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探源

2017-12-26 20:55:23吳寧
鄱陽湖學刊 2017年6期

吳寧

[摘 要]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態科學、美國環境狀況相結合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美國生態文化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理論淵源。對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的探討,將有助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生態文化

歐洲1848年革命失敗后一批優秀的無產階級領導者避居美國,帶來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①。盡管他們人數不多,但卻在美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美國注入了一定的活力②。19世紀5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已經通過種種渠道特別是通過流亡和遷居美國的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傳入美國,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③。以約瑟夫·魏德邁(Jose-pheydemeyer)為代表的國際工人運動革命家最早在美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世紀60年代后期,弗里德里克·阿·左爾格(Friedrich Adolph Sorge)在馬克思的支持下建立了第一國際美國支部即共產主義俱樂部后,馬克思主義在美國才得到真正發展。19世紀70年代,第一國際在美國的三個支部合并為第一國際北美臨時中央委員會,它對北美無產階級的聯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世紀80年代初,北美支部轉入美國工人黨,但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掌握工人運動的領導權。1892年,希拉俱樂部在美國成立,主要探討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19世紀末期,美國相繼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林業部和土地管理局等機構來管理國家自然資源。1905年,非政府環保組織奧杜邦協會成立,但此時的環境保護主要屬于自然和資源范疇,且是個例。隨著20世紀20年代初期美國工人運動的發展,美國工人階級成立了統一的共產黨組織,在鼎盛時期占據全美19.7%工會的領導權,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的傳播。但美國共產黨、工人階級和工會三者各自為政,美國共產黨遭受黨內派系爭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美國當局敵對政策的壓力和侵擾。到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④盛行,美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沒有真正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工人運動,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根基,導致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漸行漸遠。美國在經歷第二次工業化浪潮后,經濟繁榮發展,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他們對革命的熱情也隨之減弱,美國工會最終演變成以工聯主義意識形態占據支配地位的勞工代表。人們沉浸在因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所帶來的物質享受中,忽略了工人階級的不幸和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美國資本主義不僅沒有走向滅亡反而表現出超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論斷不一致,馬克思主義因此在美國受到質疑。但美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并沒有因此放棄馬克思主義,而是從不同角度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試圖建構新的馬克思主義。20世紀中期以后,美國的工業化和消費文化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批判工具去解釋生態危機的根源,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制度性批判理論恰恰能滿足這個要求。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論述,來自覺地思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的問題,直接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先在性以及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同時,馬克思主義也為人們解決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問題提供了廣泛的、科學的和哲學的啟發,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生態思想已經受到美國學者的關注和發掘,形成了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其中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化解釋當與不當的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扎根在美國的土壤中。阿格爾認為,大多數美國人民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保持著距離,這是由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造成的,即把馬克思主義理解成本質上是極權主義的。可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形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反對極權主義的。一旦他們明白這一點,就會對馬克思主義持歡迎的態度。“單獨來看,馬克思主義與美國的政治文化并不相干,但與傳統的美國生活的民粹主義基礎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就會獲得生機,并以這種新的生機積極地對待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①,“因為我們確信面對深刻的經濟、政治和生態危機,當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造性的、民主主義的馬克思主義”②。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積極地對待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能引導對過度生產和過分控制勞動與閑暇生活感到灰心喪氣的美國人來關注社會主義的前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引起當代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不能離開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抽象地談論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科學技術也能成為保護環境的重要力量和積極因素,而在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候,并不能做到這一點③。