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菱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到底有多遠?這遠不只是物理的距離,更是一條跨越時空的漫漫長路。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有著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的崢嶸歲月,也有著日新月異、氣壯山河的開拓建設。這里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如何穿過歷史的迷霧,再次清晰地聆聽與重溫?
藝術,無疑是極好地讓人身臨其境的方式。畫是凝固在空間里的詩,詩則是流動在時間里的畫。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舉行期間,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以及同名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詩歌朗誦會的舉辦,就是用藝術的方式,詩情畫意地回望與前行。
畫筆中吟壯麗史詩
用藝術敲開歷史之“門”
10月28日上午,中華藝術宮內回蕩起古典浪漫主義風格的鋼琴曲,仔細聆聽,又頗感耳熟。那是10月20日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大型交響合唱《啟航》的主旋律,近三百人的精彩演出為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拉開了帷幕。
這天,《啟航》的作曲——90后青年作曲家龔天鵬來到了中華藝術宮,現場彈奏了《啟航》;表演藝術家宋懷強朗誦了詩歌作品《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領導致辭過后,啟幕裝置被啟動,紅色大門緩緩打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開幕。
展廳的主色調為濃郁的中國紅,設計師特別提取“門”的視覺元素,組合成別具風格的大型門柱,其中象征天安門的拱門上還掛著頗具民族特色的大紅燈籠。展覽的四位策展人李向陽、陳琪、李磊、林明杰的理念是:美術展不是文獻展,美術創作如詩,需賦比興之美妙結合。他們找到了“門”——這個極具象征性的符號。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門”概括了這段歷史的關鍵途徑。
展覽中,具體設計了四個版塊,分別以“石庫門”“窯洞門”“天安門”“復興之門”這四扇“門”的藝術象征符號來象征中國共產黨誕生96年來的4個重要階段。
在敞亮的展廳,一幅幅具有史詩氣質的畫作映入眼簾,每一幅作品都在訴說一個故事。石奇人的《曙光——中國共產黨成立(上海)》、韓碩的《南昌起義》、張培成的《五卅運動》、沈堯伊的《長征之路》、俞云階的《吾土吾民》、全山石的《中華兒女——八女投江》、楊冬白的《長白山魂——東北抗日聯軍》、陳宜明的《晨曦——上海解放》等等,一下子把人們拉回到歷史長河,重溫從石庫門到窯洞的艱苦卓絕,延安時期、抗日救國、解放戰爭時期的波瀾壯闊。
除了宏大的歷史場面,還有許多表現軍民同心的溫暖畫面。比如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的《老鄉》。此作品是施大畏在梁家河居住時構思創作的。畫面中的青年毛澤東既有領袖氣質又平易親和,與陜北老鄉融洽地在一起,蘊含著深厚的情感,也透著藝術家飽滿的感情。
策展人之一、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琪也有一幅作品參展。他的《托孤圖》中:長征路上紅軍女戰士將剛生下的孩子戀戀不舍地托付給行程途中的少數民族老鄉。陳琪向筆者透露,這是1996年時創作的,當時看到相關報道時很受感動,便創作了這幅畫,還專門題了一首詩。二十多年后,此圖再次拿出來展覽,比較契合主題,他也感到很榮幸。
此次展出中平時難得一見的名家名作不少,除《老鄉》《托孤圖》外,還有陳逸飛、魏景山合作的《攻占總統府》《開路先鋒》,方增先的《母親》,邱瑞敏、石奇人、馬宏道的《暢想浦江》等等。畫展上的作品分別來自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龍美術館、剛泰美術館,以及部分美術家的個人收藏。這些作品內容豐富多樣,門類齊全,涵蓋油畫、國畫、雕塑等。
創作者名單也很華麗。既有陸儼少、劉海粟、林風眠、程十發、吳湖帆、唐云、沈柔堅、呂蒙、賀友直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80后”新銳,作者年齡差跨越一個世紀,顯示了上海美術界人才輩出、承前啟后的可喜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展示了不少前輩藝術家不太廣為人知的、以新中國建設為題材的作品,如林風眠的《軋鋼》、陸儼少的《新安江發電站》、吳湖帆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等。
