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力++譚智瓊
摘要:詩、書、畫、印最早是以獨立形式存在的藝術,宋徽宗用其獨特的審美規范與藝術實踐將“詩書畫印”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并成為后來文人畫特點的代名詞,為畫家們在繪畫創作上提供了新的藝術融合。通過徽宗花鳥畫作品,分析詩與畫、書與畫、印與畫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趣味并闡釋“詩書畫印”中的一體化韻味。
關鍵詞:宋徽宗;花鳥畫;詩書畫印
在中國繪畫中由四種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的璀璨藝術實屬“詩書畫印”,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就將詩、書、畫、印四大藝術文化在其繪畫作品中完美呈現,影響力較深遠。趙佶自幼喜愛繪畫藝術,極具藝術天賦,他貴為北宋時期的“九五之尊”,開創“瘦金體”、創立畫院、撰寫書譜并將詩的情感融入到院體畫風格之中以增添文人情感色彩。另在位期間,加強其自身藝術修養,網羅聚集天下藝術人才并從中吸收其眾長,帶動上下百姓藝術之所好,促使經濟文化藝術發展欣欣向榮。現今,宋徽宗名下六十五件作品被收藏在《畫目大典》中,其鑒定為親筆的卻為一件,其它作品是否親筆尚還存有很多爭議。我們姑且暫將宋徽宗繪畫中符合其內心審美要求的作品作為真跡,方便我們從中探析其“詩書畫印”一體畫的結合趣味。
一、宋徽宗詩與畫的結合
詩與畫屬兩種不同的藝術樣式,前者是存于時間上的形式,后者則依賴于空間,但兩者結合是一種再現與表現的美。①欣賞著宋徽宗的繪畫,感受畫中詩與畫的情景交融,別是一番滋味。徽宗一直注重詩與畫的結合,以詩寓畫,提倡通過畫面題詩形式來寓意畫面表達內心情感,宣揚政治教化,歌功頌德,其實這并不是因畫面留白需填補空缺而刻意為之,最終目的是幫助觀者更好更直接的解讀畫中之意。徽宗在宣和年間建制了“畫學”且常“以詩考畫”的形式來選拔德才兼備的畫生,因此畫生的自身詩畫素養較高且創造力豐富。早期的畫面提款是從北宋開始的,五代、唐朝時期都未曾出現,最終宋徽宗完美實現了“詩畫本一律”的意境闡釋。著名詩人王維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畫同框境界,包括被稱為“三絕”的鄭虔,他們并未真正的將書法和詩句融入到繪畫中,詩與畫相結合的形式仍不完整。在趙佶的作品中詩書畫結合成一體,畫中用獨創的“瘦金體”題詩以豐富畫面的內容,和諧畫面的風格。米芾、蘇軾、黃庭堅等大批文人受徽宗影響做畫題詩越來越多,詩畫同框的作品也隨之增多,詩和畫得到廣泛宣傳。
宋徽宗的詩具有宋代特有的高雅清新之韻味。鄧白曾在《趙佶》中對他予以高度的評價,將其詩書畫稱為“三絕”,絕非附庸風雅者可比。在其繪畫中,詩不受空間與時間的約束襯托出畫的情感,繪畫同樣準確、直觀的抒發出詩的描繪之境。詩畫結合情景交融,更完美的表達出文人志士情懷,徽宗一生創作了無數詩詞,主要分為四大類,題畫詩為最明顯,有畫中題詩與畫外題詩,詩與畫相應成輝。如繪畫作品《芙蓉錦雞圖》,趙佶用標志性的“瘦金體”題到:“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畫面布局整體較為合理,從左向右伸展了兩三枝芙蓉花枝條并且錦雞棲息在上面反向觀望著兩只蝴蝶,猶似在打招呼。題詩之處則巧妙地位于蝴蝶下方恰與所繪的錦雞相呼應,畫面深動,形象栩栩如生。《芙蓉錦雞圖》成為徽宗一系列畫中最早達成詩畫一體的畫作之一。