霍華德·帕森斯(Howard L. Parsons)的專著《馬克思和恩格斯論生態》(1977),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關人、自然及二者之間關系的言論作了選編和綜論,明確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性質和意義,概括了其理論構造和基本觀點,初步顯示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區別于一般生態哲學、倫理學的特征和價值。帕森斯通過整理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相關理論,闡明了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帕森斯按如下框架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言論進行分類:(1)先于人類勞動且作為人類勞動前提的物質;(2)辯證的自然;(3)作為活的存在物的人同自然的相互依賴;(4)作為要生存的存在物的人同自然的相互依賴;(5)人運用技術于自然;(6)通過勞動,人與自然共同轉化;(7)前資本主義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8)資本主義污染和自然破壞;(9)資本主義的工場和居地人們的污染;(10)共產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的轉變①。帕森斯把自然視為社會的內在要素之一,把自然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辯證地統一起來,把勞動和技術視為人與自然間物質交換的橋梁。在談到環境資源與人口關系的時候,帕森斯明確指出:“我們把‘人口—資源的問題看成是因統治階級的罪過而產生的、由工人階級加以解決的階級問題。這種激進的分析要求激進的解決方法。社會主義就是解決方法,并且越快解決越好。”②在討論環境問題的時候,不少人指責馬克思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是對近代主體主義的真正繼承,認為馬克思主義非但不能為人類解決環境問題提供支持,而且是導致當代環境危機的思想根源之一。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對于研究和解決生態危機問題的重要意義,如帕森斯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生態研究的奠基性意義③。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認為,馬克思的理論中有許多地方都表現出了濃厚的生態意識,“馬克思成熟的生態觀念”就表現為“自然與社會之間新陳代謝的相互作用理論”④,“馬克思堅持認為,只有在時間的王國中,在人類歷史中,才能發現解決人類對自然異化的方案”⑤。endprint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對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主要體現為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人類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生產等,這是一種大自然觀和維護生態環境的思想。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為基礎,對當代全球問題和人類發展困境進行反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力圖尋找一條既能解決生態危機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馬克思在論述人被外在物質力量所奴役與驅使的現象時,批評了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特定狀況和使用,指出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人對自然的破壞性。“生產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的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帶來災難,這種生產力己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⑥。馬克思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時,由于資本追求利潤的盲目沖動而變成對人與自然的共同傷害。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對技術應用懷有盲目性和短視性,不考慮技術應用的長久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后果,甚至不惜以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作為換取利潤的代價。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與現實的多重維度,探究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識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直接的幫助。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深入挖掘與認真梳理了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或從歷史唯物主義維度建構自然、勞動與文化三位一體的生態理論,或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內涵。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考察,對環境問題的剖析,對未來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構想,以及“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思想①,都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探究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理論鋪墊。根據馬克思的理論觀點,資本主義對環境和勞動階級來說都是噩夢②。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力圖建構一種既來自馬克思恩格斯又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學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不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原有的結論,而是立足于美國對有著全球背景的生態問題作了社會主義取向的思考。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內在聯系,二者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的必然聯系,以及解決生態危機途徑等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大體相同,而在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揭示上存在很大差異。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對當代全球問題和人類發展困境進行反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力圖尋找一條既能解決生態危機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馬克思主義把解決生態問題和社會主義革命聯系起來,認為只有消滅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才能解決生態問題;恩格斯提出了消滅階級對立和克服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對抗的任務。

