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鈺皓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黨建經驗的強軍啟示
◎覃鈺皓
皖南事變后的新四軍通過開展卓有成效的黨建工作,迅速從失敗陰影中走出并重新發展壯大起來。筆者以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研究指引,通過對既有史料的梳理,總結出新四軍黨建經驗之于當前我軍強軍實踐的若干歷史啟示。
1941年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的發展遭遇了重大挫折。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新四軍在鹽城地區重建軍部。這是新四軍走出皖南事變陰影、重新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步,在此過程中,新四軍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黨建工作,使得自身“更加壯大充實,完成了全軍的鐵的統一”。
必須筑牢廣大官兵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基
由于早期中共中央東南分局隸屬于長江局,所以新四軍在發展前期受到了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不良影響,對于統一戰線中人民軍隊該聽誰指揮的問題認識模糊。例如1939年通過的《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草案》中就忽略了黨的領導問題,一些部隊還出現了將國民黨言論當作學習材料的情況。皖南事變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新四軍在聽黨指揮的原則性問題上出現了偏差。當前我國雖然處于和平時期,但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沖突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敵對勢力通過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妄圖以此來改變人民軍隊的性質、削弱我軍的戰斗力。為此,在新形勢下的強軍實踐中,我們必須始終把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軍隊黨建工作的核心來抓。
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制度
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我們黨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治制度,用以保障與落實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然而,在皖南事變前,這些制度在新四軍中并沒能全面的貫徹執行。例如八路軍早在1937年就恢復了政治委員制度,而新四軍直至皖南事變發生時仍處于政治委員缺位的狀態;而軍長葉挺與副軍長項英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也沒能通過黨組織得到緩和與調解。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政治生活的缺失,直接影響了黨對新四軍的有力領導,也為皖南兵敗埋下了伏筆。當前,依法治軍已經成全軍上下的統一共識,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在新形勢下的黨建工作中進一步健全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制度,利用法的約束力與強制力來保證其貫徹實施。
領導人做好模范帶頭。新四軍及華中地區的各級黨政軍領導人,都堪稱廉政踐行的典范。劉少奇在津浦路沿線地區指導部隊工作時,要求他的伙食必須和其他干部一樣,堅持“不要特殊照顧”;彭雪楓師長的生活非常儉樸,從不肯多用公家一分錢,“如超過規定范圍招待時,他會這樣質問你:這從哪里來的?怎樣報銷?”新四軍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則為厲行節約想出了種種辦法。他們的言行不僅在當時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也對我們今天的作風建設有著極大的歷史教育意義。
充分發揮人民的監督。劉少奇同志曾這樣論述新四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新四軍吃了穿了人民的,就是人民養育的,就是人民的軍隊,人民完全有權利批評它,教育它,指導它,要求它去為人民的福利而戰斗。”為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公務人員的監督作用,新四軍專門頒布法規條例,賦予人民群眾監督我黨我軍的權力。新形勢下我軍的作風建設,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監督與基層官兵的支持。
執行嚴明的軍隊紀律。1942年10月,新四軍五師頒布實施了關于《嚴格群眾紀律改善軍民關系》的訓令。在執行這一訓令中,五師除著重堅持正面引導和教育外,也確實懲辦了一些嚴重違法亂紀的“不可救藥分子”。訓令發布以后,李先念就批準處理了兩名貪腐分子。近一個時期以來,我軍先后嚴厲查處了以徐才厚、谷俊山為代表的一大批“軍老虎”,在軍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震撼。紀律嚴明是我軍的鮮明特色,不論戰時還是和平年代,軍人只要違反了軍紀,就必將受到嚴厲的懲處。
對于我黨我軍來說,皖南事變是一次必須被永遠銘記的慘痛教訓。但善于總結、善于反省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這一次失敗所打倒,他們通過開展及時有效的軍隊黨建工作,使得新四軍比以前更加發展壯大,最終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今天的中國軍人要擅于從革命先烈用血取得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以期為實現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