的原則來施教。它要以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目的,教育方式應滿足民主性、活動性、開放性的特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進行生涯探索,在活動體驗中彰顯主體性,在學校與社會聯結的開放性環境中培養生涯發展的主體。生涯教育的目標,具體體現在激發學生生涯發展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生涯發展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生涯發展的主體人格。
生涯教育是個性化教育
生涯教育具有的特點之三是生涯教育是個性化教育,其意旨個體差異直接決定生涯發展的個性化。生涯是關乎一個人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等各角色的選擇和平衡,因此每個人的生涯發展不盡相同。生涯教育從人文關懷的視角看,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適應社會的生涯發展方向,尋找個人發展的路徑和速度,積極endprint
行動。
體現個性化教育,重要的是教育方法的選擇。生涯教育的方法不能僅僅滿足于開設生涯課程,進行課內集體式的普及教育,還應重視課外的個體性的發展指導。課堂上的學習,無論是生涯認知,還是自我認知、環境探索,都需要聯結自身進行合理決策。個體的差異性很難在課程上被觀照,當學生有了自我認知、自主規劃的意識后,急需成年人針對個體的生涯指導,陪伴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人格、價值觀,發現家庭的支持力量,探索環境資源和發展趨勢,確定當下行動路徑,采取行動。關注個體發展指導是回歸教育本質,是學校教育的職責。當教師從只關注學業成績到關注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教師就從教師變成了導師,從學科教師轉變為人生導師,教書育人轉變為育人教書,學校就會變為師生呈現生命多彩、涌現生命能量、實現生命價值之所,教師就成為了學生生涯旅途的燈塔——避險、陪伴、引領、示范。因此,導師制是未來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涯教育是體驗性教育
生涯教育具有的特點之四是生涯教育是體驗性教育,唯有體驗,才能產生學習。學生的認識來自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更多地來自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可以來自書本學習,也可以來自觀察、觀摩,而直接經驗來自實踐,需要體驗。每個人的生涯都有其獨特性,個人生涯發展不能只依賴間接經驗的學習,而生涯體驗學習就是促進生涯發展、建構生涯模式的有效學習方式。
生涯體驗學習最重要的環節是反思,在反思中覺察自我、認知自我;在反思中聯結當下學習和過去的生活經歷、未來的職業,形成經驗或概念;在反思中洞察自己的專長和稟賦,建構個體的自主
生涯。
在舒伯生涯發展理論中,高中生涯階段處于人生發展的第二階段:探索期。在學校、休閑活動及社會實踐中,進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與職業探索。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在興趣和能力發展的基礎上,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然而,社會上一些人認為,職業離普通高中生較遠,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大學,能上什么樣的大學似乎是眼下的任務。至于學什么專業不重要,更何況未來的職業,那是很遙遠的未來。其實,從生涯發展的角度分析,上大學只是未來職業之路的一個重要準備階段,是為將來從事某種職業進行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準備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生走出課堂知識學習,走進社會學習,進行職業體驗,在體驗中更加清晰認識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體驗中聯結當下校園學習和未來工作世界,在多種體驗中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從而清晰自己成長的內在主線,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換個角度看,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去哪里,內心有了方向,腳下的步伐會更加堅定有力。學生內心如果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持續性會更好。
生涯發展依賴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職業體驗屬于直接經驗,可以是職業見習和職業實習,也可以是一次性的短期職業見習,或是一段時期的深入職業體驗。職業見習主要可以通過中學生走進職業場所進行展室參觀、崗位考察、職業人座談、專項體驗等環節,來了解企業文化、人員招聘情況以及崗位設置,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職業人感受、零距離親近工作,在職業見習中觸碰對未來的設想,激活自我認知,調整或堅定自己的職業偏好。活動以半天為好,學生可以是主動選擇性參加,也可以是被動安排參加。高中階段如果能走訪三個不同領域的職業場所,再輔之網絡查詢和學習,高中生才能對自己的職業偏好有一定的認知。職業實習是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的職業實習。學生通過學校或社會機構推薦進入一個項目,跟隨職業人從事半年以上的簡單工作,較為深入地體驗工作崗位的性質和內容,經過反思和梳理經驗,形成對職業的認知,聯結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進行分析判斷,發現潛能,形成對職業偏好的初步判斷。一個人的生涯發展歷程,基本上是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和實踐的
歷程。
在高中時期,學生是有機會進行職業實習的。例如,中國科協組織的英才計劃、俱樂部項目、北京市教委的翱翔計劃、北京市科協的后備人才計劃等,都是類似的項目。選擇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送入高校或中科院實驗室或中學實驗室,跟隨導師進行為期一年的課題研究,最后以一份研究報告完成項目學習。項目的共同點是因為學生對某個學科(或問題、話題)感興趣而主動參與,以科技工作者的角色進入工作世界,以非功利的目的完成項目研究。在這樣的項目中,學生因為主動選擇而用心體驗,發現興趣,挖掘潛能;因為零距離接觸科技工作者職業,發現適合或不適合,聚焦職業方向;因為非功利目的而淡定執著,發現過程大于結果,培養可遷移的科學素質和綜合能力。在這樣的項目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反思。學生在具體科學研究情境中體驗后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形成經驗或概念,洞察自己的專長和稟賦,認知自我,并將所得應用于其他生活中完成一次體驗學習。經歷這樣的體驗學習后,最終也許學生發現自己并不適合或不喜歡科學研究,這種試錯就是生涯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收獲,關鍵是學生知不知道如何做好一個生涯決定。正如第二期翱翔學員呂昊潤所言:“參加翱翔計劃,我最大的收獲是我知道我不適合做科研工作。”又如明天小小科學家的獲得者所說:“人生在于體驗,生活在于感知。”
只有深度自我思考,才能帶來認知的優勢。普通人是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而牛人是用未來的眼光來判斷。真正的精英,是站在過去的經驗上,用未來的眼光來看世界。判斷需要實踐作為獎勵,唯有體驗才會產生學習。
所以我們可以說,生涯教育是發展性教育、主體性教育、個性化教育、體驗式教育,它的精髓是對學生個體的人文關懷,助力學生當下精彩,奠基學生一生
幸福。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