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自組織是區域經濟機制或協調組織 ,它具有促使企業由完全競爭轉向合作競爭等積極作用。大學科技園和周邊區域通過良性互動,雙方的競爭力均會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科技園區;自組織;母體大學;周邊區域
1、大學科技園自組織
1.1自組織與經濟自組織概念
1.1.1自組織概念:盡管自組織理論發端于生物學研究,但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很多學科研究者所接受與引用的時興理論。談及此理論的奠基人,必然會涉及俄國哲學家兼醫生A.A.伯哥但諾夫與一般系統論的創始人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美國著名學者埃里克·詹奇提出,自組織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界與人類社會等宇宙的各個層次和系統中,它是自然系統演化的動力,是宇宙進化真正主動的力量。
1.1.2經濟自組織:本文認為,經濟自組織概念是古典自組織理論在經濟學范疇的應用與拓展。一個市場型經濟系統首先是開放的,它通過外部聯系與外部以及其他經濟系統持續發生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系統中的經濟個體無時不在的競爭與協同,這是系統漲落的根本原因。競爭體現了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事物對個體個性的要求,為保持自己的個性必須相互競爭和排斥。而這種作用的進行又使得整個系統相互關聯形成“協同作用”。協同與競爭相互依存,共同使經濟個體關聯為一個具有活力的經濟系統整體。
1.2園區自組織形態
根據學者金麗國的研究,經濟自組織既可以是一種經濟機制;也可以是區域內的某種協調組織---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形式。本文將自組織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組織形態范圍內。認為園區企業自行組織的“企業聯盟”就是一種區域狀態下的自組織。園區行業協會從形式上看,也應當是一種區域自組織;但它與企業聯盟組織,有一定的區別。一是組織成員不同,企業聯盟成員無地域限制。在大學科技園之外的企業可以成為園區聯盟成員,而園區內的企業也可以成為園區以外企業聯盟的成員;而行業協會會員地域限制明顯。二是兩種組織的目標有區別,行業協會一般不設立具體目標,則企業聯盟是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而建立的,甚至有時其特定目標實現之日,就是企業聯盟消亡之時。如果行業協會是“半官方”性質,則不應屬于區域自組織涵蓋范圍。
2、大學科技園與母體大學的空間關系
常規情況下,大學科技園區的主要發起人是大學;若沒有大學的參與,就不可能稱其為大學科技園;基于此我們有時也稱這些大學為其科技園的“母體”。我國的大學科技園與母體大學在空間關系上有三種形態:
2.1內含式:科技園區的存在空間與母體大學校園重疊,混合于校園或就是校園內劃出的一塊面積。例如北京大學科技園和清華大學科技園的前期工程。實際上大多數中國大學都是內含式起步,甚至開始時擠出幾個房間搞項目,就算科技園開張了。
2.2毗鄰式:緊鄰校園擴征一塊土地,作為園區用地獨立運行。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內用地緊張,在市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遷移了鄰居哈爾濱動物園,在其位置上興建哈工大科技園。
2.3輻射式:某所大學經過權衡,看中了一些優勢,在遠離校區的地點建設園區。輻射式又分兩種情況:A多所大學共同辦園;B一所大學單獨辦園。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表述的三種空間關系形態,不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大學科技園區伴隨著不斷深入的發展歷程,可能共存其中的兩種,甚至是三種形態。東北大學科技園劃出校園東部的80畝地,作為科技園一期建設用地,這是所謂的內含式。1992年以后,隨著園區的快速發展,東大科技園相繼在沈陽、大連、南海和成都建立了分園,又形成了輻射式園區。實際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是這種做法,在其核心園區成熟、鞏固之后開始向國內重要經濟制高點擴散,建設分園。
3、大學科技園區和周邊區域相互影響與作用
大學科技園需要周邊區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支撐,周邊區域也需要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新技術的制高點和輻射源。雙方通過良性互動,可以產生各自以前均無的新優勢,這些優勢如果形成互補態勢,則大學科技園和周邊區域的競爭力均會大幅度提升。
3.1促進大學科技園的“揚長避短”。大學有人才、技術、信息等多方面的優勢,但也有科技園區和校辦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科技園區重疊和毗鄰母體大學校園,或者校辦企業被涵蓋于母體大學校區;必然受到事業單位行政體制和純學術風氣的影響,市場經濟氛圍很難建立。
3.2促進所在區域經濟的“揚長補短”。地方區域有土地、資金、區域政策制訂等方面的優勢,但需要大學的人才、技術和信息要素。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北部,建市之前的地名為“灌縣”,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專學校。學者稅偉、楊震、張斌等的研究指出②,新中國成立的50多年后,都江堰大致經歷了四個產業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第三產業在快速增長,與第一、第二產業所占份額接近,旗鼓相當。2000年以后第三產業繼續加速發展,其比例甚至超越了二、三產業的總和。
3.3若干典型大學科學園對區域經濟的貢獻
3.3.1東軟集團軟件園對區域經濟的拉動。現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角下的東軟軟件園有土地面積600畝,樓宇建筑面積18萬平米;與之配套的東軟生活區另外占地近70畝,蓋有200套聯排別墅。由于園區內現有人員6,000多人,將來要發展到10,000~15,000人,有許多的外部、內部業務和生活需求,已帶動和改變了周邊地區10,000多人的就業與生活。
3.3.2北京地區大學科技園與地方經濟。2009年初,北京地區大學已建成了12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到2005年底,累計投入園區建設資金78億元,其中政府投入近3.5億,另外95%以上的投資來自學校和社會。可以將大學科技園在推動中關村地區區域創新和創業活動中的作用總結為以下四個主要方面:(1)塑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推動了區域創業孵化體系的建設。(2)吸引了國內外優秀創業項目和創業者,尤其是高水平留學人才回國創業,推動了中關村地區創業活動的發展。(3)聚焦于與大學自身優勢學科相關的產業領域,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推動了中關村地區的產業聚集。(4)促進了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企業間的科技合作,推動了園內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3.3.3深圳市對虛擬大學園的期待。10年來,深圳虛擬大學園實現了快速發展,總計培養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共計近4萬人;建成8個孵化器,場地面積總計達18萬平方米,還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廣東省先后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廣東科技人才基地”;形成了“官產學研資介”互動的區域創新體系,已逐步建成深圳區域創新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實驗平臺和孵化器基地。
參考文獻:
[1]顧朝林等.中國高技術產業與園區[M].中信出版社,1998.
[2]王少梅,杜學輝.校企聯合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探究[J].學術交流,2008,12.
[3]何晉秋.大學科技園的國際比較及借鑒[J].科學新聞,2006,22.
[4]洪廣欣,國內外大學科技園理論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8,12.
[5]黃親國.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與對策研究—兼論大學科技園與大學的關系[J].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6.
作者簡介:陳萬里,男,漢族,吉林九臺人,廣東東軟學院副院長、教授/教授級高工、經濟學博士、教育學/管理學雙碩士、工商管理/項目管理雙碩士生導師,佛山市首批社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職業技能、產業與區域經濟及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