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勇
[摘 要]近年來,中國理論界在借鑒、吸收西方環境正義理論的基礎上,從倫理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對生態公正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全面梳理總結既有理論研究成果與不足,對于推進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深入研究、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生態公正;生態權益;研究述評
20世紀80年代,起源于美國的環境正義運動有力地推進了環境權利公正化和民主化的進程,對國際環保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由環境正義運動催生的生態公正理論成為西方理論界持續探討的一個熱點課題和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并很快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開來。在中國,由于公民環境權利意識的缺失,由社會不公導致的生態不公正問題長期被忽視,相關理論研究也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傳統粗放型增長模式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生態危機日益加劇,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于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分配、消費及其利用保護在權利和義務上的不對稱、不公正,導致環境群體性事件呈集中爆發之勢。中國理論界圍繞生態公正問題的研究方興未艾,在借鑒、吸收西方環境正義理論的基礎上,從倫理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
一、對西方環境倫理、生態哲學理論及實踐的研究與評析
一般認為,西方生態公正問題最早發端于美國,它起初是一項環境運動,是非洲裔美國人和部分白人弱勢群體為自己的家園被當作垃圾場而舉行的抗議活動,其主要目標是要求美國政府改善弱勢群體尤其是有色人種的生活居住環境和條件,賦予他們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1982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瓦倫縣居民舉行的抗議美國政府將該地區作為有毒垃圾掩埋場的游行示威活動,標志著環境正義運動的正式興起。1987年,介紹瓦倫縣居民示威活動的著作《必由之路:為生態公正而戰》出版,該書首次使用了“生態公正”一詞。從此,生態公正作為一個詮釋環境思想的新概念得以廣泛采用。20世紀90年代,生態公正問題在美國政府和學術界逐漸得到重視,出版了大量環境公正方面的學術著作,召開了有關的學術會議,還成立了各種形式的生態公正組織。在生態公正理論產生的起源和實踐基礎方面,滕海鍵教授全面介紹了美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環境正義運動,分析了環境正義運動產生的廣闊社會背景和深刻的歷史淵源,評價了環境正義運動對美國社會乃至世界產生的深刻影響,及其在理論和實踐上所具有的世界意義①。
在國際生態公正問題的理論研究方面,不少學者致力于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公正思想的研究與評析。生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西方社會廣泛傳播的產物,以其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批判及對導致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源的揭示,成為西方獨樹一幟的一個哲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萊斯(William Leiss)、大衛·佩珀(David Pepper)、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等。張樂民對美國學者、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奧康納的環境正義思想作了探析。奧康納指出:“一方面倡導不能低估自然界的存在價值,特別是要尊重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運作性;另一方面又強調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境正義問題深刻的現實根源在于社會問題。”①這表明生態公正問題不單純是個生態問題,而是社會不公正問題向生態領域的延伸。王云霞、楊小華分析了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北美的領軍人物福斯特的生態危機理論中蘊含的生態公正思想,及其對中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重要啟示意義。他們指出,福斯特通過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根源的深刻剖析,強調將現有的生態運動與社會正義聯系起來,也即將保護環境與反對社會的不公正聯系起來,主張通過生態革命消除資本主義生態危機以實現生態公正。福斯特對生態殖民主義的批判,體現了他對國與國之間實現環境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強烈訴求,因而他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多地具有生態政治學的特質②。馮顏利等人在分析奧康納“生產性正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人們對于正義的訴求是多元化的,“生產性正義”不可能是生態正義的唯一形式,而分配問題又是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當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性正義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而奧康納的“生產性正義”思想沒有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就注定了“生產性正義”思想是不可實現的③。董慧介紹了英國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空間、地理生態正義思想。她提出:哈維對生態正義的解讀,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貢獻之一;同時,哈維運用的辯證法的思維范式、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視角以及實證分析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后現代研究方法,對未來生態正義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借鑒意義④。汪盛玉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進行了探析,指出:生態正義作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宣揚的價值吁求,其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生產過程正義的生態程序,公民生態意識培育的生態踐行,以及政治改良和文化發展的生態旨歸等思想,為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走出當代生態困境提供了有益啟迪。同時,由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構想帶有烏托邦色彩,只有立足于人與自然、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辯證關系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才是建設生態和諧與社會公正的科學指南⑤。