詩在文字語言上襯托出畫的意境,畫在繪圖符號中表達出詩的情感,詩畫同一。另在徽宗的作品中,《瑞鶴圖》與《祥龍石圖》屬在畫以外地方題詩的作品,簡稱畫外題詩。如《瑞鶴圖》一改往常花鳥畫形式構圖,將詩題在畫外與畫構成一幅完整作品,畫面中位置經營左右對半,詩字體細致雋永,一如從前的“瘦金體”,畫工整細膩,畫面營造了一種以仙鶴為主題的祥瑞神秘氣氛,成群仙鶴環繞在宮墻的殿宇之上,形成一片宏偉壯觀景象。站在欣賞著的角度,這種畫面做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并打開了詩與畫結合的藝術空間,最終形成時間與空間上詩畫一體的唯美意境,使欣賞著們在詩意的情境下更好地解讀了畫面語言。
二、宋徽宗書與畫的結合
宋徽宗在其他方面無大建樹,但對于藝術一生秉持著熱愛之心,書與畫的結合在其手上日臻完善,將書畫款識融于作品之中,這是前人所故不及的。趙佶十五、六歲時就常與書法大家進行交流、學習并汲取藝術營養,在二十歲左右開創了獨一無二的字體,命其為“瘦金體”,又名“瘦筋書”,《楷書千字文》為其二十三歲時創作的作品并賜予童貫,其字體挺健有力,筆勢勁逸。南宋時期的樓鑰對其作品贊嘆絕口,還有人曾稱贊他的字:“筆勢飄逸,如沖霄鶴影,高邁不凡;掠水燕翎,輕盈無跡,痩勁而不纖,端整而不板”。②這些評價都不是泛泛溢美之詞,而是他們真心出于對徽宗書法藝術造詣高超的認同與嘆服。徽宗學習書法上承書法家褚遂良,下學黃庭堅、薛稷、薛曜,在面對這些書法家時徽宗并未一脈的學習模仿,而是勇于創新,自辟蹊徑,創立獨樹一幟的字體,成為真正的書法大家。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書與畫形式的融合指畫面中的題款通過書法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組合并構成畫面中的一部分。而畫面中常見的“題款”則主要由“題”與“款”相結合,“題”一般指繪畫者根據畫面的內容提出的文辭,另畫面上寫的年月日及簽署姓名、鈴印為“款”。“題款”代表了“書”,書與畫,書畫同一,同法不同體。不難發現,在宋徽宗的書畫作品中,一是將欲表達的詩文用“瘦金體”來表現與畫相結合,融匯詩書畫一體;二是把繪畫中的畫法融入到書法之中,達到“書畫同源”。徽宗對藝術追求神似與形似,繪畫與書法同為一體,書法的筆墨變奏、氣勢、韻律、起伏等與畫都是互通的,在他眾多書法作品中,撇與捺都會運用竹葉畫法去處理,同樣,趙佶的花鳥工筆畫每一筆都是書法化線條的體現。
三、宋徽宗印與畫的結合
宋代時期,人們對印章藝術的認識成功的由實用轉向了審美階段,初期的書畫鑒藏印和款印逐漸獨立一體,打開了書畫與印章結合的新局面。其中,在印章與書畫的審美方面,宋徽宗對其結合起到巨大推廣作用。由于民間經濟發展繁榮,農業及手工業發達、商業活動頻繁,人們便增加了對印章的使用并將其表示征信和防偽的驗證標識,使得印章使用范圍變廣,不僅在書信和藝術作品中出現,還有被作為商品商標使用等。在徽宗、文人士大夫的影響下,印章逐漸成為了民間人們標志性代表并對其大小、樣式、字體、材質進行了規范。一般帝王的寶璽制作首先需經少府監請示三司,得到批準后方可由專業鑄造司去鑄造,嚴格之至,有時請大書法家蔡京篆文,過程極為嚴謹。徽宗為君王,內府印章已沒有實物,只能通過其作品一覽風采。其印章獨具創造性,九疊文印為其中代表之作,通過徽宗的作品得出,用于印章鐫刻的為九疊篆,屬宋代時期的“國朝官印”,篆書以字體筆畫的繁簡折疊數量為斷定,加之古代把九寓意為“終”、“多”的意義,因此被稱為“九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