馬克思主義論述了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成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交換”③。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馬克思主義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批判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主張將生態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結合起來以解決生態問題。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工業化發展,使美國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經濟快速發展,相伴而生的消費文化充斥著社會各個角落。環保組織的積極呼吁和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的現實需求,迫使20世紀中期以后的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深挖生態保護思想的理論源泉,而且為他們的生態批判理論建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發。

二、法蘭克福學派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養分

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還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自然觀以及科技理性批判和異化消費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遷往美國,對早期的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研究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生態思想,為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態危機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法蘭克福學派關于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生態危機的論斷,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核心。而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移植到美國的土壤中、把生態學克思主義嫁接到美國做得最成功的學者是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受馬爾庫塞的理論啟發而開展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美國反文化運動,就是美國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馬爾庫塞不僅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而且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先驅。

法蘭克福學派把分析生態危機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聯系起來,圍繞科技異化、消費異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異化和自然的異化等方面來批判資本主義制度。馬爾庫塞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是利用科技提高生產力,二是利用科技從自然中獲取大量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掌握著高度發達的科技,憑借技術手段來控制自然,把自然視為可以任意掠奪的對象,導致人的異化和自然的異化,阻礙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人們的宜居環境。馬爾庫塞主張把技術對自然和人類的奴役降低到最小限度,“自然的解放并不是回到技術前狀態,而只是推動它向前,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術文明的成果,以達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將科學技術從為剝削服務的毀滅性濫用中解放出來”①。馬爾庫塞在《論解放》(1969)一書中敏銳地意識到生態問題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自然的壓抑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他明確提出,資本主義制度既剝削人也剝削自然,既剝奪人的全面發展的機會也擾亂自然界的物質交換規律,在壓抑人的同時也壓抑著自然,在造成人的異化的同時也造成自然的異化。生態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人的本能結構危機的集中表現,是資本主義國家對自然和人進行剝奪后帶來的惡果,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對自然的加劇破壞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自然污染。馬爾庫塞并不是完全反對控制自然或讓自然與人類處于無涉的狀態,而是反對對自然進行壓迫性控制和毀滅性開采,贊同人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對自然進行合理的控制。他認為,這種對自然進行控制的行為是文明的表現,在土壤上進行農耕不等于對土壤進行破壞,對田地進行澆灌不等于浪費水資源,對樹木進行嫁接和修剪不等于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征服自然就是減少自然的蒙昧、野蠻及肥沃程度——也暗指減少人對自然的暴行,土壤的耕作本質上不同于土壤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提取本質上不同于浪費性的開發,開辟森林空地的本質上不同于大規模砍伐森林”②。馬爾庫塞把“自然的解放”界定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將自然的解放作為人的解放的手段或前提,認為自然的解放包括人的自然(即人的理性和本能)和外部自然(即人的存在環境)兩個方面的解放,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現實基礎,只有當人的理性和本能以及自然環境都獲得解放,人類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全面的、徹底的解放。馬爾庫塞指出,解放自然就是要解放人的非理性欲望和人的生存環境;自然的解放是人的全面解放的先決條件和現實基礎。馬爾庫塞對控制自然的這一辯證認識,開辟了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先河;馬爾庫塞關于自然的解放與人的解放相統一的思想,對早期的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重要影響。endprint

法蘭克福學派的自然觀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③。法蘭克福學派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研究,認為人對人的統治是以人對自然的統治為基礎的,而人的自由、解放是以自然的解放作為條件的。在現存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異化狀態,人類憑借科技進步、利用技術手段將自然作為征服、掠奪的對象,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未來的自由社會將發展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來避免發生生態危機。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人與自然何者具有先在性的問題上,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自然總是同人的發展相關且由社會決定的;人與自然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不能脫離人的社會勞動和人的實踐對自然進行解釋,自然具有社會歷史性。法蘭克福學派強調,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這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不僅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使之日趨成熟,而且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立場,闡發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這一主題。

三、美國的生態文化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根莖

美國的生態文化包括:美國的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政治學,以《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為代表的環境政治理論,以《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等。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延續了美國的生態文化,深深扎根在美國的土壤中。美國的生態文化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根莖,這個根莖一直延伸到美國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在愛默生看來,歐洲大陸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對當時的美國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美國急需從這種束縛中解放出來,建立起一種適應自身經歷和情境的哲學。19世紀初的美國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在文化和思想上尚未完全從歐洲的傳統中脫離出來而獲得真正的美國身份。當時的美國文學完全盲從于歐洲的寫作模式,在哲學上信奉英國洛克的經驗論哲學和蘇格蘭的常識哲學,在道德上則推崇行善主義而忽略了美國新社會在思想和精神上的真正訴求,因而很難誕生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作家。脫胎于清教傳統的唯一神教雖然代表了理性的進步,卻也無法調和理性與神啟的雙重要求,在宗教內部造成了各種混亂,也滋生了對宗教的懷疑①。傳統已成為當時美國社會發展的束縛。面對這種社會狀況,愛默生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感到美國急需確立一種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理論。愛默生相信,自然本身是無可指摘、沒有缺陷的,人類所有的疑問都能在自然中找到答案。愛默生意義上的自然既包括普通意義上的自然界,又包括哲學意義上非我的那一部分。除了自我的靈魂之外,其他的都屬于自然。愛默生的結論是:“自然是一種紀律(discipline,人之所能與養成)。”②自然可以不停地滿足人們在經驗生活層面的需要,可以不斷地為人們提供更多經驗層面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且這種豐富性的無限鏈條沒有頂端。愛默生致力于構建起一種屬于美國、適應美國的哲學,將美國的文化和思想從歐洲的傳統中解放出來,從而更好地促進美國社會的發展。愛默生在《論自然》中指出,人和自然處于一個共同體內,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自然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二者相互依存。

