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在中國傳統社會觀念中,人們往往將律師在糾紛解決中的角色定位為訴訟代理人,律師為贏得訴訟而據理力爭,被視為增進對抗而不是促進合作的調解力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北京、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11個省市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表明了國家對律師調解制度的高度重視和認可,為我國律師調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未來律師調解制度的立法積累了先行先試的探索經驗。
《意見》完善了律師調解與訴訟對接機制。調解協議中具有金錢或者有價證券給付內容的,債權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簽發支付令。經律師調解工作室或律師調解中心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當事人可以向律師調解工作室或律師調解中心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庭申請確認其效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確認。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免收訴訟費;訴訟中經調解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減半收取訴訟費用。
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秘書長韓秀桃說,當前,我國正以全民共建共享的理念創新為動力,深入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有效化解各類糾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律師調解無疑可以成為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供給側改革中新的增長點。與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相比,律師調解的專業性、高效率、靈活性、非官方性都使得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據介紹,律師調解一般由一名調解員主持,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或者當事人要求由兩名以上調解員共同調解的案件,可以由兩名以上調解員調解,調解期限為30日,雙方當事人同意延長調解期限的則不受此限。律師調解的目標不僅僅是解決具體糾紛,也包含了宣傳、普及法律,預防化解矛盾等豐富內涵。律師調解的本質是律師承擔調解員角色,居中提供調解服務,因而,律師調解是律師業務范圍的拓展,有利于律師更好參與社會建設,實現自身價值。律師作為社會工作者參與社會建設的渠道只有不斷予以拓展,其作為社會工作者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開展律師調解的試點,是拓展律師參與社會建設渠道的有益嘗試。認真做好試點工作,對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現實的推動意義。
《意見》規定,律師調解可以受理各類民商事糾紛,包括刑事附帶民事糾紛的民事部分,但是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除外。據了解,律師調解是由律師、依法成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或者律師調解中心作為中立第三方主持調解,協助糾紛各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爭議。開展律師調解是完善我國訴訟制度的創新性舉措,有利于及時化解民商事糾紛,有效緩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節約司法資源和訴訟成本,推動形成中國特色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同時,作為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律師調解實現了律師專業法律服務與調解這一中國特色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結合,對于進一步發揮律師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職能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律師調解形式多樣
司法部律師公證司副司長楊向斌向記者介紹,律師調解有四種工作模式:一是在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或具備條件的人民法庭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配備必要的工作設施和工作場所;二是在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設立專門的律師調解工作室,由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指派律師調解員提供公益性調解服務;三是在律師協會設立律師調解中心,在律師協會的指導下,組織律師作為調解員,接受當事人申請或人民法院移送,參與矛盾化解和糾紛調解;四是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律師事務所設立調解工作室,可以將接受當事人申請調解作為一項律師業務開展,同時可以承接人民法院、行政機關移送的調解案件。
《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律師調解工作資質管理制度。試點地區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研究制定管理辦法,明確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資質條件。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建立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師調解員名冊。《意見》對建立科學的經費保障機制作出了安排,規定在律師事務所設立的調解工作室受理當事人直接申請調解糾紛的,可以按照有償和低價的原則向雙方當事人收取調解費;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和在律師協會設立的律師調解中心受理當事人直接申請調解糾紛的,由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通過政府采購服務的方式解決經費;律師調解員調解法律援助案件的經費,由法律援助機構通過政府采購服務渠道予以解決;在人民法院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的,同樣也是由政府采購服務渠道解決調解經費,并且納入人民法院專項預算。
為法治改革注入活力
西北政法大學汪世榮教授認為,以法治為中心的調解制度的轉型,自愿原則基礎上調解的程序化、規范化,充分發揮雙方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的作用,都離不開律師的參與。調解員主持下,雙方當事人交流、協商、妥協、諒解,求同存異,化解糾紛,只有對調解制度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才能適應現代社會治理的要求。律師調解所具有的專業化、職業化和法治化要素,為調解制度的改革完善注入了活力。
如今,以訴訟為中心的單一價值取向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利益訴求。與訴訟競技理念所形成的“利益對抗體”相比,調解理念所積極打造的“利益共同體”更契合市場主體利益最大化的交易需求,調解也因此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這種市場需求和社會背景下,律師的法律專業技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其完全可以憑借職業優勢成為調解制度的新生力量,將當事人的糾紛在進入訴訟之前就予以消滅。律師作為中立調解員,可以同法官一樣居中調解,平衡雙方當事人利益,促成調解協議的達成。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節選
完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經律師調解工作室或律師調解中心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當事人可以向律師調解工作室或律師調解中心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庭申請確認其效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效力。
建立律師調解員回避制度。律師調解員具有以下情形的,當事人有權申請回避:系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的近親屬的;與糾紛有利害關系的;與糾紛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調解的。律師調解員具有上述情形,當事人要求回避的,律師調解員應當回避,當事人沒有要求回避的,律師調解員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并主動回避。當事人一致同意繼續調解的,律師調解員可以繼續主持調解。
律師調解員不得再就該爭議事項或與該爭議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糾紛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委托,擔任仲裁或訴訟的代理人,也不得擔任該爭議事項后續解決程序的人民陪審員、仲裁員、證人、鑒定人以及翻譯人員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