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二胡是我國傳統弓弦樂器中的代表,在我國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長河中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與變更,其是中華名族偉大智慧的結晶,體是我國音樂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要體現。本文重點介紹了二胡發展的多元化,從弓弦樂器的起源進行分析,然后介紹了二胡發展起源的多元性,并分別從唐代、宋元時期以及明清時期分別介紹了二胡發展階段民族地域屬性的多元性,最后重點介紹了二胡發展階段其演奏、創作手法的多元性。
關鍵詞:弓弦樂器;胡琴;發展歷史;多元性
1二胡起源的多元性
1.1二胡的起源歷史。二胡起源于我國唐朝,是根據我國北方少數名族的樂器“奚琴”逐步演化而來。唐朝時期奚琴演奏十分的流行,并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為風靡。奚琴發展至宋朝時更名為“嵇琴”,之所以更名為嵇琴據記載是因為其為嵇康改良所得。至元朝時期,胡琴的發展十分迅速,并且已經初步的具備了現代二胡的外形,待其發展至明清時期,已經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民間樂器。
1.2二胡名稱的由來。在民間二胡的名稱有很多,從胡琴、南琴到二嗡子,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名稱。二胡最初起源于唐朝,其在唐朝時期被稱為“奚秦”,發展至宋朝逐漸的被稱為“嵇琴”,有學者指出,在唐宋時期,嵇與奚乃是同音的,也就是說本質上其名稱并未發生變化。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奚”逐漸的演變稱為了鮮卑族的稱呼。發展至隋唐時期,二胡逐漸的被稱為“胡琵琶”。二胡這一名稱是在近代才確定的,部分學者認為二胡之所以稱為“二胡”是因為其僅有兩根弦,這一觀念是根據“三胡”以及“四胡”所引申得到的。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二胡是根據民間稱呼“二嗡子”所得出的名稱。另外部分學者認為,二胡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相對發音比較高亢的京胡,加入了比較柔軟,定弦比京胡低了八度的第二支胡琴。也就是說二胡的“二”是相對于高音胡琴對比而得到的,其為低音,位于高音之后,因此稱為二胡。
2二胡的發展階段及其民族地域屬性的多元性
2.1唐代胡琴的出現。唐朝時期國力十分的強大,在強盛的國力下有效的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在多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下,唐朝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音樂文化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在唐朝時期得到了十分大的發展。唐朝時期的音樂文化不僅繼承了我國先秦一來的音樂文化,更融入了大量的西域音樂元素,再加上一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碰撞,使得唐朝的音樂文化愈加豐富多樣。
2.2宋元時期胡琴的發展。宋元時期的胡琴起源于唐朝,但是相對于唐朝時期的胡琴,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宋元時期的胡琴進一步的融入例如弓弦樂器的特點,最為典型的便是“火不思”的出現,其已經初步的具備了擦弦樂器的基本特征,并且在演奏時引入了馬尾弓,成功的將演奏方式從棒擦轉變為了弓擦。宋元時期的胡琴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含義,但是在具體的指代上,胡琴這一名稱卻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唐朝時期胡琴主要指的是少數名族及西域區域的彈撥樂器,比較典型的便是琵琶,唐朝時期的琵琶極為風靡,在唐朝音樂文化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發展至宋朝時,人們已經不再以胡琴稱呼琵琶了,但是胡琴這一名稱依然保留了下來,主要是用來稱呼西域一些區域的彈撥樂器。
2.3明清時期音樂的多元性。明清時期的音樂文化更多的是以戲曲以及說唱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的,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矛盾越來越激烈,很多的戲曲都是以揭露階級矛盾以及反對封建禮教主題的。在這一時期,隨著大量的士子文人參與到戲曲的創作中,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是我國名族樂器發展十分集中的一個時期,從清朝初期開始,名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活躍,名族樂器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很多少數名族樂器也逐漸的進入了主流的社會,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胡琴類的拉弦樂器。
3二胡繁榮時期發展階段其演奏、創作手法的多元性
3.1二十世紀上半葉二胡發展的多元性。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大量學者進入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與技術,西方音樂也開展逐漸的傳入國內。新穎的音樂形式與音樂理念對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突,在這一時期,學習西方音樂文化成為了音樂發展的主要潮流,新音樂逐漸的成為了這一時期國內音樂的主要形式,傳統音樂逐漸的失去了人們的關注,并且慢慢的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在新音樂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涌入西方樂器的學習中,這時候一部分音樂家提出了對傳統音樂的重視,國粹主義音樂開始逐步的涌現出來。國粹主義音樂具有十分強烈的名族主義特征,其更多的強調的是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其反應了我國知識分子對于傳統文化的珍視,希望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時代迸發出全新的生命。正式在國粹主義音樂的堅持下,一部分傳統音樂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隨著新音樂與傳統音樂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激烈,如何在固守國粹與全面西化之間尋求較好的平衡成為了眾多學者所關注的焦點,一部分學者開始尋找改進音樂文化的方法,企圖尋求音樂文化的新突破。這一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音樂家是劉天華,其全面承認了國粹音樂的落后,并且明確的指出了傳統國樂具體存在的問題,并且結合西方音樂文化,對國粹音樂的作曲、記譜以及教育進行了全面的改良,在新音樂文化背景下積極的探索改進國樂發展的道路。
3.2二胡藝術的興起及代表人物。在二十世紀初期,舊樂改進運動中二胡音樂的改變反應了整個時代音樂潮流的變化,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大量杰出的音樂家,為二胡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周少梅、劉天華、華彥鈞、楊萌瀏、陳振澤、蔣鳳之等。
3.3二十世紀下半葉二胡藝術創作發展的多元性。第一時期(1949-1966年)這一時期作品的最大特征是轉向對新時代、新生活的歌頌。由于創作曲目在風格、題材方面的多元性,促進了演奏技法的發展與提高。而演奏技法的提高又促進了二胡樂曲創作的多元化。第二時期(1966年-1976年)這一時期是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受“音樂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等思想傾向的影響,政治上的束縛,使得二胡的發展與藝術創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一時期二胡,沒有太大的發展,也沒有重要的作品出現。第三時期(1976年至今)文革結束后,二胡的發展進入例如嶄新的發展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音樂界積極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這一時期的文藝創作出現了比較自由寬松的環境,在這種大環境下,二胡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結語:多元化的音樂發展是二胡表演技術發展的重要根本,在二胡發展的悠久歷史中,其離不開廣大音樂藝術家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各個音樂家對二胡的結構、形式、演奏技巧以及樂器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充分的促進了二胡演奏的發展,使得二胡演奏越來越豐富多樣。在二胡發展的過程中,演奏人員應當不斷的去學習、去創新,這樣這樣才能夠促進二胡表演藝術的不斷發展,在時代的潮流中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高澄明.中國二胡文化中的多元性與“根性”[J].藝術百家,2013,10(3):164-167.
[2]周娟.二胡藝術發展的現狀分析[J].音樂創作,2016,7(2):116-117.
[3]李靜.試析新時期二胡多元創新性對其發展的影響[J].樂器,2012,28(9):39-41.
[4]邵丹.中國當代二胡作品的發展探究[J].藝術教育,2016,4(1):119-119.
[5]徐紅林.我國改革開放后二胡曲目的多元化發展[J].劇影月報,2012,6(1):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