對西方生態殖民主義導致國際生態不公正的揭露和批判,是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重要主題。鄭湘萍、田啟波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生態殖民主義批判》一文中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殖民主義批判理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生態殖民主義出現的深層原因,生態殖民主義的表現形式及其危害,生態殖民主義的實質。這一生態批判理論,有利于人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侵略本質,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啟示與借鑒意義。作者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利用自己占優勢地位的經濟、政治、科技等力量,通過讓收益內在化和成本外在化,即讓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支付它們。最后的結果往往是由第三世界的人民和子孫后代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所帶來的昂貴成本買單。生態殖民主義行徑嚴重違背了全球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際公平原則。國際環境中存在大量的非正義原則,其主要表現就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生態殖民主義。”同時,作者指出了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殖民主義的批判及其提出的解決方案的局限性,即:“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從道義上譴責西方國家的這種不平等、不公正、不道德的生態殖民主義行為,他們呼喚發達國家承擔環境責任,這遠遠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這一全球性問題,必須從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層面來遏制人的貪欲,徹底改變維護北半球發達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控制和剝削的國際經濟政治關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使發展中國家平等分享世界科技進步、資源和市場份額。”①與生態馬克思主義對生態殖民主義批判相似,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流派則從社會正義的視角對資本主義制度導致的生態正義問題進行了批判。方世南在《社會正義觀: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一文中指出,生態社會主義抓住社會正義問題并將其作為分析生態問題的重要方法論,揭示出生態問題的本質是社會正義問題,而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是產生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只有將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結合起來,從政治正義、經濟正義和文化正義等方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人與社會和諧的公正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走向公正社會。同時,作者也指出了生態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不同: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正義價值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理論,對認識生態問題的成因以及有效解決生態危機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其內在的理論缺陷,注定與科學社會主義還相距甚遠②。endprint
此外,隨著西方女性解放運動的發展,女權主義的興起推動了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產生。隨著資本主義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對人類生存發展權利的影響,女性在環境污染中面臨著因生態權益受到侵害而導致生存發展權利不公平等問題,這日益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對女性權利的研究也因此延伸到了生態環境領域,并產生了重大影響。李培超的《多維視角下的生態正義》一文,從環境倫理學的視角探討了生態正義中的代內正義與代際正義問題。作者從生態女性主義思潮出發,著重探討了女性正義問題和社會生態學的生態正義理念,指出由生態危機導致女性生態不公正的根源在于男權主義對于女性的壓制,婦女兒童成為生態危機的最大受害者,要消除這種生態不公正現狀,就必須顛覆男權主義文化,實現生態女性正義③。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含的生態公正思想的研究
國內一些學者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或經典著作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含的生態公正思想進行了挖掘。王建明、王愛桂通過對《共產黨宣言》的深入挖掘,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存在“一紅一綠”兩條主線:既批判了資本的擴張,也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生態入侵;既揭露了資本家的階級剝削,也揭露了資本的擴張對世界的生態掠奪;資本主義制度不僅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同時也是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因此,《共產黨宣言》具有雙重主題,是紅色革命和綠色革命的“雙重奏”①。邵發軍則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生態公正思想進行了探析,認為該著在生態正義思想方面呈現出了一種不同于古典和自由主義的特征,體現了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是自然生態正義與社會生態正義的綜合體,為后期馬克思超越正義的思想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準備②。李惠斌在《生態權利與生態正義——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視角》一文中,將生態正義、生態權利、生態價值列為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研究視角,指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義在于明確生態價值概念,保護人們的生態權利,維護全社會的生態正義,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斗的目標③。任鈴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思想的多重向度及其現實關懷》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正義思想為人們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根基和深切的現實關懷。作者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文本解讀的基礎上,以自然、實踐、主體、社會、歷史為線索,從邏輯和總體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正義思想進行梳理和總結,深入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思想的多重向度及現實意義④。陶火根在《資本中心主義批判與生態正義》一文中指出,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批判不同,馬克思開辟了對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的資本中心主義的歷史性批判。盡管馬克思并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正義”范疇,但是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處于非正義的狀況,其根源在于資本的中心牽動。生態的不正義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社會不正義的延伸,走向生態正義的根本路徑則是通過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來消解資本的中心霸權。因此,限制資本是走向人與自然之間真正的生態公正的根本途徑。只有洞見和消解資本的現代霸權,聯合多方力量來限制資本,生態公正才能成為現實⑤。此外,胡忠華的《論馬克思主義環境公平觀》從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環境公平的哲學思想,并對馬克思主義環境公平思想進行了分析,對于反思當代環境問題、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以及正確評價各種理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⑥。岑淳的《馬克思主義環境正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則致力于挖掘、梳理馬克思主義的環境正義思想,及探討其現實意義,同時,嘗試性地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正義思想,并結合現實分析了當代中國的環境正義問題⑦。
