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海,劉詩銘,徐 曙
(上海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3)
試論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
牛 海,劉詩銘,徐 曙
(上海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3)
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是新時期關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性戰略思考。通過考察該戰略思想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定位,分析其確定的戰略形勢與目標、戰略理念與原則、戰略重點與布局、戰略步驟與措施等,力圖從整體上把握和闡述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邏輯與體系,并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論體系提供更多的拓展性思考。
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方面探索的最新理論成果,回答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適時的行動指南,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成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到了新高度。
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經濟的新變化以及中國經濟新形勢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指出中國經濟處于關鍵的機遇期,要認清當前經濟發展的特征,保持戰略穩定,適應新常態,要有信心來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穩步發展。習近平在2014年11月的APEC開幕式上第一次完整地闡釋了“經濟新常態”,對新常態的主要特點進行了論述。他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變為中高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區域及城鄉間的差距不斷縮小;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正逐步由要素和投資轉變為創新驅動。習近平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到“新常態”,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是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全球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和中國經濟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黨在經過充分的分析論證和縝密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的科學判斷,也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根據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實踐以及“經濟新常態”的具體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戰略發展目標。為了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七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與定型”等。在數字指標方面,在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基礎上增加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指標,這個新增的指標體現了更加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反映了黨執政的主要價值目標。習總書記還提出“中國夢”的宏偉設想,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外的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目標。他明確闡釋了“中國夢”的內涵以及“中國夢”的實現問題,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闡述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宏觀性整體描述,雖然并沒有具體的經濟指標,但是其原則性和宏觀性的描述中包含了許多實質性提升的目標,比如以經濟為主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的整體性進步等,指引全國人民向更偉大的目標邁進。
在總結黨以往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概括提煉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習近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最為突出的亮點。第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先導。堅持創新發展,主要是解決動力問題。習近平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第二,協調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堅持協調發展,主要是解決不平衡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堅持協調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增強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增強發展的后勁是十分重要的。第三,綠色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堅持綠色發展,主要是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因而,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已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第四,開放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堅持開放發展,主要是解決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問題。習近平強調,中國會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沒有對外開放,就不會有進步,中國要不斷地從世界獲得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也要讓世界各國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實惠。第五,共享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堅持共享發展,主要是解決公平正義問題。只有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果實,才能達到全體人民齊步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為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經濟的良好發展,我們必須遵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和堅持黨的領導”的“六大發展原則”。“六大發展原則”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一定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同時,要求各級領導必須要有天下為公的胸懷,不受金錢和權利的誘惑,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當作自己畢生的理想與信念。二是堅持科學發展。堅持科學發展原則,需要我們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充分落實“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決勝階段,堅持科學發展的重點就是要牢牢地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三是堅持深化改革。必須打破各種利益關系的束縛,不畏困難、不懼艱險,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將改革不斷推向更高的深度和水平。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搭建一個公平正義的平臺,辨析出社會中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讓全體人民能夠更加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四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可靠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發揮法治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毫不動搖地走中國法治道路。五是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立足國內,處理好我們面臨的各種矛盾與風險,解決好國內經濟發展的各種矛盾。同時,需要我們具有國際視野,精于從瞬息萬變的世界格局變化中尋找和抓住中國的發展契機。六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領導核心和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必須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強化黨的領導功能,發揮黨的領導權威作用。同時,黨要從細小繁雜具體工作中走出來,著眼于宏觀方面的思想引導以及經濟建設決策等重要工作,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經濟戰略的重點。經濟建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我國的戰略資源又十分有限的,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確定發展戰略的重點是很有必要的。2016年通過的“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這表明,我國在新階段的戰略重點調整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需求側改革,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新體制下如何改進和完善需求側管理,包括如何完善“三駕馬車”協同作用的需求拉動機制。經過多年的增長,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結構、技術、效率三大供給側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并將此作為我國經濟戰略的重點,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依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因此,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好產業政策和改革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
以“三大戰略”為紐帶,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為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進一步完善,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這樣利用“三大戰略”為紐帶,將各個區域連接起來,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共同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首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是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有益探索,為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的完善以及區域的優化開發探索經驗,能夠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良性發展。其次,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是中華民族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民族長遠利益出發,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在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的同時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全新內涵的“三步走”戰略安排。習近平主席在堅持前幾任領導人的“三步走”戰略步驟安排的基礎上,做出全新內涵的“三步走”的步驟安排,十八大以后,“新三步走戰略”的框架基本形成。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到2049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在實現前兩個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了落實戰略部署,需要全力推動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和發展。
1.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充分總結以往改革經驗的前提下,又結合新的實踐、國內外環境及其發展趨勢,進一步發展了鄧小平等的改革路徑,對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的部署安排,進行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領域主要從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兩個維度展開。首先,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十八大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廣范圍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凸顯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次,不斷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對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和完善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
2.更加平衡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進入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將廣大的內陸地區和城市納入到對外開放的體系當中。同時,通過擴大自由貿易區的范圍,使更多的內陸城市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在區域和空間上,一個更加平衡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局面逐漸形成。同時,以開放促改革,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并行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外開放的著力點主要是以開放促改革,構建對外開放的新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改革步伐,實現對外開放的新體制的完善和參與世界競爭的新優勢的培育。此外,構建對外開放的新體制還需營造良好的法治化、國際化的環境,建立同國際規則相匹配的體制機制。
3.建設“一帶一路”,創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了倡導“一帶一路”的意義及與中國積極主導世界經濟合作與治理的關系,他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下推進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是在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下,吸引國際資金共建多元合作的投融資開發平臺,對于促進全球特別是亞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共同形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4.設立自由貿易區,培育區域發展新高地。長期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重點都放在了東南沿海的廣大區域,廣大沿海地區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大好機遇,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廣大的內陸地區相對的獲益較少。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通過自由貿易區進行試點,使自貿區內的相關投資等規則率先達到世界相關規則的要求,在對外開放的體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取得成功的經驗之后推廣到全國的其他地區。
5.打造命運共同體,確立互利共贏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應該有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促進世界的發展并不斷取得新成果。命運共同體思想深刻掌握了時代特征,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拓展和世界經濟合作的加強提供了互利共贏的思想保障。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合作的嶄新模式,包含經濟上的“利益共同體”、安全上的“責任共同體”等,尋求各國各方面利益最大,體現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的責任擔當,展現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是中國全方位開放、參與世界治理的重要理念與措施。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2] 習近平.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3] 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報,2015-03-06.
[4]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2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
[6]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5-11-11.
[7] 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N].人民日報,2015-11-19.
[8]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3-29.
F120.4
A
1673-291X(2017)36-0001-03
2017-04-10
牛海(1973-),男,甘肅定西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