“吳湖帆用傳統筆墨藝術的手法展現了原子彈爆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劉海粟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在很小的畫面里,展現了場景宏偉、氣勢磅礴的時代特征。”陳琪說道,“習總書記提出:藝術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今天我們回看建國初期那一代美術家,他們都自覺自愿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投身到工廠農村去。這才涌現出一批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反映那火熱生活的優秀作品。對于藝術家而言,你腳上的泥土有多厚,反映出你心中對于人民的感情有多深。”
共享中的“復興之門”
經過一條長長的紅色通道,展廳最后的版塊是“復興之門”。一幅幅充滿現代氣息的作品撲面而來:《南浦建大橋》《晨曲——浦東崛起》《上海高度》《磁懸浮騰躍》《上海自貿區——東方大港》《新上海大碼頭》《眺望浦東》《上海創意園區》《民生——江澤民視察菜市場》《胡錦濤在上海》……徐徐述說著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發展成就。
在這個展廳,筆者碰到了畫家父子丁筱芳和丁陽。丁筱芳此次參展的《都市風景線》頗有“野心”,將1949年至今幾十年上海城市的變遷融入了通景畫中,既有風景,又有人物,畫面豐富。“每個通景反映著一個時代。”丁筱芳邊指著畫邊告訴筆者,“這是騎著自行車的人們被鐵路阻攔,反映當時比較滯后的城市建設。隨著時代的發展,上海日新月異,石庫門、豫園、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精神需求,打打太極、關愛身體……”
在丁筱芳的畫作對面,掛著丁陽的《新的征程》。30歲的丁陽也是此次畫展創作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這幅畫是2013年他在中央美院讀研究生期間為參加全軍美展而創作的。畫中,身穿老軍裝的爺爺以及父母、親朋好友歡送男孩光榮參軍入伍。只見畫中主角的模樣與丁陽頗為神似。丁陽笑了笑說:“參軍入伍的那個小伙子是以我為原型畫的,爺爺這個形象其實是我外公的形象。我父母也給了我很多支持,包括給我做模特兒。”不僅“全家總動員”,丁陽還把從小生活的環境——石庫門搬入畫中。“石庫門代表著上海歷史文化、海派精神的傳承。我希望在畫中表達這一家庭的擁軍傳統以及在革命傳統精神的引領下邁向新的征程。”endprint
展廳里,很多觀眾在3米多高與寬的巨幅油畫《牽掛》前合影。畫面中,習主席抱著胖嘟嘟的孩子和藹地和居民交談,一位阿婆豎著大拇指,一群剛放學的小學生簇擁在習主席身旁。一大群居民顯得石庫門弄堂更為狹小局促,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真誠明亮的笑,如同那明媚溫暖的陽光。此畫的創作者是軍旅畫家周補田。
“接到主辦方的電話時,離開展只有40天時間,非常緊迫。”畫作旁,一身軍裝的周補田告訴筆者,“他們給我一個小時的考慮時間,我說不用考慮了,第一我是軍人,第二我是黨員,第三我在上海生活了25年,我應該創作。”很快,周補田就去解放日報社看資料,看到了習主席懷抱孩子和點贊老人的場景。周補田覺得應該再多一些上海的味道,便想到了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元素。于是最終畫面中出現了高樓林立中的弄堂、擺放著臉盆的斑駁水槽、晾在室外的衣服、背著孫輩們大書包的老人,充滿生活氣息。“這樣這件作品就能更可親可信。包括普通百姓見到主席時,體態都很放松,笑得特別真誠,會感染觀展觀眾。”周補田說道。
展廳中,大型互動裝置《天路》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96輛彩色共享單車懸掛在展廳里,宛如一道彩虹橫貫空中。這是策展人為了使畫展更貼合當下而特邀藝術家李乾煜創作的。開展前,李乾煜帶領學生把馬路上停著的各類共享單車騎到了中華藝術宮里。各個單車公司發現共享單車“違規”停在了藝術宮,而且幾天都不挪窩,很疑惑,紛紛找上門來。當他們得知這是一件重要作品時,不僅欣然同意,還主動提出換一批新車。于是展廳里就有了這一道非常靚麗的“彩虹”。觀眾掃描展簽上的二維碼,還能使某輛共享單車轉動起來,增添互動性。
跨越了四扇“門”,在藝術的鮮活色彩中,觀眾們也回顧了中華民族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圍繞此次展覽,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特意創作了散文詩《通向光明的門》。正如詩中所言:“中國的蒼茫大地上,行進著追尋光明的鐵流。”人們在觀展中回望,但感受更深的是一股前行的力量。
誦吟中展宏圖大志
政治詩的藝術化、立體化表達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自古以來對詩畫關系的精辟闡釋。而這一點在10月28日、29日舉行的“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詩歌朗誦會上得到了更立體豐富的體現。
年過八旬的表演藝術家楊在葆特地從北京趕來。他穿著卡其色長風衣,邊扮作在黃山采風、寫生的畫家,邊演繹《黃山松》:“九萬里雷霆,八千里風暴,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二胡演奏家馬曉暉在一旁現場伴奏。這樣帶有表演成分的朗誦不同于以往,對于導演的“設計”,楊在葆表示了認同,“這個裝扮有代入感,再加上配樂,就不那么單調了。這種藝術形式比起純粹的宣傳口號、單純的豪言壯語,更有感召力。”演出后,楊在葆向筆者感慨道,“藝術要給人一種想象力,就像演員演戲,不能演百分百,演個百分之八十,剩余的部分就給予觀眾無限的想象。”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以京劇身段登場,用京劇腔調誦讀了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鏗鏘的京腔與豪邁的詩詞相得益彰,更富有力量,同時也體現了當下戲曲人對毛澤東詩詞新的解讀。
