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科
摘要:體育作為必修課程,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育教學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自我效能是一種通過判斷和感知自我能力,來影響學生的體能練習目標以及練習結果歸因等的思維過程。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自我效能感;培養措施
1自我效能理論
1.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通過自己以往的經驗,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可以成功處理某一工作的能力,即一個人對自身所具備潛能的認識,它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是人類行為中一種強大的力量。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并被心理學界廣泛接受,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他提出時,他認為自我效能感并不等同于個體具備的實際能力,而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是否具備操作能力的預期,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時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并對那一任務進行實施。因此,班杜拉強調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行為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調節行為能力的主要因素。學校是培養、發展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場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已經成為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條件
1.2.1個人經驗。個體在實際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在實踐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高,而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人們的自我效能感,錯誤判斷自己的能力。
1.2.2間接經驗。人們通過觀察或者想象一些與自己能力相同的人,他們的成功和失敗經驗,會提高和降低自身的效能判斷。
1.2.3言語和社會勸導。這來源于社會影響,包括其他人的一些說服性建議、勸告,這兩者都影響著自我效能的變化。
1.2.4情緒狀態。人們在緊張的情境當中,生理喚醒會被作為不良信號進行解讀,這導致了人們對努力成功的錯誤判斷。過度焦慮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極情緒會讓人感到任務難以勝任,成功和失敗產生的情緒也會影響著自我效能。
1.3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有一下四個作用:一是影響個體行為方式和選擇;二是決定人們遇到困難時的態度;三是影響人們的思維以及情緒;四是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
2影響體育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2.1工作壓力
高中體育教師存在著許多工作壓力,比如:工作量大、考試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職業期望較低、發展空間小,聘任壓力大等。這些壓力讓體育教師產生了應激反應,并且增強了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增加了教學的自我效能感。但壓力過大會適得其反,因此,中等程度的壓力對教學效能感的提高最有利。
2.2社會支持
雖然體育教師的社會支持來源于各個方面,例如:學生、家長、同事、領導、家人等,但相關資料表明,體育教師一般很少會獲得領導的支持,因此體育這個學科受到的支持度就更低了。
2.3教師學歷
教師的學歷不僅反映了教師的社會背景,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而知識和技能是教學工作的開展的前提。隨著個人的進步,他們的研究能力、知識儲備,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這會讓他們對教學現象更加深刻的分析與觀察。
以上因素會影響到教師的效能感,這些因素時刻在變化,這表明了教師的效能感是以動態形式存在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重塑。而班杜拉也利用了改變患者效能感的方式來重塑他們的行為,進行治療。
3在體育方面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表現其相關性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會設置一些教學情境來改造學生的身心狀況,這種改造通常有著雙面影響,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在于教學情境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認知評價。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通常會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將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足,認為成績的取得在于自身;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通常對自我認識不足,容易錯誤判斷自己具備的能力,不會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設定目標,目標往往不切實際,將成功歸因于運氣,而將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產生錯誤自我認知。
4體育教學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措施
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在高中教學中培養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設置目標是在體育中培養自我效能感的一種方法。研究表明,經常失望會導致學生疲勞心理產生,學習效益下降。掌握合理的目標可以讓學生對進行的活動產生持久性的興趣,讓學生不斷克服任務中產生的困難,心理變的更加堅強,促使學生取得更大的成就。與此同時,老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并且調節他們相應的行為。因此,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學生應當樹立合理目標,以提高運動能力為目的,不斷克服在運動中產生的困難,修改自己的不足,減少失敗感的產生并增強自己對體育的興趣,提高自身的體育效能感。
教師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而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影響著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老師的教學效能感越強,其責任心就越強,會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著積極作用;而教學效能感弱的老師,往往會通過一些外部的引導以及懲罰措施來逼迫學生學習。這會讓他們降低自己的教育目標,同時他們的消極情緒也會帶給學生,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要以增強老師的自我效能感為前提,并提高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老師應當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現有環境與學生實際情況,創新教學內容,用新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能力。
體育教師通常因為自身的專業能力不強,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情況導致了教師對自身職業的厭煩,讓教學效能感降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專家進行講座培訓或者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培訓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水平,使其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高中的體育教師不僅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也面臨著學生鍛煉的任務。他們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學校相當加強教師的心理疏導,并提高他們對心理學知識認知,增強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1]譚燁.提高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 8 (10) :34-36
[2]李正斌,李煥芝.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提升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 (27) :69-70
[3]禤瑜.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高中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實驗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 2015
[4]張冬英.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與提升[J].成才之路.2016 (15)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