美國學者、地理學家、自然保護主義者喬治·馬什(G. P. Marsh)是1890—1920年間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在1864年出版的《人與自然:改變中的自然地貌》一書中,開始反思人類經濟行為對自然的負面影響,認為自然環境存在巨大的多樣性、獨立性和復雜性,不能被還原為輸出和輸入,人類作為環境中生存的一部分,也不能被簡化為生產者兼/或消費者③。馬什的立場仍然是人類中心化的。除了馬什之外,對美國環境保護運動有影響的后來人,還有美國文學家、哲學家、野外生態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約翰·繆爾(John Muir,1838—1914)和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1863—1952)。梭羅被視為環境保護運動中最早的生態哲學家、把田園道德論發展為近代生態哲學的最主要代表,是19世紀美國擁有最廣泛讀者的作家,也是一個超驗主義者、先驗論哲學家,其代表作是《瓦爾登湖》。梭羅聲稱,人類應改變自己去適應自然,應以自然的方式看待自然、放眼宇宙,平等民主地對待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切成員,并相信:當人與自然和諧時才能實現人類的自由,“人可以通過認識自然來認識自身”④,“自然在人與上帝的溝通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自然既是有生命的也是自足的,自然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梭羅從審美的角度主張保護荒野,他崇尚自然的態度和重精神輕物質的生活方式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梭羅的思想中含有自然中心論的成分,其主張成為日后荒野保護運動的思想基礎。梭羅的一些言論,如“世界存于原野”等,既給現代環境主義也給19世紀美國保護運動提供了基礎。美國著名的博物館家、自然散文作家、環境保護主義者繆爾,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荒野保護的先驅者之一,也是繼梭羅之后美國最著名的荒野保護主義思想家。他抨擊人類無端地凌駕于自然之上的優越的自我中心主義,其代表作《夏日走過山間》體現了他對自然的各種體驗、頓悟、交融。他以筆為號角,引導公眾學會欣賞自然的美學價值,從而影響并敦促政府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區。他被稱為“荒野之子”,是美國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的創建者。他發起創辦了美國第一個自然保護組織——塞拉俱樂部,旨在保護山區森林景觀,該組織的會員人數曾達到15萬人。繆爾為保護加利福尼亞州的約賽米特森林公園,與反對者們斗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69年,繆爾提出“生態整體觀”,認為大地上每個景觀都是彼此結合的,相互關聯的大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只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整體中的自然萬物都有生存權。他揭批人類對待大自然的種種僭越行為,提倡敬畏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他崇尚融入大自然、精神至上、簡樸悠閑的生活,垂范以朝圣般的生態審美方式對待大自然。梭羅和繆爾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中,發出了對自然的最早呼喚。桑塔亞那是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文學家、批判實在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對20世紀上半葉自然運動復興有重要影響。他相信,任何事物都可以得到一個自然的解釋,其代表作有《美感:美學理論綱要》(1896)、《理性的生活》(5卷,1905—1906)、《懷疑論和動物的信仰:一種哲學體系導論》(1923)、《存在的諸領域》(1927—1940)和《老子哲學體系》(1977)等。此外,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一書中描述了人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關系:人類改造大自然,大自然反作用于人類;人要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否則便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老人與海上風浪和鯊魚的搏斗,體現了人和自然界的對立關系;大自然為老人提供了生活來源,體現了人和自然界的統一關系。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熊》(The Bear)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升到倫理高度,描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彌漫的消費主義和經濟理性,表達了對這種荒誕的現代文明的失望及對回歸大自然的渴望,認為人們要像虔敬母親那樣對待自然。endprint

