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農
“為了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要讓孩子游戲般地學到東西,要使學習過程重新成為一個有趣的、令人著迷的經歷,而且要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歷。” 這是德國教育家非拉·費·畢爾肯比爾所說的至理名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學習設計成孩子愿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迫不及待地獲取知識的快樂旅程,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近些年來一直潛心實踐著的課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的教學是適合運用畢爾肯比爾提出的游戲般學到東西的理念的。但是我們要明確數學課中的游戲不同于生活中的游戲,它要與數學有緊密聯系,要有數學思維含量,所以數學課中的游戲要遵循情境的融洽性、鮮明的價值性、參與的全員性三個基本原則。比如說一位教師在執教低年段的《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摸球游戲外,還設計了裝球游戲,全體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任意摸一個,摸到的一定是紅球”這一要求,獨立思考,動手裝球。裝完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裝。然后老師又先后提出要求“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摸到紅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摸到紅球”又該怎樣裝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這個游戲,不但全員參與,而且學生從始至終都興趣盎然,每次成功裝球之后的快樂都洋溢在了臉上。學生的知識領悟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愉悅的游戲環境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堂課孩子們真是游戲般地學到了東西!
游戲般學到東西,不是整堂課都要求做游戲,它可以是在課始引入環節體現,也可以是在課中探究環節體現,還可以是在課末應用提升環節體現。課始引入環節設計游戲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帶著迫不及待或者饒有興趣的心情去投入學習。課中探究環節設計游戲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在探究中去忘我、去思考、去收獲。在課末環節設計游戲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去鞏固、去應用、去拓展、去提升,也會讓孩子留連課堂。
比如說,有一位老師在執教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時,設計了數手指的游戲來引入。教師問: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個簡單而又有趣的數手指游戲,好不好?(教者伸出左手,從拇指開始依次數到小指)1、2、3、4、5,(再又從拇指依次數到小指)6,7,8,9,10,一直數下去,你們會不會?學生不約而同地說:“這么簡單,誰不會?”于是教師讓孩子們邊說邊數從1數到20。看到孩子們還想接著數下去,于是打斷孩子們說:你們現在隨便報出一個數來,我不用數,就能馬上說出這個數是在哪個手指頭上的,信不信?誰來試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18”。教師馬上說:在中指上。不信你們自己數數看。學生數了之后幾乎是一起驚呼:“真的吖。”教師接著再點名隨意報出一個數,立即判斷出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再讓學生數手指驗證。正當學生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時,教師故意做出了不起的神情問: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這么快就能猜出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的嗎?學了這節課以后,你們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此時,學生興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接下來的學習。很顯然這位老師設計的數手指游戲,充分體現了手指尖上的智慧,十分經濟,又十分藝術,將課始游戲與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巧妙地結合了在一起。手指是天生的學具,人人都有,無須準備。數手指游戲乃舉手之勞,學生十分好奇,樂學情緒便潛滋暗長。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位教師深諳讓孩子游戲般學到東西的理念,也能巧妙地化平淡為神奇了。
再如,在教學六年級的“圓柱的認識”時,有位教師大膽改編教材,給每個小組一張硬卡紙,要求各小組按最省材、最美觀、最科學、最快捷的要求包裝一個圓柱實物模型。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剛提出,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立即被激發起來,主動地投入了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探究活動,待各小組包裝結束后組織匯報交流。圓柱的特征也就這么做游戲般在活動中被發現,被提取,并且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讓學生體驗數學樂趣、體驗“生活”、體驗自主、體驗過程、體驗創新、體驗成功,從而培養數學情感,培養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元素都能融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如做游戲般的探究活動中來進行。
回頭看看我自己的課堂,游戲也常常出現在其中,游戲為我的課堂增添了很多活力。比如說,在三年級下冊的《分一分》中,我把課題換成了“跟分數交朋友”,既然是交朋友,我就設計了很多游戲。其中課尾環節設計讓學生做“聽口令、舉小棒”的游戲。規則是:(1)每同桌共12根小棒,聽到口令后要商量。(2)老師說:“舉”,其中一人就舉起小棒。依次要求學生舉起12根
小棒的 、 、 、 、 、 、 。這種設計的意圖就
是:不直接講述分子和分母的意義,而是通過這一活動形式,來讓學生自然地感悟分子、分母的內涵。同時,通過這一活動形式,來對剛剛認識的分數進行一個拓展,從把一個物體平均分過渡到把很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為今后進一步的分數意義學習打下鋪墊。這個游戲不管是面向三年級的學生還是面向二年級的學生,學生都很感興趣。尤其是在舉起小棒之前的同桌商量環節,就是最好的合作,要想舉對,必須真正理解分數的基本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游戲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好手段。
課末尋趣,可以使學生在游戲中運用學到的新知,在緊張和興奮中品嘗一節課的收獲,享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課末我設計了一個分果子游戲。具體內容是:教師出示一籃大小均勻的果子,這果子呀不多不少,剛好81個,我們班上有48位同學,怎樣分配才比較公平合理呢?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領取,領取的順序以舉手先后來定,領取之前可以小組成員討論;領取的時候要說出該拿幾個,還剩多少個;拿了之后可以幫其他小組思考。具體拿法是:第一個小組拿1個,加上剩
余的 ;第二個小組拿2個,加上剩余的 ;第三個小組拿3個,加上剩余的 ;第四個小組拿4個,加上剩余的 ……第八個小組拿8個,加上剩余的 。結果下來,每個小組領了9
個,還剩9個,十分公平。我接著啟發學生:(1)這剩下的9個果子怎么辦呢?(有的學生說:“老師,你代表聽課的客人拿上一份吧。”多有禮貌!)(2)每個小組6人,領到了9個果子,又該怎樣分呢?今天的作業就是下課之后把果子分到每個同學手中。
這樣精彩的結尾,使學生高漲的情緒從課上延伸到了課下。經過調查,有的小組分配得很公平,每人分得1個又加上 個;有的小組分配得也很合理,按課堂上的表現多勞多得。其思維之活躍,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料,這不能不說是學生的創新之舉。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中,游戲是一種很好的知識載體、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兼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適時設計游戲或如做游戲的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很好的感悟數學,感受趣味,增進情感,增強意識。在游戲中能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在游戲中學會分析現象、解決問題。在游戲中學會表達與交流,在游戲中學會與人合作和分享,更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創新與實踐。
當然,對于數學教育來說,游戲不能代替一切。但如果在教學中多為學生提供機會參加一些游戲,多組織一些活動,多摻入游戲的精神,就可以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精神自始至終飽滿、昂奮,對數學自然有濃厚的興趣了。有了濃厚的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遠嗎?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游戲,讓我們的孩子游戲般學到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