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戰略,一屆接著一屆辦、一代接著一代干,是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黨的十九大在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深入部署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又提出“新兩步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人們敏銳到注意到:原來的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對此作出了兩處調整,一是加上了“美麗”兩個字,將“美麗”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第二個變動是把原來的“國家”改成了“強國”,提升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
從“國家”到“強國”,一字之變內涵深刻,意義重大。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的本色初衷和使命擔當。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夢想,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不僅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且真正進入一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將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叫強國。十九大報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前的定語中,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礎上增加了“美麗”,充分證明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那種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導向、片面強調物質財富積累的現代化絕不是中國的奮斗目標,中國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更加和諧優美的環境,是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重要的標志。中國之強不僅體現在硬實力方面,擁有世界領先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更體現在軟實力方面,具有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價值體系,以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政治制度。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字之差,折射著更高的目標、更強的自信,也呼喚更昂揚的斗志。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