美國環境史學主要創始人羅迪克·弗雷澤爾·納什的《荒野與美國精神》(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從文明與荒野關系的角度,系統、客觀、全面地考察了美國人對荒野之態度和認識的歷史變遷,探析了導致這些變化的歷史文化原因,描述了對待美國荒野的態度上的轉變——從一種令人恐懼與被征服之地轉變成為被保存與珍愛的國家寶藏,從中可以了解到美國浪漫主義運動與早期環境主義的發展①。該書開創了系統研究荒野史的先例,是美國環境史上第一本真正的思想方面的專著,是環境史開山與奠基之作,也有人稱其為“環保主義者創世之書”。《大自然的權利》是《荒野與美國精神》一書的邏輯結果和姊妹篇,后者主要考察美國歷史中荒野的重要性,前者則從大自然所具有的內在價值及其應有的與人類同等的權利等方面,來論述保護荒野的深層根由。就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而言,《大自然的權利》顯然超越了《荒野與美國精神》,它是由一位偉大的思想史學者撰寫的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也是生態倫理學這一新學科發展史上的開山之作,它系統地研究并介紹了生態倫理的產生及發展過程,有利于人們認識和了解生態倫理的來龍去脈。該書追溯了權利體系在美國的擴展歷史,認為從哲學和法律的特定意義上,大自然或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人類應予尊重的內在價值。納什認為:“自然世界是一個歷史的、社會的世界。自然可能是侵略性和暴力社會的否定,而恢復和平時男人(和女人)的工作,是他/她的生產力的果實。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結構是內在的擴張主義者:它越來越減少勞工世界和有組織的、被操縱的閑暇之外最后剩余的自然空間。”①當人成熟時,拓展了與他者的認同感,高度成熟的人與其他生命形態、宇宙達成認同,以獲得自我的實現。納什反對制造業領域的全球競爭,認為這種競爭要求高效率的生產方法,會消滅工作機會并剝奪工作的尊嚴與意義。

