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辰
摘要:大學新生擺脫高考了壓力,載著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踏入向往已久的大學校園,部分學生仍沉浸在自豪和興奮之中,但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習慣、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巨大改變,許多新生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而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本文主要從大學新生存在的幾種適應性心理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論述。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與對策
一、當代大學新生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
1.自我適應問題
首先是當代大學新生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大學新生設計出的理想自我形象是完美的、高水準的, 然而進入大學后,大多數人都面臨著自我地位的改變, 由于大學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之間有差異等外在因素, 造成心理落差, 因此,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在頭腦中激烈碰撞沖突, 往往會導致一部分大學新生試圖逃避現實、消極懈怠、不求上進, 重者有自殺企圖。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邵斌和張雨新的研究也表明, 在大學新生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越大, 其抑郁方面的得分越高。其次是主觀自我與社會自我之間的矛盾,大學新生對自我的認識表現出更全面、深刻的特點, 然而, 畢竟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并不完善, 大學新生更是如此。反映在對自我的認識上, 與實際的自我或別人的評價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矛盾在性別上有一定的差異, 女性的主觀自我和社會自我的矛盾比較深刻。一般來說, 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通常高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來到新環境中的大學新生, 對他人的評價極其敏感。由于自我評價高于社會評價, 當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低或過 知所措或是懷疑自我。第三,是自我情感與體驗的沖突,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 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大學新生處于青春后期, 其情感體驗強烈而又含蓄, 不善表達, 常處于個人自我情感幻想中。已有一系列研究表明情緒表達行為作為情緒的突出外在表現, 不僅是個體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 還具有適應和信號等重要功能, 情緒表達對于促進人際關系和諧, 減少壓力, 促進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善于表達的人很少有抑郁傾向; 高情緒穩定表達者比低情緒表達者有更多的快樂, 更少的焦慮和內疚。第四是自我行為的失控,處于自由支配時間增多情況下, 缺少外力直接的監督和管理, 常會處于無目標狀態。從心理學角度講, 明確的奮斗目標, 會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 無形中會增強指向行為的注意力, 削弱不良心理的負面影響, 擺脫因不適應帶來的心理問題。但如果常常處于迷茫狀態, 個體會處于行為的退化或對某一事物的迷戀, 如網絡依戀、道德行為的幼稚化等。
2.學業上的不適應
當代大學新生入學后, 首先面臨的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學習環境, 上大學后高手競爭更加激烈, 再由于大學與中學之間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差異, 大學的學習較之中學的學習更復雜、更高級, 同時也更為自覺、主動、更為自立, 突出地表現出專業性、階段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等的特點。學習適應問題在入學之初表現得最為突出, 對整個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影響。學習方法、方式難以適應, 各種適應性調適還難以完成, 一旦有學習上的困難、挫折, 他們不免產生失落, 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
3.人際交往上的不適應
由于當代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性格、乃至地方語言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造成交往困難,有的大學新生步入大學之后,不知如何與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社會背景的同學相處,感受到大學生活人際關系的復雜性,與中學時代那種相對簡單的人際關系不同。另外,當代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促使大學生渴望人際交往,但大量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并部樂觀,出現了種種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際交往上的適應與否,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團體的氛圍,影響到大學生個體個性的成長與發展。因此,人際關系的問題是眾多大學生尤其是當代大學新生最為關注的問題。大學新生步入大學新的集體生活后,離開了熟悉的家庭、老師和同學,置身于陌生的環境中,失去了原有熟悉的心理環境,極容易產生不合群的心態,從而產生情緒壓力甚至抑郁心理。
二、解決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策略
1.建立大學新生的心理檔案,促進人格發展
當代大學新生入學時, 可組織他們進行心理測驗, 測驗分為常規測試和針對性測驗。常規測驗的內容主要有人格測驗和情緒評定兩個方面, 人格測驗可選用卡特爾十六因素人格測驗( 16F )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 M M PI ) 、艾森克人格測驗( EP Q ) 、大學生人格問卷 ( U P I) 等; 情緒評定可選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多種情緒評定量表等。針對性測驗, 即診斷性測驗, 是在常規測驗的基礎上, 根據被測的主要問題進行的專項測驗, 從而了解到當代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建立新生個人心理健康檔案, 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大學新生進行跟蹤教育和咨詢。
2.增加心理學知識, 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根據研究表明, 影響當代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學習動機、教學模式、學習能力、環境因素等, 其中學習動機對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影響最大,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動力因素和關鍵因素, 是引起學習行為的原因, 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等方面, 屬于非智力因素。大學學習的內容多、難度大、進度快、獨立性高, 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新的挑戰,此時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這是影響學習適應的重要方面。環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兩個方面, 但在大學的學習中, 社交因素作用明顯加大。大學較之中學社會環境更為復雜, 人際交往更為頻繁, 社交對大學學習的影響就更大。
3.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 使其和諧發展
當代大學新生自我意識普遍較強。“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根據照羅杰斯的理論, 我們每個人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和與自我有關的適應問題, 重要的是正視自己, 面對現實, 對變化了的自我、對新環境中的自我要有客觀準確的評價。
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成員了解自我, 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團體心理輔導可使團體成員嘗試積極體驗, 形成積極的交往品質。團體心理輔導是指教師或輔導人員面對多數被輔導者——學生, 基于社會及團體動力的原理, 運用適當的輔助技術, 以協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在影響個體轉折期適應的諸因素中, 社會的認可支持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環境資源, 在個體的適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進入大學之后的轉折期中, 個體的社會關系環境也會發生改變, 由此, 個體的社會支持本身也會發生變化, 從而建立新的社會支撐十分必要。
總之,解決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要用寬闊的胸懷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積極思考和探討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 使大學生身心健康將逐步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魏爽:《大學生新生心理不適原因淺析及其調試對策》,《民族科技》2009,(06)
[2]王玉潔. 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3]魯可榮. 貧困大學生心理壓力和人際交往障礙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 2005
[4]李紅亞. 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及對策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