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漪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朱 漪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重要的入門課程,是進一步深化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基石,學習的好壞程度直接關系到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所具備的實際工作能力。但基礎會計課程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只有通過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想學習、會學習,將來真正能做到學以致用。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及熱情,教師注重傳授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對剛進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會計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知識領域。但目前絕大部分的課程教材都是以制造業企業的供應、生產等環節的經濟業務為例展開介紹的,由于新生缺乏對工藝流程和生產過程的認識,課本上的很多概念對他們而言并不好理解。教材的局限性加上落后的教學手段和薄弱的實踐教學,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教師由于忙于在有限的課時中完成教學任務,可能會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
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當前的會計教學仍是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一支粉筆一本書”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再加上一些高校會計教學配套設施不完善,還不能完全做到模擬教學和仿真教學。 傳統且單一的教學方法,只能帶來沉悶的課堂氛圍。
教師注重講授理論知識,忽視培訓實踐能力。基礎會計課程中除了一部分理論知識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講解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的。如果通過單純的課堂講解這部分內容,很難給學生留下直觀和深刻的印象。但在課堂上,一般教師的普遍做法是先重點講解理論知識,再安排學生實驗。但很多時候,由于課時的限制,被放在理論教學后的實踐教學都草草收場。理論教學在先、實驗教學在后,一方面不能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實時互動,另一方面也會對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技能產生障礙,導致學生理論理解得不深刻,技能掌握得也不純熟。
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不科學。現在的學習成績評定體系普遍存在評價方式單一、評價標準不客觀的問題。很多老師通過出勤率給出平時成績,綜合期末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對基礎會計課程來說,這樣的評價體系很不科學。實訓環節的實際操作水平很難用常規的紙質的考試檢測出來。
加強專業教育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入學后,要對他們進行全面的專業教育。按照學校實際情況,首先可以安排教師向專業新生介紹專業的特點及其實際應用等,讓學生們對專業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初步的了解。其次,可以請院校負責就業工作的領導就歷年會計專業的社會需求、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工作情況向學生做一個匯報。再次,可將我校優秀的會計專業畢業請回來給學生做專題講座,這些榜樣人物的經驗或經歷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在共鳴中,學生會自發地將自己代入情境,憧憬自己畢業后的美好前景。最后,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學院的實習基地,了解企業工藝流程和會計操作流程。如果學院設有會計實訓室,可將從企業收集的完整真實的經濟業務資料,加工整理成會計實物,將原始憑證、賬簿、報表等一整套會計用品,按會計崗位陳列于實驗室。在基礎會計開課之前帶領學生們參觀實驗室,幫助大家對會計職業產生直觀的印象。
如果院校條件有限,也可以通過播放記錄企業會計工作實況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會計職業是做什么的以及怎么做的。有的走在專業引導前列的院校,甚至在《基礎會計》課程前,開設了一門《會計學導論》課程。這是一門主要介紹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資源等的概論課程。有了這門課程,學生在學習具有較多抽象知識的基礎會計課程之前,就能夠產生專業的感性認識,能大概的了解整個會計學科體系。這起到了進一步地鞏固專業教育引導,幫助學生盡早做好職業規劃、樹立學習目標的效果。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專業教育引導為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但只是在課程開始前吸引學生注意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維持住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
提高教學互動:運用多媒體教學只能在短期內吸引學生注意,為了保持學習熱度,教師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具有良好互動氛圍的課堂。要加強師生互動,教師需先轉換思路。要將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雙向互動教學。教師“教”為輔,學生“學”為主,以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講授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但用怎樣的語言,如何去講授卻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授課藝術。教材的編寫語言科學嚴謹,但課本文字不夠通俗生動,如果教師一味照本宣科,學生會覺得學習內容單調枯燥。教師應盡量采用用簡潔、生動、通俗的語言,或進一步用具體的案例或情景解釋抽象的概念。教師應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案例,在課堂上適時向學生拋出。這些穿插在教學過程中的案例,能讓學生置身特定情景,更深度地引導學生參與。鮮活生動的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也鍛煉了他們的形象思維,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被廣泛運用。
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案例教學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但不能完全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理論基礎扎實,但實際動手能力不足的缺點。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能力的培養更加不容忽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更適宜采用實驗教學法。基礎會計課程通常采用的實驗教學方式是通過一個綜合性的例題,配合手工會計中使用的空白憑證、賬簿、報表,讓學生以一個會計的身份,獨自完成從編寫會計分錄、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簡單報表的會計工作流程。只有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才能夠深刻地掌握憑證、賬簿、報表的填制及使用,深切地了解會計的核算程序。
采用學習效果過程考核。 考核內容上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考核方式要重過程多于重結果。考題應側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不是死記硬背。可以采用綜合平時成績、實訓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的多維度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和評價。其中,平時成績可以根據出勤率(或課堂參與積極程度)、課堂小測驗等給出;實訓成績可由課程實訓的綜合表現和成果給出;關于理論考試,教師可設置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兩次考試,將學生的學習壓力分散到平時。平時成績、實訓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的比重要體現基礎會計重理論也重實踐的雙重特色,力求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使考核評價伴隨學習的全過程,促進學生自覺自發持續學習。
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基礎會計課程的改革要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專業引導出發,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改變評價體系,綜合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教學實踐表明,通過上述改革,可使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他們對會計基本理論的理解、會計基本方法的掌握和會計職業思維的確立,達到了提高職業綜合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當前,增強社會服務功能、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發揮知識即時應用價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很多地方高校從學術型和研究型轉向應用型,確定了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傳統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再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新型《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越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