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張濤
摘要:根據實際生產應用情況,在減速器設計、加工制造過程中,針對減速器箱體箱蓋鏜孔加工,設計、加工了一級齒輪減速器箱體鏜孔所需的專用夾具,解決了減速器鏜孔工序的裝夾及加工難的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減速器; 鏜孔夾具; 數控加工
中圖分類號:TG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2014702
1 引言
工裝夾具是工藝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藝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并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生產效率及加工成本。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數控加工設備已經飛速發展起來,與之相適應的數控機床夾具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國內數控加工設備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數控加工在生產中已占有較大的比重并將繼續擴大,而與之對應的數控機床夾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所加工的零件形狀各異,用通用夾具難以裝夾和保證加工質量,因此需根據加工零件設計專用夾具進行加工,以至于充分發揮設備的效能。筆者根據實際生產的情況,在減速器設計、加工制造過程中,設計加工出一級齒輪減速器箱體鏜孔所需的專用夾具,解決了加工難的問題。
2 問題的出現
在實際生產中,由于加工條件所限,沒有鏜床,沒有臥式加工中心,減速器殼體的兩Φ28、Φ42孔不能加工。即使在立式加工中心或數控銑床上也不能用通用夾具裝夾加工。為了能夠順利的完成任務,充分挖掘機床的潛力,還需設計一種專用夾具,在數控銑床上加工減速器殼體中Φ28、Φ42孔。
3 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3.1 設計思路
氣動鏜孔夾具就是一個銑床鏜孔專用夾具,安裝在數控鏜銑床的工作臺上,可以較好地加工出所需的零件,獲得效果不錯。這樣不僅減少了手工裝夾時的力度不均勻,定位不精確的不確定因素。還大大減少了加工時的輔助時間,從而提高加工效率,以保證加工任務的按時保質的完成。
根據孔的用途和要求采用合蓋加工保證孔的圓度,采用定尺寸的鏜刀和機床本身定位精度保證兩孔的平行度。
3.2 定位方式設計
由于該零件的加工在進行鏜孔工序前,減速器下底面已經加工完成,并以底部2個Φ8固定孔作為工藝孔用來定位。在機床夾具的使用過程中,工件的批量越大,定位元件的磨損越快,選用標準定位元件增加了夾具零件的互換性,方便機床夾具的維修和維護。采用一面兩銷的定位方式。兩銷,一個是圓柱銷,另一個是菱形銷(削邊銷),菱形銷的長軸與兩銷的連心線垂直,兩銷的中心距等于殼、蓋的定位銷孔的中心距。綜上所述,采用一面兩銷定位方式,兩銷均選用標準件。
3.3 夾緊機構設計
夾緊的目的:使工件在加工過程中保持已獲得的定位不被破壞,同時保證加工精度。
3.3.1 夾緊力的方向的確定
①夾緊力的方向應有利于工件的準確定位,而不能破壞定位,一般要求主夾緊力應垂直于第一定位基準面。
②夾緊力的方向應與工件剛度高的方向一致,以利于減少工件的變形。
③夾緊力的方向盡可能與切削力、重力方向一致,有利于減小夾緊力。
3.3.2 夾緊力的作用點的選擇
①夾緊力的作用點應與支承點“點對點”對應,或在支承點確定的區域內,以避免破壞定位或造成較大的夾緊變形。
②夾緊力的作用點應選擇在工件剛度高的部位。
③夾緊力的作用點和支承點盡可能靠近切削部位,以提高工件切削部位的剛度和抗振性。
④夾緊力的反作用力不應使夾具產生影響加工精度的變形。
由于選用氣動夾緊,由需要的輸出力換算出氣缸的活塞面積F=n×P×S,公式中F是所需要的輸出力,P是系統壓力,S就是活塞面積了,n是安全系數,一般氣缸水平使用取0.7,垂直使用取0.5,活塞面積出來了再換算成活塞直徑,一般氣缸使用直徑表示。
659=0.7×0.8×(3.14×r×r)
計算得出直徑,r低于20 mm,故選擇Φ40 mm的缸徑,由此可見,在夾緊情況下本夾具可以安全工作。
根據現場現有條件和實施成本,選用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源,氣缸為執行機構,通過杠桿機構來實現簡單、快速、有效的夾緊方案。
3.4 操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1)根據工藝,鏜孔時,箱體、箱蓋應該盒蓋加工。盒蓋時使用大平面加短錐銷定位,螺釘鎖緊。在鎖緊過程中每個螺釘盡量均勻受力,以保證箱體、箱蓋交界處完全接觸。
(2)工件在安裝到夾具上時應注意,箱體底面盡量垂直兩定位銷放入工藝孔,以達到一面兩銷的定位準確。
(3)按下氣動夾緊開關,夾緊工件。在首件裝夾時應調試夾具壓緊塊,以保證在氣缸行程內能夠壓緊工件。
(4)在夾具使用中應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夾具使用中的安全可靠,延長使用壽命。
4 結論
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所設計夾具能夠較好地保證Φ28、Φ42兩孔加工精度,能夠快速地將工件定位和夾緊,減少輔助時間,明顯提高加工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亞明.機床夾具的分類與構成[J].科技資訊,2008(14):76.
[2]李慶余.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薛源順.機床夾具圖冊[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
[3]孫本緒.機械加工余量手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