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在《沙鄉年鑒》中創立了一種新的倫理學——土地倫理學。土地倫理學把原先關涉人與人關系的倫理擴大到處理人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的關系上。利奧波德尊重土地、熱愛土地的理論,是從總體上提出的客觀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哲學結論,是向人類發出建立新的倫理意識的呼喚。他認為,新倫理學要求改變兩個決定性的概念或規范:第一,倫理學正當行為的概念必須擴大到對自然界本身的關心上,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②;第二,道德上的“權利”概念應當擴大到自然界的實體和過程,賦予它們永續存在的權利。在利奧波德看來,“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③。《沙鄉年鑒》問世的1949年,正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黃金時代。從戰爭中獲得經濟復蘇的美國,在戰后西歐各國實力衰落的情況下高速發展,整個社會達到了空前的富裕,科學技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生態意識和觀念對人們來說還十分陌生,人們不僅對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信心十足,而且對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途也是充分樂觀的④。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們終于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體會到了利奧波德學說的價值,利奧波德因此被尊為新自然保護運動浪潮的領袖,被歸入生態中心主義的行列,《沙鄉年鑒》也因此被稱為“美國資源保護運動的圣書”。利奧波德將生態系統看成是一個共同體,認為人類是生物或大地共同體中的普通成員,主張建立人和自然的倫理關系,將土地視為人類共同體中的一員,把土地從被掠奪者轉變為被尊敬者,把社會共同體中的倫理擴大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之中,以整體主義為倫理原則,建立“自然共同體”。人類對“自然共同體”負有如下基本的責任倫理:“第一,保護自然共同體在結構上的復雜性以及支撐這種復雜性的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上的);第二,人對自然共同體的改造不應過于劇烈。”⑤在自然共同體中,人類不是征服者而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員,人類應該尊重和善待自然。地球是一個擁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們應尊重有生命的存在物⑥。尊重生命是保持和促進自然共同體完整、穩定和美麗的關鍵,人們對自然共同體負有直接和間接義務。他試圖通過將生態學和倫理學進行有機結合,來理順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通過把人還原為自然共同體中一個普通成員的方式,來實現道德向自然的擴展⑦。利奧波德認識到珍視自然本身的重要性,提倡他那個年代的農民中存在的生態良知,認為傷害自然就會使人的良心不安。福斯特對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思想很贊賞,他大量應用了利奧波德的主張。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是美國偉大的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美國資本主義沒有給它的公民帶來幸福,而是帶來了嫉妒、暴力和有形可見的污染①。1944年,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的杰作《大轉型》討論了資本主義市場的成長是如何損害和破壞其自身的社會和環境條件的,使經濟增長的生態極限以及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等主題,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被引入美國思想界。美國學者艾倫·杜寧(Alan Durning)在其著作《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中對消費和生態的內在聯系進行了評價,提出與消費增長相伴隨的是環境退化,帶有與自然的聯結感的生活要比那種貶抑環境的高消費生活方式更佳。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Kenneth e Boulding)從系統論的角度探尋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并首次提出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一概念,循環經濟理論也因此成為政府決策意識。這種理論用源頭預防和全過程管理控制取代末端治理,成為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開始整合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以避免廢物產生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戰略。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即通常所說的“3R”原則,生態和經濟越來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可見,在可持續發展中,生態學和經濟學將殊途同歸,成為一對攜手共進的伙伴。1967年,美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林恩·懷特(Lynn T. White)在《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中指出,基督教對當前環境惡化具有重要“貢獻”,西方國家受中世紀初期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闡明傳統基督教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誤導是西方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正如蘭曼德(Mitchell Landman)所說:“在上帝的特別關懷下,它使人成了地球上的主人,宗教世界觀不僅是神中心論的,也是人類中心論的。”②這種觀念使得人們把自然視為人類能夠支配的對象,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更進一步把這一觀念轉變為現實的生產活動。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批判的眼光審視這種文化觀念帶來的影響,反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呼吁人們聯合綠色運動的力量實現社會變革。endprint

美國生物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劇》(1968)一書,引導了當時各國生態政治學的發展方向,確立了集權生態主義的研究范式。哈丁認為,公有財產和民主自由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主張建立非自由的甚至是專制集權的生態政治以解決生態危機③。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劇”,被福利經濟學家稱之為“外部不經濟”或“看不見的腳”。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看不見的手使得私人的自利在不自覺地為公共利益服務,而看不見的腳則導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覺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在一個競爭市場中,私人所有權和私人的(資源)利用產生了看不見的手,無限制地使用公共的東西產生了看不見的腳,而國家對公共財產的使用進行限制則產生了計劃者這個看得見的手和腳。看不見的手部分防止了資源的衰竭,而看不見的腳卻在制造污染。哈丁僅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一般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忽視了不同的種族、階級、性別及社群之間嚴重不平等的關系導致環境退化的生態現實,由于帶有濃厚的生態殖民主義色彩而遭到第三世界人民及弱勢社群的強烈反對。大衛·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指出:“人人都希望在對自然界的肆無忌憚的掠奪中最大限度地掌握和控制世界的‘自然資源,個人與個人、公司與公司、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便加劇了。這種動機同時也是導致現代殖民主義、大規模奴役和戰爭的主要原因。”①

1969年發生于加州圣芭芭拉的石油泄漏事件,引起了格里弗德·柯布(Clifford Cobb)對生態危機的關注,并于1972年出版了《是否太晚?》一書。根據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哲學系主任、環境倫理學雜志主編尤金·哈格羅夫(Eugene Hargrove)教授的考證,這本書是第一本由一個哲學家獨立寫作的、以書的篇幅來討論環境倫理的專著。柯布當時就預見性地警告了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并提出要適當調整國家事務的優先順序。其后的幾十年間,柯布撰寫了大量這方面的文章,并出版了幾本重要著作,其中包括與澳大利亞生態學家查爾斯·伯奇(Charles Birch)合著的《生命的解放》(1982),與穩態經濟學創始人赫爾曼·達利(Herman Daly)合著的《為了共同的福祉》(1989,該書1992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大獎)、《可持續性》(1992)、《綠色GDP》(1994,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綠色GDP概念)、《地球主義者對經濟主義的挑戰》(1999)等等。

