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英
互聯網經濟形態下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探索
◎張群英
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是為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營建良好環境。在“互聯網+”經濟形態下,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機會多、平臺大、門檻低、公平性強等特點。但女大學生創新依然面臨著傳統道德觀、個人認知觀、互聯網技術瓶頸、傳統就業輔導體制制約等現實困境。“互聯網+”經濟形態下,推動女大學生創新創業,一方面要求女大學生提高自身創業意識,另一方面要求學校提供有效的創業指導。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李克強總理在2014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就為女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明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用創新帶動創業,用創業實現就業,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務必思考的現實問題,也是時代的要求。
“互聯網+”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互聯網+”現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互聯網技術對經濟社會生活的深深嵌入,解決了傳統生活中衣、食、住、行、學、購、娛、游等諸多問題,進而創造了大量的創新創業機會。
“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更低的創新創業門檻。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發布的《微信社會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中指出,2013至 2014年間,微信帶動就業人數1007萬,其中,直接就業人數192萬,間接就業人數815萬。互聯網以其開放、包容的特點,大幅降低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綜合要求,也為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契機。
“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平等的創新創業環境。互聯網的開放與包容消除了時間、空間、身份等因素的差異,不會因為性別差異影響創新創業結果。隨著“互聯網+”創業潮的興起,在“互聯網+”經濟形態下,女大學生相對以往更容易獲得公平的創新創業機遇。
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受限于傳統道德觀。當前我國傳統價值取向依然根深蒂固,在職業規劃道路上,女性弱勢一直存在,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仍是“家庭>事業”,職業選擇僅作為基本生活需求,“女漢子”的努力反抗,在社會歷史的保守洪流中,卻仍是疲于奔命了。
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受限于個人認知觀。家庭大于事業、社會對單身大齡女青年的“玩笑式”輿論壓力、工作求穩定安逸的統一價值觀,這些促使當代女大學生按部就班,找“適合她們”的工作,無從突破自我,已成“共鳴”,由此,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難以彰顯個性。
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受限于技術瓶頸。創新是“互聯網+”的生命線,要求為用戶提供新體驗、新服務,而網絡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女大學生難以獲取足夠成熟的經驗以資借鑒,沒有現成的運營管理模式可以參考學習,需要女大學生執著探索和革新。
女大學生創新創業受限于傳統就業輔導體制。現階段,女大學生就業輔導體制受困于傳統的功利式教育方式,“互聯網+”經濟新常態下的女大學生就業輔導體制建設滯后,以及就業決策體系還不夠完善,只是包括就業信息和政策的發布、求職技巧的講解以及客座講座,缺乏關鍵的職業決策實踐環節。
提高自身創業意識。在“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下,女大學生的就業制度也需要從“畢業包分配”轉變為“自主擇業”,這種就業制度不僅滿足了女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而且也符合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需要重視的是,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同時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女大學生不能適應新式的就業制度,勢必會產生就業危機。因此,女大學生要提升自己的思維素質,著力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服務思維、體驗思維和數據思維,即:女大學生要具有創新精神,善于從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中,敏銳地了解行業需求、崗位需求、用戶的需求,并從實際出發,為消費者提供意想不到的服務,解決他們遇到的難題;服務是一種關系、一種系統、一門科學,女大學生要時刻地想自己能為對方、為企業提供什么服務,能解決什么問題;體驗就是親身感受,女大學生應明白需要把商品做得簡單、便宜,甚至有些時候還需要貼錢,讓用戶如何親身感受產品和服務;女大學生要善于做好數據分析預測,要用數據的眼光重新審視周圍的一切,盡可能地實現數據化,依托這些數據做出更為有效的決策。與此同時,女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著力提高自身修養,挖掘自身優勢,明確職業方向。
學校提供創業指導。學校要著力建立個性化的就業決策輔導,應把握以下要點,一是對象為全體女大學生。個性化的職業決策輔導是面向全部大學生,在尊重共性特點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個性化的職業輔導需求。二是輔導工作的全面性。要專門針對女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開設創業教育、營銷策劃等創業類課程,同時制定符合女性性別特征的相關課程,如女性心理學、女性教育史等。三是輔導的多樣性。個性化輔導不是單一的,應該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等特點。四是輔導的主體性。學校要實現有效率的個性化輔導,一方面要求學校著力構建可體驗式的職業決策輔導模式。這種輔導模式以女大學生為主要成員,通過設置仿真情景,利用角色扮演、交流討論、情景活動等方式使被輔導對象能夠獲得較為真實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組建女大學生創業社團,支持鼓勵女大學生創業社團邀請創業成功女性介紹她們的創業經歷,引導女大學生認識自身優勢,要鼓勵女大學生走出校園,多參加社會實踐,到企業實習,親身體驗創業的成功或失敗,并從中吸取經驗。
本研究針對“互聯網+”的特點,剖析了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困境,提出了女大學生提高自身創新創業意識、學校提供就業指導以及政府優化創業環境的發展路徑,對于幫助女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就業有著積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和應用價值。“互聯網+”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給女大學生的求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聯網+”經濟新常態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下,年輕的女大學生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去創新、去嘗試,積極探索出創業之路,探索拓展創業渠道,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實現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作者單位: 湖南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