三、對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及其構建的一般性研究
在對本土化的生態公正問題進行學理性分析研究方面,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及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探討生態公正與社會公正的辯證關系。方世南從生態政治學視角深入論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重視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的辯證統一,指出:“在生態環境使用、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不公正,導致了社會不公正。而社會不公正又加劇了生態不公正。協調生態公正與社會公正之間的關系,以生態公正推動社會公正,又以社會公正促進生態公正,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重大任務。”①潘岳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使用、管理、分配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公正現象,生態不公正必然會導致社會不公正,而社會不公正又會進一步加劇生態不公正。正如他指出的:“某些人的先富犧牲了多數人的環境,某些地區的先富犧牲了其他地區的環境。環境不公加重了社會不公。”②
其二,分析當前國內生態公正的現狀、所面臨的現實生態公正問題的實質以及生態公正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和責任主體。郇慶治認為,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至上性”以及經濟發展的“無邊界”,必須從確立“發展的邊界”開始尋找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綠色道路,中國政府必須真正承擔起一種守護社會的環境正義的監管責任③。駱徽、劉雪飛從種際公正、國內公正、國際公正三個方面分析了生態公正的現狀④。李詩凡等認為,生態公平的內涵包括生態權利的平等享有、生態義務的平等履行和生態責任的公平承擔,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將生態公平問題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從代內之間、代際之間和種際之間三個方面對當前存在的生態不公現象及其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并根據“事物普遍聯系”以及“科學實踐觀”等哲學原理和觀點,對構建生態公平的現實途徑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實現對生態資源的平等擁有、對生態義務的平等履行和對生態責任的自覺承擔,最終實現人—環境—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⑤。
其三,關于生態公正的具體內容及其實現路徑的探討。包大為認為,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方法,從經濟、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展望超越現代性框架的關于生態公正的討論,從而使生態公正問題得以在全球公共性的基礎上回歸現實生活和實踐⑥。郎廷建在《生態正義何以可能》一文中探討了生態正義實現的路徑,指出:“生態正義何以可能,是生態倫理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困境和實踐缺失,使得它無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態正義何以可能。個體或群體中心主義的短視和危害,使得它同樣無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態正義何以可能。”作者認為,全球化發展使整個人類真正成為一個現實的主體性存在,使人類的共同利益獲得了現實規定性,因此,當代人類必須共同面對全球性問題,“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經濟關系,生態正義在堅持以人類整體、長遠的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根本價值尺度的經濟活動中得以可能”⑦。錢秋月在《生態正義在當代中國何以實現》中指出,生態正義是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體現了人類活動在對自然資源進行配置時,如何在自身需求與自然的實際承載能力之間達成合理的平衡。文章結合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以及當代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生態理論,闡述了十五大以來黨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時對生態理論的不斷創新,提出了生態正義在當代中國實現的三個方面的保障條件。其中,生態正義的意識形態保障能夠為其實現提供方向性的道德觀念指引,生態法律保障能夠通過對任何破壞生態的行為予以懲罰而確立剛性底線,生態制度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專門制度和社會制度的綜合體,能夠從整體上確保生態正義的實現①。endprint
其四,關于生態公正問題的生態倫理學哲思。劉湘溶、曾建平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人—自然—社會”動態三維坐標體系,全局性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在這個動態三維坐標體系中,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際正義②。余謀昌在《生態哲學》中強調:“生態公正要求在這個共同體中,人類應當合理地共同行使自己對所有成員(包括人類自己)的環境義務,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生態公正是涉及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利益與義務上的合理分配準則,它既包含對待人類成員實行生態正義,也對非人類存在實行生態正義”③。夏東民從價值哲學和環境倫理學視角,深入分析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系,認為人與自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確立包括種際公正和代際公正在內的生態公正的環境倫理觀。他指出:“環境倫理學從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說明出發,要求人類應該在確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同時,確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的權利;在承認人的利益的同時,承認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充分考慮下代人的利益,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和協同進化,當代人的利益與世世代代人的利益的永續發展。”基于此,夏東民還提出,在環境建設實踐中要大力貫徹尊重、保護、支持生態環境的三大原則④。洪大用從社會學視角評析了環境公平概念的提出及其社會學意義,指出環境公平的概念正是社會學與環境問題研究的鏈接點。他分析了當代中國發展過程中在國際層次、地區層次和群體層次上面臨的環境公平問題,并提出了若干保障和促進環境公平的對策,如:維護環境主權,警惕生態帝國主義;完善污染者付費制度;設立國家環境基金;延伸社會救助制度,實施環境救濟;加強環境執法,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等等⑤。
四、對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及其構建的專題性研究