1971年,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巴里·康芒納(Barry Commoner)出版了《封閉的循環》一書,從生態學角度揭示了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副作用,向公眾提出了可持續性理論,從現代技術的角度解釋美國環境危機的成因:“最近一些年里吞噬著美國環境的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生產技術上的空前變革。”②康芒納在20世紀70年代論述過“生態圈”問題。1990年,他在《地球和平共處》中進一步分析了由于生態圈與技術圈的沖突所導致的環境危機問題。康芒納說:“我們生活在生態圈和技術圈這兩個世界里!因而便深受這兩個圈子爭斗之苦。我們所說的‘環境危機——即涵蓋地區性毒品垃圾場和地球不斷變暖等眾多尚未解決的嚴重難題——是生態圈中保守的周期性循環的自我和諧的過程與技術圈中創新的線性的但與生態環境不和諧的過程兩者之間因極不相容而爭斗的產物。”③

20世紀70年代,美國哲學家默里·布克欽(Murray Bookchin,1921—2006)積極參與生態哲學的建構,他的生態社會學理論日益成熟,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布克欽認為,在工業社會里,社會對工業的需要高于人對清潔空氣和水的需要,污染使人們的身心受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導致一些新的慢性病和疑難病出現。布克欽在《我們的合成環境》(Our Synthetic Environment,1962)一書中首次分析了生態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相結合的可能性,主張將古典無政府主義原則應用于生態問題以實現無政府主義與生態主義的結合,建立無政府主義的生態烏托邦。布克欽在其環境主義的經典之作《自由生態學:等級制的出現與消解》(2008)一書中明確提出,只有實現個人的完全自由,建立生態社會的設想才能實現。布克欽將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政治結構,認為導致生態破壞的癥結在于階層制的政治結構,所有的生態問題都根源于社會問題④。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地處理好社會內部的問題,就不可能清楚地理解目前的生態問題,更不可能解決生態問題⑤。因此,布克欽主張建立“自治、民主、平等”的地區共同體來解決生態問題,在地區共同體中,參與者民主、平等地行使包括環境決策權在內的各種公共事務的決定權。布克欽建議人們認清“生態社會學”概念中的生態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要把生態危機置于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來探討生態問題的出現與社會矛盾緊密相關。人類對自然的統治是人統治人的欲望的實現,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級制。布克欽據此提出,人對自然的統治來自社會等級制的統治模式,這種以權力統治為基礎的、支配性的社會,比以自然統治為基礎的社會出現得更早。布克欽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對人的支配演進為人對自然的支配這一現象,提出從社會內部進行等級制變革來解決生態危機,主張按照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認為只要生產方式還未能為每個人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去享受真正的自由,階級社會和專制社會關系就依然不可避免,而在此之前,仍然是命令和服從、統治和被統治的王國。

1973年,中東石油禁運,出現了能源危機,環境和生態成為越來越來多的人所關心的話題①。1975年,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動物解放論》一書中提出“動物解放”理論。辛格指出,“動物解放”不是讓大家都喜愛動物,更不是倡導動物權利至上,而是承認動物是獨立的、有生命的個體,摒棄把動物作為人類工具的觀點。與之相呼應,美國哲學家雷根(T. Regan)提出,人們不可隨意剝奪動物的生命,動物理應被視為道德關懷的對象;如果人類只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否定動物應享有的權利,那么無疑會造成動物的悲慘命運。endprint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著名生態女性主義思想家卡羅琳·麥茜特(Carolyn Merchant)的《自然之死》(1980)一書在更廣闊的科學史背景下追尋了支配自然觀念的根源,把環境議題全面地帶入了人文領域,否定機械主義自然觀,要求把自然當作有機體看待,將之與地球尤其與養育眾生的母親形象等同起來。作為一位女性主義者,她把對自然的歧視與性別歧視聯系起來,把對地球的支配與對女性的支配聯系起來,認為自然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并提醒人們注意到現代科學機械主義世界觀一直都在對自然和女性進行剝削,而且這種剝削正在導致活生生的自然死去。因此,她認為女性主義要把婦女解放和自然解放一并當作奮斗目標。