演員佟瑞欣在影視劇中多次飾演過毛澤東,頗具神韻。此次在朗誦會上,他再次扮演成毛澤東的形象朗誦《七律·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了這臺上兩三分鐘,佟瑞欣花了兩個多小時化妝,毫無怨言。朗誦時,臺上背景大屏幕上出現了正在中華藝術宮展出的畫作《攻占總統府》,更添意境。
為了這臺朗誦會,制作方在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有諸多創新之處,尤其將朗誦會舞臺設計和藝術節開幕演出大型交響合唱《啟航》、“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有機結合。這三項也是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廣局整體策劃、整體推進的上海重點文藝創作作品,“三位一體”地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朗誦會制作人之一、上海市文廣影視局藝術總監吳孝明表示,這些新創方式是為了配合詩歌有更好的舞臺展示力,體現詩歌的張力。這臺朗誦會在如何把政治詩更好地藝術化、立體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同時,畫展的文化藝術效應也通過詩歌朗誦會的舞臺再次展示,進一步凸顯。
觀眾熟悉的“燕子姐姐”陳燕華向筆者坦言:“我本來有些擔憂,革命題材的節目會不會有些悶,想不到效果非常好。這是近幾年來我所看到的規模最大、創意最豐富的一臺詩歌朗誦節目。我們每一個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演繹這些革命故事。”
在詩中傾訴中國人的心聲
詩歌朗誦會分為九個章節,從《上海建黨》《井岡烽火》《萬水千山》《延安戰歌》《解放全中國》到《緬懷英烈》《早安共和國》《歷史抉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贊》,選取毛澤東、葉挺、陳然、田漢、蕭華、賀敬之、郭小川、聞捷、何平、王曉嶺等創作的18首詩作。
在詩歌的選擇上,制作方也經過了仔細的考量。“郭小川是上世紀一位比較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我們這一代人知道,80后、90后就不太了解他了,所以我們選用了郭小川的比較著名的詩歌《向困難進軍》,讓年輕一輩了解這位詩人的情感。”吳孝明說道,“現在寫這些詩歌的人越來越少,這次演出也希望能借此推動上海的詩歌朗誦和創作。”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唱。而此次晚會上,朗誦藝術家康莊朗誦了國歌,也是別有風味。“國歌大都是唱的,但是實際上除了音樂,詞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不長,每一句話都凝練著作者和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呼聲。”康莊透露,做準備時,特意去看了電影《大浪淘沙》,去感受片中的人物命運和所處的時代,“《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在這樣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我覺得朗誦《義勇軍進行曲》意義深刻,比我朗誦其他任何一個篇目都更有意義。”
作為十九大代表,新聞主播印海蓉在北京開完會回到上海后參加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從石庫門到天安門”詩歌朗誦會。此次她朗誦的是趙麗宏的詩歌《春天,請在中國落戶》。她坦言,準備時,抓住了兩個關鍵詞“春天”“落戶”。“趙老師用詩意的語言,把老百姓心目中對像春天一樣欣欣向榮的新時代的贊頌,以及希望能夠永遠留駐在中國的愿景,完全表達出來了。作為朗誦者,我內心很希望能夠把詩人的這種美好愿望表現出來。”
此次參加詩歌朗誦會的演員來自北京、上海等地,有影視工作者、主持人、戲劇表演藝術家,也有部隊、學生文藝團體等參演。年齡方面,包含老中青三代。青年演員唐嫣也參與了這次朗誦,她表示,和她同臺的都是前輩老師,因此她感覺比演戲緊張。不過,作為年輕人,她非常珍惜這次機會。
朗誦會的壓軸是,老中青三代共同朗誦詩歌《時間的入口》。這是上海國際藝術節向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特別委約的作品。這首新創的詩里寫道,“我們將再次出發,吹號者就站在這個隊伍的最前列,他用堅定的意志、勇氣和思想,向一個穿越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吹響了新時代——前進的號角,吹響了新時代——前進的號角!”
作家孫颙為詩歌朗誦會創作了串聯詞,最后一部分里有這樣的詩句:“時間開始了,偉大的時間,又一次開始……”
時間、開始、前進……這些豐滿的意象,在吉狄馬加的詩歌以及孫颙的串聯詞中竟然不謀而合。藝術呈現了鮮活溫暖的歷史回望,也激蕩出奮勇前行的時代共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