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宇
隨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逐漸向網絡空間擴展。網絡欺凌便是傳統欺凌行為在互聯網上的延伸。文章旨在探索司法社會工作對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的介入,嘗試為青少年網絡欺凌提供應對策略提。
一、網絡欺凌的早期預防與介入
1、認識網絡欺凌。青少年網絡欺凌具有隱蔽性和虛擬性特征,主要是通過精神壓迫而對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創傷,這種特殊形式的青少年欺凌更不易被人們了解和認識。在網絡欺凌過程中,由于欺凌者并未對被欺者實施直接的身體傷害,因此無論被欺者還是監護人及學校都較難對欺凌行為準確識別和及時發現。在網絡欺凌的早期預防階段,應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并結合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在學校、社區及青少年集中的場所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讓大家更為直觀的認識網絡欺凌,尤其是青少年網絡欺凌和嚴重暴力行為的區別,擴大網絡欺凌行為的范圍界定;幫助被欺者及時識別網絡欺凌,幫助家長、老師及其他社會力量深入了解網絡欺凌,進而為涉事青少年構建龐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拒絕網絡欺凌的良好氛圍。
2、開發服務項目:服務針對不同的對象應有不同的設計,針對青少年,側重自身行為管理、網絡欺凌前期行為辨識、正確有效的應對技巧等;針對家長,側重對孩子反常行為的察覺以發現欺凌行為、對欺凌行為及其前期行為的辨識和家庭教育、欺凌行為發生后的支持和應對等;針對老師,側重欺凌行為現場的第一時間的辨識和處理、相關資源的連接和報告等;針對社區,側重與家庭、學校配合,及時掌握社區青少年的基本情況,對欺凌者和被欺者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關護,與學校、家庭共同構建一個全方位的青少年保護網絡。
3、設立駐校社工:駐校社工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開設不同內容的社工課程。針對低年級學生,內容主要包括了解網絡欺凌及其危害,增強學生抵制網絡欺凌的意識;使用網絡技術時要尊重他人;遭遇網絡欺凌時如何求救;父母應該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遠離網絡欺凌等。針對高年級學生,內容主要包括讓學生了解網絡欺凌的概念及方式;實施這一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如何抵抗和干預網絡欺凌等。
二、網絡欺凌事件后的矯正與治療
1、對欺凌者進行評估診斷,實施行為矯正:經專業評估,對欺凌行為情節較輕者,通過道德教育對其進行思想引導,甄選并學習典型案例,使其充分認識到網絡欺凌的嚴重后果;在小組工作中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欺凌者換位思考,從而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通過對欺凌行為的干預訓練,幫助其學習情緒控制、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在學校和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文化活動,讓青少年在課余不再沉迷于網絡,走出家門參與各項活動,使其貧乏的情感得到滿足、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同時,還應配合學校教育,對實施欺凌者予以教育懲戒,并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對欺凌行為情節嚴重且屢教不改者,應將其行為記錄在案,并與學業掛鉤,必要時進入專門學校就讀。司法社會工作在介入這類對象時,應主要采用個案工作的方法,通過了解服務對象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社會關系,深入調查行為背后的原因,介入時,應在優勢視角及系統理論的框架下進行方案設計,介入模式應以行為修正模式和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為主。具體而言,行為修正模式主要以修正網絡欺凌為主要目標,以行為作為介入中心,以學習作為核心概念,該模式適合運用于對網絡欺凌行為存在認知偏差及對行為后果認識不清的欺凌者;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需要把服務對象放到環境中去,運用直接和間接治療手段相結合,幫助服務對象化解情緒困擾,增加自控力,改善服務對象環境,該模式適用于多種原因導致的網絡欺凌行為,受環境影響較大的欺凌者。對涉罪欺凌者,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或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與此同時,司法社會工作可以在多個環節進行介入。
2、對被欺凌者進行急救,提供后續評估治療。被欺凌者在網絡欺凌事件中均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其危害遠大于身體傷害。因此,司法社會工作對被欺凌者的介入,首要的是及時的心理干預。對于程度較輕者,可通過個案輔導,在訪談中使用接納、傾聽、共情等技巧,使服務對象的情緒得到及時疏導,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創傷。也可針對符合條件的被欺凌者開設治療小組和支持小組,達到修復創傷和建立支持網絡的目的。建議學校和社區與專業社工機構建立聯系,便于青少年在遭遇網絡欺凌后能及時得到支持與干預。對于創傷程度較重者,接案后需要及時轉介專業的治療機構,并進行資源連接,指導其進行后續治療。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被欺凌者有可能從自己的遭遇中認可欺凌的方式,而逐步轉變為欺凌者。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還應對被欺凌者進行賦權增能,提升其社交技能、掌握處理問題的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三、涉罪欺凌者權益保護與行為矯正
1、擔任合適成年人。在網絡欺凌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如果涉罪青少年的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可由社工以合適成年人身份擔任臨時代理人,全程參與預審、起訴、庭審等階段,為服務對象提供心理調適、情緒疏導以及權益保護等服務。在審訊過程中,社工需要對服務對象進行專業的心理調適,穩定不良情緒,減少疑慮與對抗。社工還應承擔監督職能,防止誘供、非法取證等問題的發生,保護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
2、進行社會調查。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必要時,司法機關會委托社工對涉罪青少年開展社會調查,通過對其個體狀況、認知水平、家庭與社會交往狀況、實施網絡欺凌原因等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形成羈押必要性評估結論。社會調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其犯罪原因,初步評估再犯可能性,為司法機關對青少年刑事案件處理提供一定的依據,也為社工對潛在服務對象開展服務做好前期預估的必要準備。但目前實踐中的社會調查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僅對涉罪少年自身、家庭基本狀況進行簡單描述,缺少對涉罪青少年個性特點、作案動機等的深入分析,報告難以對其做出有效的客觀評價。
3、開展關護幫教。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的原則及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檢察機關可以對符合條件的涉罪未成年人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同時對監護人難以實際承擔監督考察工作的,應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社工在對服務對象實施觀護幫教時,需為涉罪未成年人制定并實施個別化的幫教計劃,并結合網絡欺凌犯罪的特點,開展教育教化、心理行為矯正、知識技能培訓等幫教活動,通過教育、感化等方法,改善涉罪未成年人的行為,預防再犯,并為司法處理提供依據。
4、執行社區矯正。青少年社區矯正是指青少年犯罪人或者違法者在判決、裁定或者決定所確定的期限內置于社區內進行矯正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針對社區服刑青少年的身心特點,社工應首先對其進行風險評估,進而制定個別化的監管、教育與矯正方案,通過司法部門、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實施心理、行為矯治,加強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等工作,幫助服務對象早日回歸。
5、提供所內服務。針對服刑中的青少年罪犯,社工可依照相關規定,進入監所為其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導、行為規范等矯正服務。具體服務方式主要為兩種:一是在所內設立社工站點,提供駐所社工服務,使社工服務常態化;二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由社工機構根據項目的具體要求,選派適合的社工進入所內提供專業服務。這一方式,不僅有利于社工對青少年出所后的提前介入,而且使監獄管理柔性化,有利于青少年在監所內行為的規范與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