近年來,隨著中國生態危機愈演愈烈,因生態權益受到侵害而引發的為爭取生態權益、維護生態公正而發生的群體性生態維權事件呈爆發之勢,學界圍繞生態公正問題開展的專題性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多。曾建平的《環境公正:中國視角》一書,首次以當代中國環境實踐為研究對象,比較全面、系統、深入地剖析了環境公正問題。該著從時空交叉的維度首次將環境公正類型劃分為環境國際公正、族際公正、域際公正、群際公正、性別公正和時際公正六大方面,對當代中國環境公正問題進行了全景式分析,并提出了實現環境公正的若干舉措⑥,是近年來比較系統地闡述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少數專著之一。在生態公正問題的實證研究方面,董敬畏運用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從生態風險的視角,以某副省級城市意圖在某鄉一座廢棄的礦廠內建設一座日焚燒量達到三千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所引發的生態環境群體性事件為個案,分析了維護生態公平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指出:“生態公平與生態文明是相伴而生的孿生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的關系需要辯證對待。對于執政者來說,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更需要注重生態公平,從而消除生態危機帶來的生態風險及這種風險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這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提出的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①張瑜的《生態公正視角下的內蒙古草原碳匯》,以近年來對內蒙古草原過度開發利用,導致草原破壞退化嚴重而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個案,探討了重視草原碳匯的意義,認為:重視草原碳匯,不僅可以促進態公正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可以對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②。
此外,從某一個領域開展專題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有林亮明的《當代國際生態環境公正問題研究》、梅華的《包容性增長視閾下的中國環境正義問題研究》、張留記的《蘇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公正問題研究》、朱紅的《當代中國環境正義問題研究》,黃以勝的《論環境群際公正》、蘇豐濤的《環境公正與補償機制研究》等等,這些論文分別從生態國際公正、城鄉區域公正、貧富群體公正等方面進行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賈鳳姿、楊馭越著重探討了城鄉環境不公導致農民生態權益缺失的問題,從社會經濟根源、社會意識根源、社會體制根源等方面分析農村環境公正缺失的成因,并提出提升農民生態權益、實現城鄉環境公正的對策③。黃愛寶的《后工業社會的城鄉生態公正論》認為,當下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后工業化一并走的特殊歷史發展階段,后工業社會的城鄉生態公正的現實意義就是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目標基礎上,通過實施科學策略破解日益彰顯的城鄉生態沖突,構建新型的城鄉生態合作關系④。
總之,國內學者對生態公正問題的認識和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理論開掘。
五、對當前國內生態公正問題研究現狀的整體評價
(一)現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方面,國內學界對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研究還缺乏比較宏觀的視野。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剖析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產生的制度根源、文化根源、社會歷史根源及認識論根源等方面的成果比較缺乏。在研究范式上,由于中國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等基礎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原創性理論建構不足,加之學術研究各自為政,存在研究內容模塊化、分工過于精細化等弊端。因此,基于多學科、跨領域、整體性、實證性視野的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研究的學術氛圍還沒有形成,從而影響了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生態公正思想的現有研究成果大多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系統化和整體化的理論體系。當前大多數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學科與生態正義思想的聯系進行挖掘,缺乏多學科、大范圍的交叉融合,缺乏從整體上把握生態公正思想。在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上,學界還存在諸多爭議,理論研究還沒有緊密結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無法將研究成果升華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公正理論。
第三,中國的生態公正思想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從研究西方環境正義開始,其主要的概念、用語、范式基本上是套用西方理論,西方中心主義烙印十分明顯,未能和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完成學術話語轉換,形成中國特色生態公正的話語體系,影響和制約了生態公正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第四,關于生態公正的實踐性研究,缺少典型案例研究和更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需要在生態公正制度的構建、實施和落實等方面加以拓展。當前,多數研究是解釋性、描述性、學理性研究,對于生態公正的實現機制、如何解決生態公正實現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針對中國生態不公正問題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相關制度的設計、構建的探討也比較缺乏。
第五,缺乏從馬克思主義整體公正觀的視野來探討在“人—自然—社會”邏輯系統中,如何通過馬克思提出的“兩大和解”和“三大解放”,來實現在人、自然、社會的共存共榮中達到生態公正的路徑。在生態公正的研究范疇中,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辯證互動關系的比較多,對人與社會這一重要關系探討的比較少。實質上,生態不公正既是社會不公正在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的體現,也是其結果。
第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態文明理論仍然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當前研究在對馬克思經典著作中蘊含的生態公正思想的挖掘、梳理和深化、發展,并使之成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此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公正思想的研究也比較缺乏。
(二)未來的研究路向
鑒于上述研究的不足,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研究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深入:第一,重視多學科、多領域的合作研究,對現有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總結和整合,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整體化;第二,積極研究中國古代哲學中蘊含的生態公正思想,加強中外生態公正理論的比較研究,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公正思想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第三,重視加強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實證性研究,在發掘生態公正典型案例并加以研究的同時,深入探討并提出解決當代中國生態公正問題的路徑,提升生態公正思想研究的實踐價值;第四,深入發掘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生態公正思想并加以提煉、升華,使之成為中國化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治理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責任編輯:鄭 穎endprint