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Ⅲ(Holmes RolstonⅢ)認為,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會不可避免地存在沖突,哲學始終為尋求解決這一沖突而進行深思,當代哲學要對社會制度與生態危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研究。“人們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必然要與自然環境發生沖突;自從哲學誕生之日起,這一事實就引起人們無盡的思考”②。在羅爾斯頓看來,哲學應自覺地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思考的對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與精神基礎;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反過來又會影響自然環境即影響人們自己的生活基礎,與生活基礎發生沖突。羅爾斯頓說得很好:“衡量一種哲學是否深刻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把自然看作與文化是互補的,而給予她以應有的尊重”③,“生態學教導我們,應該大大地擴展我們對‘循環一詞的理解。人類生命是浮于以光合作用和食物鏈為基礎的生物生命之上而向前流動的,而生物生命又依賴于水文、氣象和地質循環。在這里,生命同樣也并非只限于個體的自我,而是與自然資源息息相關。我們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長和積累起來的”④。

為了有效應對環境問題,美國制定了一些制度并實施了各種措施、公共政策以及調控行動,但實際上“對于污染問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把它們移來移去”①。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指出,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邏輯,污染發生在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時,由于沒有外部力量如法律和政策的制約,免去了治理環境的成本,資本收益最大。為此,美國選擇建立有毒有害廢料處理廠址的最佳標準之一,就是低收入人群和有色人種居住的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國家。在資本全球化浪潮中,美國把污染物、污染企業、污染處理大量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生態危機的空間轉移,極大地破壞了窮困階層和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由此引發了第三世界國家發起環境保護運動來譴責美國的野蠻行徑。對此,哈維在《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1996)中指出,對環境正義的解決之道在于嚴格地處理好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和資本積累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哈維針對美國當代社會中各種解決環境惡化問題的理論作了細致分析,指出:“實行公正的規劃政策要清楚地認識所有社會工程必然引起的生態后果。”②哈維還在其著作《資本之謎:人人需要知道的資本主義真相》中指出:“某個地方的濕地、某個地區性物種、某種特定生物的棲息地消失不見了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即便和必要的人口增長比起來是微不足道和不可避免的,更不用說和資本以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的重要性相比了。但正是這些細微的變化加在一起,才引致了各種各樣的宏觀生態問題,如全球范圍內森林面積銳減、生物棲息地和物種多樣性的減少、沙漠化及海洋污染等”,“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是內在辯證關系的,這既意味著人類行為可能會發生一系列轉變,也意味著一個自然的演化過程,包括人類對自然本身產生的影響,這些都使得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看起來是動態的、開放式的。盡管這樣來定義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看起來否定了不折不扣的、漫長的更不用說是最后的環境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但是這一定義也暗含著可能會出現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毀滅性影響的、我們不想看到的惡果(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惡果是什么了)這方面的內容”③;“環保運動成為了(或者說應該成為)反資本主義浪潮的前沿,而且在20世紀80—90年代期間,環保運動有時看起來似乎是僅存的反資本主義運動。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矛盾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而且這個矛盾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和壓力與很多其他問題一樣,正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可能演化為一場緊迫的危機,這要求我們從各個方面(文化、社會、技術)做出適應性調整,從而順利攻克這一難關,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在資本持續積累的框架內是這樣的”④。

總之,美國豐富的生態文化是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根莖,美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美國生態文化的宿根長出的新芽。

責任編輯:鄭 穎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久久|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毛片视频网址|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色婷婷电影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日韩| AV在线天堂进入|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站|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91激情视频| 91久久大香线蕉| 日韩黄色精品| 欧美日韩综合网|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69视频| 亚洲成人www|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欧美笫一页|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